安秀紅
(山海天旅游度假區實驗小學 山東日照 276826)
淺談如何提高課程德育的實效性
安秀紅
(山海天旅游度假區實驗小學 山東日照 276826)
《教育部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一步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意見》中指出:“改進課程育人。中小學校要充分發揮課程的德育功能,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和要求細化落實到各學科課程的德育目標之中。引導各學科教師依據課程標準和學生實際情況,設計相應的教學活動,在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的同時,將積極的情感、端正的態度、正確的價值觀自然融入課程教學全過程。”
蘇霍姆林斯基說:“智育的目標不僅在于發展和充實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優美的品質。寓德育于各科教學的內容和過程之中,是每一個教師的職責。”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說過:“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沒教學,就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由此可見,德育與學科教學密不可分,利用學科教學這個載體實現德育目標已經提高到國家教育戰略的高度。雖然我們以前就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但僅僅滲透是不夠的,今后還需要加強,需要扎扎實實地去落實。那么怎樣在學科教學中將德育教育落到實處,取得較好的育人效果呢?
首先,學校領導班子要重視學科教學中的德育要求,以身作則學習各級教育會議精神,提高對學科德育重要性的認識,研討落實措施。其次,任課教師也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所教學科的德育目標。學校應利用假期培訓時間組織教師認真學習本學科課程標準,要求老師們對自己所教的學科、所教學段的德育任務和目標熟記于心。為了了解老師的掌握情況,學校可以通過組織新課標測試,把學科德育目標列入測試卷中,以促使老師們對所教學科的德育目標扎實掌握。然后讓老師們分組研討交流各個學段的不同學科的德育目標任務,目的是讓教同一學段的不同學科的老師了解其他學科的德育目標,在教學中做到心中有數,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尤其是要讓每位教師必須牢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把相關的價值觀的內容根據所教學科特點,用恰當的方式適時地融入課堂教學中。另外,學校應要求老師們在制定學科教學計劃時把落實德育目標的措施描寫詳細具體,作為評價教師教學計劃制定規范與否的一項重要指標。對德育目標了然于胸是實施學科德育的前提,只有備好學科德育的課,才能落實好學科德育。
我們說,每一門學科有每門學科的特點,同是小學學段的課程,德育目標雖然總體一致,但側重點又不同,有的學科側重于道德認識、道德情感,有的側重于培養學生的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真正進行品德教育的時候,又會因為學科的不同,講授教師的不同,被深深打上本學科本教師的烙印,這不是錯誤。學科德育一定要具備自己的德育個性,學科教師就是要根據自己的課堂教學設計,用本學科的教學語言,在合適的教學環節運用恰當的教育方法教出自己的學科德育味。比如語文的教學你可能用非常有感染力的朗讀就能讓學生受到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或者體會文本主人公的善良人性的思想品德熏陶;而數學學科,是一門客觀、精確的學科,本身充滿了唯物論和辯證法的教育因素,蘊藏著極其豐富的思想性。我們要引導老師善于捕捉小學數學本身所蘊含的豐富的思想內容,在傳授學生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你可能就要用非常嚴謹的邏輯性非常強的數學語言或動手操作培養學生嚴謹的思維品質和樂于探究的精神,或者音樂學科,你又會用動聽的歌喉、豐富的肢體表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總之,學科德育的落實一定是具有自己的學科特點的。
我們經常有這樣的感受:就是在聽一節公開課時,老師的課講得很是生動,教學設計非常巧妙,教學措施也非常得當,課堂上師生互動的不錯,學生學習效果也不錯,但在體現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維度的目標時,卻有生硬不自然之感,總覺得少了點什么。那么少了點什么呢?我們說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引導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德育教育。之所以讓人感覺有拔高生硬不自然之嫌,其實是老師在教學的時候沒有讓德育進入一個“水到渠成”的程度,也就是德育的時機不對,教師和學生的情感也沒有達到應該進行德育的那個點上。只有德育的時機恰到好處,老師又運用了非常恰當的教育引導方式,讓孩子感受不出任何刻意,那么德育才會如涓涓細流,悄然無聲地潤進孩子的心靈深處,否則就會出現學科教學與學科德育兩張皮的現象。
我們認為:學科德育并不僅僅存在于學科教學過程中,它應該涵蓋學科教學的準備階段、課堂教學、課后延伸的全過程。我們對整個過程進行了監督評價。比如:學生課前預習,教師對他們學習興趣、自主探究意識的激發如何;課前候課時,教師是否以身示范對學生的學習習慣進行培養;課堂教學中老師是否關注了學生傾聽、提問、回答、書寫、端書、站坐姿等細節。在學校“百花齊放”課堂教學開放月的課堂觀察中,安排專門老師做聽課記錄,也是評價該教師的課堂教學德育落實到位與否的依據;作業、學業水平測試,學生的書寫水平也作為評價教師學科教學成功與否的標準之一;課后的拓展延伸,老師是否關注學生課后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等等,這些都是評價教師學科教學德育目標落實如何的重要標準。著名教育家柳斌先生說:“堅持好習慣的養成就是抓住了教育的根本。教育中不僅僅有知識,還有愛和善。習慣養成的問題更多的是愛和善的問題,是品格和德行的問題。品德和德行是做人的根本,它是教育的根本。”
總之,在學科教學中,我們只要鉆研教材,抓綱務本,扣學科特點,深入備課,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準德育切入點,把握好教育度,選好教法,樹立“一科一課”皆德育、“一言一行”皆德育的意識,才能發揮學科的德育功能,落實德育任務目標,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同時,受到生動而自然的思想品德教育,收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