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峰
(豐縣廣播電視臺,江蘇 徐州 221700)
淺析播音主持的對象設定與互動行為
——從戶籍制度改革與縣級廣播電臺對農節目質量評估談起
王一峰
(豐縣廣播電視臺,江蘇 徐州221700)
在對播音主持的對象設定進行明確時,不能只從表面的受眾進行判定,在對互動行為進行分析時,不應只從主觀角度進行考慮。國家戶籍制度的改革與豐縣人民廣播電臺《田野四季風》節目質量,關系到播音主持的對象設定以及互動行為,所以在分析對象設定以及互動行為時,需要站在一定的高度考慮受眾的實際情況,這樣才能避免出現泛化問題。本文主要從戶籍制度改革與豐縣人民廣播電臺《田野四季風》節目質量評估談起,對播音主持的對象設定與互動行為進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議。
播音主持;對象設定;互動行為;戶籍制度
在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戶籍制度改革以及對農節目的播出影響著農民朋友的生活狀態,也與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密切相關。在對農政策中,《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是其中的重要內容,強調對農業人口向城鎮的轉移進行合理引導,推動城市化進程,這將直接影響到農民的生活、工作情況。[1]豐縣人民廣播電臺《田野四季風》屬于對農的重要廣播節目,自開播起便受到了廣大農村人民的關注,節目質量評估工作也得到了深入開展。但在戶籍制度改革以及對農節目播出的影響下,播音主持的傳播對象以及互動行為都發生了較大變化,農民接觸媒體的方式也逐漸改變。所以,如何更好地進行受眾定位,以及如何更好地與傳播對象進行互動,已成為相關工作人員需要考慮的重大問題。
縣級廣播節目的傳播受眾一般都較為固定,而且受節目內容的影響,受眾在短期內不會發生較大變化,穩定性較強。《田野四季風》的受眾定位主要為農民,一般情況下,城里人很少會關注這類節目。但是在戶籍制度改革的影響下,城鄉的二元對立局面狀態逐漸變得模糊,很多農村人都轉入城市。在這種情況下,受眾群的定位將難以維持穩定性,不再只是簡單地劃分為農村人和城市人,而且在問候語、問候方式等方面都會發生較大變化。[2]所以在對傳播受眾進行定位時,須嚴格依照實際情況進行設定,在身份構成等方面均需有所變化。
在戶籍制度改革的作用下,受眾的身份雖然會發生一定變化,但也不會立刻轉移農民朋友所關注的熱點。例如,2015年10月25號,央視財經頻道《第一時間》的“秋收中國行”欄目播出了“大沙河蘋果 生態無污染,網上銷售銷量翻番”的報道,持續近5分鐘,對金秋“果都”的豐收情況進行了實景展現。《田野四季風》對這篇報道進行了深入采訪,對大沙河蘋果的優點、銷售情況以及所帶來的影響等內容進行了闡述,該作品也在省里獲獎。從節目內容上來說,節目的受眾定位主要為農民,在戶籍制度改革的影響下,城鄉身份的差異雖然逐漸縮小,但不論是城里人還是農村人都離不開網絡,所以受眾的關注點不會馬上發生改變。歸根結底,節目依然要著眼于農村,受眾不再是簡簡單單的農民,而是與農業生產有關的管理人員或當事者。所以從一定深度上來說,播出對象的穩定性在短期內不會受到較大影響。實際在播音主持時,主持人不能只依照自身的主觀立場講述相應的話題,而須明確受眾定位,適當調整話題設定、傳播內容、主持方式、語氣語調等內容,這樣才能更好地滿足受眾的需求。雖然《田野四季風》的一些節目在策劃初期受眾定位較為明確,但實際播出后節目的受眾定位卻較為模糊,觀眾 對節目的質量并不認可,節目內容超出了農民的接受范圍,不符合農民的知識結構,致使節目的效果并沒有得到較好發揮,也不能滿足農民的需求。
互動是《田野四季風》節目中的重要環節之一,也是活躍節目氛圍的有效方式,能夠更好地引起受眾的共鳴。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微信、微博等新媒體不斷涌現,給節目互動提供了較好的條件。所以在對節目質量進行評估時,往往會將節目的互動效果、受眾對節目的反饋等內容作為評估指標。[3]從相應的節目調查中可發現,節目的互動效果與受眾滿意度之間有著緊密聯系,它能夠幫助節目工作人員了解受眾的需求,進而對節目進行改進,所以做好節目互動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在選擇互動方式時,沒有應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方式與觀眾互動并不代表節目不重視受眾,也不代表節目互動效果不理想,這些結論都必須結合受眾實際進行分析,縣級臺尤其需要重視。
很多節目依舊會使用一些傳統的傳播方式,通過準備稿件來進行有稿播音,這種播音方式雖然較為傳統,但是以受眾定位、受眾反饋、受眾需求等情況為基礎,所以不能只當作單向傳播方式。在業務角度方面,由于受眾并不在現場,所以在反饋上存在一定的滯后性,這就要求主持人充分了解受眾的需求,進而在節目播出過程中嫻熟駕馭。[4]所以從實際播出過程中可以看出,各節目在播出前都對受眾的需求、興趣、職業、年齡等因素進行了合理設定。
從對《田野四季風》節目的評估可知,各節目中的主要互動方式并不是一些新媒體交流方式,縣級對農節目在網上的點播量并不高,而縣級廣播聽眾卻較多,而且這些聽眾的滿意度也較高,相應的專業評測也較為理想。所以在實際情況中,雖然各節目為應用微信、微博等新媒體進行全方位的互動提供了條件,但是對縣級農村受眾來說,人們更習慣于通過廣播來收聽節目,節目的獲取行為以及互動觀念也沒有發生過大的變化。
對農廣播節目《田野四季風》的原定受眾目標為農民,但是在戶籍制度改革的影響下,其受眾定位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不能簡單地只將農民作為受眾,而且這種受眾定位也逐漸模糊化。一般在對互動行為進行設定時,大都只是主觀地從一些新媒體形式進行考慮,如微博、微信等,卻沒有考慮到農民實際接觸的互動形式,所以對農節目必須深入群眾,從引發共鳴的深層互動進行考慮,才能更好地分析廣播節目的傳播效果。
[1] 韓冀紅.播音主持與聽眾互動的探討[J].新聞研究導刊,2015(16):124.
[2] 陳琳娜.新媒體時代電視節目互動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
[3] 邢瀚元.新媒體環境下省級衛視娛樂節目傳播策略研究——以媒介環境和受眾行為的變化為視角[D].浙江傳媒學院,2014.
[4] 張宇.互動與受眾訴求在廣播電視節目中的作用[J].河南科技(上),2011(11):37.
G222.2
A
1674-8883(2016)17-014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