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勇
(菏澤市廣播電視臺,山東 菏澤 274400)
探討法制類電視節目的主持策略
張志勇
(菏澤市廣播電視臺,山東 菏澤274400)
在眾多的電視節目類型中,法治類節目形態突出,與受眾的生活息息相關,能夠引起業內外人士的共鳴。但是目前,我國法制類電視節目主持還存在很多問題,不能滿足社會受眾的需求。基于此,本文對法制類電視節目的主持策略進行分析,希望相關的研究能夠促進我國法制類電視節目的發展。
法制類;電視節目;主持策略;分析
法制類電視節目雖然不是當前電視節目的主流形態,但是在電視節目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法制類電視節目主持人不僅需要具備良好的形象、合理的言談舉止,還需要具備縝密的思維和邏輯素養。實施主持人品牌戰略是電視節目發展的重要方式,打造一個優秀的法制類電視節目主持人,在推動法制類電視節目發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主持人缺乏法律專業知識
對于法制類電視節目主持人而言,主持人的法律知識儲備決定著法制欄目的質量。但是在我國很多的法制類電視節目中,存在很多主持人缺乏法律專業知識的情況,弱化了法制類電視節目的普法宣傳功能。在主持人缺乏法律專業知識的情況下,其就不能適度引導受眾輿論傾向。很多法制報道中不合法規范問題頻繁出現,嚴重的情況下甚至會誤讀國家有關政策。因此,一個優秀的法制類電視節目主持人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相關的法律知識,那么普法宣傳將會難以實現。[1]
(二)主持人缺乏節目創新力
我國法制類電視節目比較多,如何在滿足節目受眾需求的基礎上,提升節目的創新度是關鍵。對于法制類電視節目主持人來講,其除了要有過硬的個人素質外,還需要具有創新節目主持風格的能力。然而,在我國很多的法制類電視節目中,主持人缺乏節目創新力,主持方式趨向于模式化、程式化。此外,主持人對于法制類節目的把控能力較弱。具體表現在,如過度同情節目中的弱勢群體,對案件的報道方式過于極端,并且使用具有煽動性和傾向性的語言等。
(三)主持人對受眾需求缺乏認識
法制類節目的制作初衷就是以受眾生活中真實的事件,向受眾提供法律援助以及法律警示等,節目播報以受眾需求為核心。要實現節目主持以受眾為核心,就需要提升主持人對于受眾的需求認識。很多法制類電視節目主持人與現場采訪工作分開,不能深入案件現場進行采訪,難以把握受眾需求。2009年,撒貝寧在《今日說法》10周年的得與失中談到“我最大的失就是在主持《今日說法》的10年中,所主持的3000多個案子都是別人告訴我的,我自己沒有經歷過……”主持人缺乏對于受眾需求的認識,將會嚴重影響法制類節目的質量和效果。
(一)完善主持人的素質
我國法制類節目主持人缺乏法律知識,導致節目效果不佳。為了提升我國法制類節目主持水平,需要從主持人個人素質入手,強化主持人的政治素質、端正其道德修養以及培養其健康的身心素質。提升法制類電視節目主持人的政治素質主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第一,政治立場。在政治立場上需要堅定不移地站在黨的立場上,始終同黨保持思想一致、步伐一致的狀態,宣傳黨的綱領、路線、方針以及政策;第二,在思想上堅守黨的理論基礎和思想體系;第三,在組織上,需要服從黨的紀律,理解黨的發展路線,保障節目主持導向的正確性。
在主持人的道德修養培養中,塑造主持人形象的基本要求更是創建一個品牌節目的必要元素,主持人的素質決定著節目在受眾心中的位置。作為法制欄目的主持人需要恪守職業道德,在工作上廉潔自律。[2]
(二)法制欄目主持語言的創新
以《今日說法》的節目主持人撒貝寧的主持語言素養為例進行分析,《今日說法》是中央電視臺第一檔全日播法制欄目,到現在已經有17年的播出歷史,成了家喻戶曉的品牌欄目。撒貝寧是《今日說法》的主持人之一,其主持風格簡潔、內斂、謙虛,節目語言運用得恰到好處,案件剖析較為深刻。
例如,在2010年播出的《寶馬車致死兒童》的事件中,撒貝寧在最后的節目總結中這樣說道:“我們最終要等待司法機關作出一個判斷,但是我要告訴大家,如果僅僅是交通事故,積極參與救治、減少傷害是唯一的辦法。但是如果采取更惡劣的方式去處理,那么等待你的將會是更嚴厲的后果。我想每一個人都愿自己成為一個善良的司機,而不是一個罪犯。”
(三)主持人走進現場
對于法制類電視節目而言,主持人的語言再精準、輿論傾向再直接,都不能夠將案件現場感帶給受眾。要想改變法制類電視節目主持策略,需要提升法制類節目的時效性,進行全過程的案件直播。大多法治類電視節目主持人很少深入現場,而備受好評的《法治進行時》的主持人徐滔卻經常深入案件現場,充分發揮自己的實力與魅力,使得《法治進行時》成為北京電視臺最為著名的品牌法制節目。徐滔把自己定位為一個法制節目的記者,一直以來堅持對各類法制案件進行現場采訪與調查。她以零距離的采訪方式,將案件的真實情況展示給受眾,同時她也將自己定位為一個法制節目的主持人,在外場進行主持。以主持+采訪的形式,取得了廣大受眾的信賴,拉近了與被采訪者的心理距離。在這樣的節目主持方式下,徐滔能夠迅速地獲得節目的一手資料,實現了較好的法制新聞傳播效果。[3]
本文對我國法制類電視節目的主持現狀進行了分析,我國很多的法制類電視節目普遍存在主持人缺乏法律專業知識的情況,導致法制類電視節目普法宣傳功能遭到弱化。主持人缺乏節目創新力以及主持人缺乏對受眾需求認識等,制約著法制類電視節目的發展。要提高我國法制類節目主持的水平,首先需要完善主持人的素質,其次要創新法制欄目的主持語言,最后要鼓勵主持人走進現場,提升節目的時效性。
[1] 孟海霞.論評書說案類電視法制節目的敘事策略[J].電影評介,2011(24):88-89.
[2] 白嗣新.調解類電視節目研究與策略分析[J].新聞傳播,2013(11):18-20.
[3] 王綿綿.跨文化視野下的中美法制類電視節目比較研究[J].文化學刊,2015(04):236-239.
G222.2
A
1674-8883(2016)17-0140-01
張志勇(1971—),男,山東菏澤人,大學學歷,畢業于山東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一級播音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