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海門市東洲小學 杜衛新
數字化學習環境下,小學數學課堂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江蘇省海門市東洲小學 杜衛新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科學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小學數學這一學科的學習環境日益實現數字化,數字化的小學數學學習環境對小學生的發展是一種新的機遇,同時也是一個挑戰。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小學數學這一學科的相結合,改變了傳統的教學內容的展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師生的交流方式等,它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教學資源。目前,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改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文章就主要探究數字化的小學數學學習環境下,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
數字化 學習環境 小學數學 課堂教學 自主學習能力
近幾年來,現代信息技術得以迅猛發展,先進的信息技術在社會各個領域都有了發展,就教育事業來說,Internet和校園網絡的接軌,為教育事業提供了極其豐富的資源,改變了以往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等等,數字化的學習環境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整理、搜集、發布信息的能力。小學數學這門學科在數字化學習環境的影響下,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成為困擾多數老師的一個問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對小學生自身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小學數學環境的數字化背景下,老師應該科學利用多媒體設備、網絡等,為學生營造出自主思考、探索問題的學習環境,引領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小學數學課堂中。
由于小學生的年齡特征,他們一般對生動、形象、有趣的事物有著極強的好奇心,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有著強烈的好勝心、求知欲等,小學數學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了解學生的這些特征,從這些方面去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但是,從目前來看,我國很多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多種多樣的問題,比如說某些數學老師在課堂中過多的使用情境創設,而忽略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教學質量無法得到提高。
自主學習能力對小學生自身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老師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應該重視對這方面能力的培養。有了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將更加簡單地整合、吸收所學知識,從而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對學生以后的數學學習也有關鍵作用。
1.充分運用數字化學習環境,激發學生自主探索的興趣。
只有對某種事物產生興趣,才能有更大的進步,尤其是小學生這一年齡較小的群體,小學數學教學應該從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開始。小學數學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運用數字化技術,通過聲音、圖片、文字等多種形式激發學生對課堂內容的學習興趣,最大可能地激發學生的主觀性,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小學數學課堂中,并且對教學內容產生探索的興趣。激發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自主探索興趣,需要老師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征、性格特征等。比如,在小學六年級上冊百分數這一章節教學時候,小學數學老師可以使用多媒體設備,準備一張圖片,圖片上有飲料的組成成分、衣服的組成成分等等,讓學生觀察這些百分數,并且提問學生還在哪里看到過這樣的數字。小學生往往對這些和生活聯系緊密的事物感興趣,因此他們會積極地回答問題,并且將精力全部集中于課堂中。這樣以來,學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得以培養,課堂教學質量也將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2.充分利用數字化信息技術,使學生參與知識形成過程。
小學生普遍年齡較低,邏輯思維能力較弱,理解能力和想象力也不夠豐富,他們對抽象概念的學習十分困難。為了解決學生們的這一問題,小學數學老師應充分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進行動態圖像演示,讓學生通過生動形象的動態演示,參與到抽象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將學習難度有效地降低。比如說,在講解圓柱體的體積計算時,老師可以用計算機將靜態的圓柱體變換為動態的,然后將圓柱體做成黑色白色各一半的,將其分成12份,展開再拼接起來,形狀類似于長方體,再均分為24份,又成為新的圖形。根據計算機的動態演示,學生觀察可以發現,均分的份數越多,拼接起的圖形越像長方體,而且長方體的底面積等于圓柱體的底面積,兩者的高也相等,因此圓柱體的體積計算公式也為底面積乘高。通過計算機展示的動態過程,學生可以輕易地理解抽象的概念,有助于其以后自主練習。
3.充分利用數字化學習環境,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交流平臺。
新的社會背景下,師生關系已經不再是傳統的施受關系了,老師應該給予學生廣泛的自主學習時間和空間,有利于其深刻理解教學內容,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數字化的小學數學學習環境,為學生們提供了交流的平臺,學生和學生之間、學生和老師之間可以更加方便交流,從而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和學生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由于小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征,小學數學這一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從生活、故事、游戲等角度入手,在數字化學習環境下,充分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培養自主探索問題、思考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小學數學這一學科的教學質量。
[1]張秀芳.對小學數學自主探究學習模式的幾點思考.新一代(下半月).2013年12期
[2]薛正斌.小學數學“自主探究、小組合作”教學模式的探索.教育實踐與研究. 2014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