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利
(河北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探索電視綜藝節目的新方向
張小利
(河北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河北 保定071000)
泛娛樂化時代,綜藝節目呈井噴式增長,同質化現象十分嚴重,許多綜藝節目迅速被市場淘汰。面對這種現象,綜藝節目的生產者們必須開拓創新。本文旨在研究當下綜藝節目發展的現狀,挖掘存在的問題,針對性地提出相應的對策,探究未來一段時間內電視綜藝節目的發展方向,并且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意見和建議。
綜藝節目;創新;發展方向
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高速發展,人們對精神產品的追求越來越高。為了在市場經濟體系中生存并且取得高收益,各大電視臺和后來居上的視頻門戶網站都竭力策劃制作新的綜藝節目,尤其是真人秀節目近幾年在電視界幾乎呈“裂變式”增長。國家對傳媒產業屬性的認可,讓市場和受眾的地位得到空前提升,以往被忽略與抑制的電視娛樂屬性開始回歸,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迅速展現出極大優勢,我國電視文化一路朝著商業娛樂和狂歡嬗變。[1]
發展和問題是并存的。各類綜藝節目數量上的迅速增長,導致相當一部分節目在質量上得不到保證,最淺顯和普遍的問題就是同質化。如今,收視率點擊率成了做節目的唯一標準,一味地迎合受眾卻很大程度上誤解了受眾的真正需求。新鮮刺激只能滿足用戶一時的口味,有精神內涵的節目才能真正獲得長久發展。
泛娛樂化的快餐時代背景下,事物更新換代的速度太快,電視綜藝節目想要在洗牌不斷的大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須在當前節目形式和內容之上作出改進,開拓創新。
第一,載樂載道相互兼容給綜藝節目注入新的內涵。多數人看電視是為了尋求娛樂,但這并不代表毫無內涵的節目會收到受眾的追求。當今電視受眾具有多層次、多元化、多樣性的特征,動態中的娛樂審美需求有力地催生了電視綜藝節目功能的拓展。[2]例如,具有比賽性質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帶著一種懸念和刺激性,受眾在觀看節目的同時還能學習中國文字,載娛又載道。又如,奔跑吧兄弟在陽光體育健身理念的基礎上做公益,實現自身經濟效益的同時兼顧了社會效益,利用名人的號召力和行動力帶動更多的人投身公益,給以娛樂著稱的綜藝節目注入了新的活力,讓人們不只是純娛樂,因為做有意義的事有助于滿足受眾精神上的追求。隨著人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高品質的精神產品成了受眾競相追逐的目標,電視節目的制作者,應致力于推出雅俗共賞的產品以豐富受眾的精神世界。
第二,要把普通觀眾變為參與者。電視臺和視頻網站在意識到受眾的重要性之后,在互動方面已經做了改進,但進步空間依然很大。例如,美國的一檔脫口秀節目《艾倫秀》,在互動方面就很值得借鑒。每一期節目開始前主持人都會走到觀眾席中與現場觀眾共舞,觀眾得到了強烈的節目參與感。而且《艾倫秀》節目組會在專屬網站上搜尋粉絲上傳的搞笑或勵志的圖片和視頻,把上傳者請到節目現場與艾倫展開交流和一系列互動,給了觀眾一種切身的參與感。本土的綜藝節目中主持人與明星嘉賓、觀眾幾乎是割裂開來,雙方的定位是表演者和觀看者,如何讓表演者和觀看者更好地融合,使兩者更加貼近,是一個值得探索且迫在眉睫的問題。
第三,節目的制作和剪輯要做到精良。節目成品的內容固然重要,配樂、剪輯、特效等也不可忽視。片頭和片尾要體現整期節目的精髓和內涵,配樂一定要符合節目整體的基調,畫外音配字要恰到好處,剪輯和片段的連接與過渡要做到流暢自然不著痕跡,連貫性和故事性缺一不可。例如,湖南衛視真人秀《偶像來了》在節目制作部分可謂精良。片頭采取紅色的主色調,凸顯了一位身著紅裙翩翩起舞的“女神”形象,配樂動感中帶著神秘,非常吸引人。許多有趣的畫外音恰到好處地搭配每位主角的言行,為節目增色不少。優質的內容再加上完美的形式包裝,給觀眾呈現了一場視覺盛宴。
第四,創新性+本土化。國內很多綜藝節目都是引進國外的版權,近幾年很火的《爸爸去哪兒》《中國好聲音》等均非原創,缺乏創新力度。我國現在一直在強調萬眾創新,電視節目也應積極響應這一號召。電視臺和視頻制作網站應該吸納創意型人才,進行頭腦風暴。創意團要運用求異思維挖掘節目的獨特性,同時要保證節目的高品質、高品位、高品格。在進行節目創作的過程中,既要求新又要結合國情,要符合受眾心目中根深蒂固的傳統文化和受眾的接受習慣。正如新聞要有接近性一樣,電視綜藝節目要充分體現本土化特征,通俗地說,就是“接地氣”,讓本土受眾有一種親切感和參與感。
第五,在策劃一檔新綜藝之前要做市場調查,科學規劃。整個電視臺包括戰略、內容服務、平臺、市場和效果等,幾乎所有決策都需要通過深度調查才能制定。如果沒有市場調查僅憑同類型節目火爆熒屏就隨波逐流,那么很有可能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之后達不到預想的效果,甚至更糟糕。在英國,各大電視臺都是一個良性運作的有機體,他們會在清楚地弄明白目標受眾之后才開始開辦頻道和做節目。兄弟頻道之間的配合非常默契,基本原則就是,避免內耗,避免惡性競爭,不能奪取兄弟頻道的現有觀眾,而通過細分市場來吸引新的觀眾。[3]所以,科學地規劃和對市場的了解程度缺一不可。
央視紀錄片教父級人物陳虻說過,娛樂性節目標志著一個電視臺的經濟運作水平。做好綜藝節目對于電視臺的生存來說至關重要,且道路為艱。這需要求新、求真、求貼近、求原創;受眾為上,模式為先,內容為王;聚焦國內外優秀節目,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要突出中國特色。這是生產一檔優秀綜藝節目起碼的標準,也是電視綜藝節目未來發展的一個大方向。只有在現存節目的優點之上找到創新點和突破點,并兼顧到方方面面,我國的電視綜藝節目才能在風云變幻的市場環境中發展得更好。
[1] 李欣,李獻文.全球化語境下兩岸電視綜藝文化比較研究[J].現代傳播,2012(5):13.
[2] 胡瑞庭.浙江衛視綜藝節目創新創優實踐的理論價值與意義[J].傳媒觀察,2013(8):21.
[3] 華穎.英國電視節目創新與開發有感[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2(6):32.
G222.3
A
1674-8883(2016)17-0148-01
張小利(1992—),女,河北張家口人,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新聞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