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乃娟
(吉林省永吉縣朝鮮族第一中學)
談如何激活高一學生的英語元學習能力
盧乃娟
(吉林省永吉縣朝鮮族第一中學)
高一是初中向高中的過渡階段,毋庸置疑,高一的英語相對來說教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因為學生剛參加完中考,剛由緊張的情緒過渡到放松的心理狀態。同時加上高中英語詞匯量、語法等難度的增大,而且大多數學生英語水平相差較大,造成了他們的成績下降,因此導致了大多數學生失去了對英語學習的興趣。針對此現象,談談自己的想法:
首先,學生的學習習慣不好。例如,課前預習和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的學生人數不多,還有一多半學生上課溜號開小差,并且大多數學生都是聽完課,寫完作業便無事可做了,課后很少抽出時間復習鞏固。其次,學習目標不明確。再次,對英語的重視程度不夠。應該讓高一的學生一上高中就意識到英語在高中以及在大學里的重要性。時間飛逝,從教至今已不知送走了多少屆高三畢業學子。不管是上高中時英語學習好的,還是沒怎么學英語的,他們和我聯系時都談到了英語在大學學習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告訴我一定要跟學生說在高中時好好學英語,因為大多數重點大學都是英語授課的。如果英語不好,是很難聽懂的,學起來就很困難。而且大學的很多考試是和英語有著必然聯系,對于那些想要考取碩士研究生的大學生來說,英語是必考科目,其重要性顯然是不可小覷的。甚至有的時候還會把畢業學生沒有學好英語而后悔的錄音或視頻放給高一的學生。總之,通過以上做法,高一的學生意識到了英語學習的重要性,改變了剛上高中時對英語學習的態度。
我們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還要教給他們怎樣學英語。因此我們首先要指導學生學會怎樣聽課,并告訴他們聽什么,怎樣聽。其次,教會學生怎樣記筆記,并及時對學生提出記筆記的要求,然后課后全面系統地進行整理和復習。這樣,學生會慢慢地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即:預習→質疑→聽課→解疑→練習→鞏固。
一節課的導入如同給一首歌定調一樣,它可以決定課堂節奏的快慢及教學效果。我每節課前都會利用三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到前面用英語談論一些新聞、地理、文學等,不管什么內容,只要是他們自己準備的,都可以。這樣就保證了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展示自己的風采。
在英語學習中,單詞就像蓋高樓大廈的磚瓦,沒有他們做基礎,是既不能讀,也不能聽,更不用提說和寫了。因而背單詞是學英語最重要的,這是學生都明白的道理,但做到這一點確實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背單詞的時候,需要掌握方式、方法。
1.要大聲朗讀、反復朗讀直至能背誦為止。
2.在短時間內只是看單詞不要念,也不要刻意去記,但是一定要認真調動心里的所有感覺和細胞來接受每一個單詞。
3.注意積累,手里始終都要有一個單詞積累本,寫的是在做題過程中碰到的生詞和一些作文中能用到的好詞、好句。
4.空閑時可以讀讀英文報紙、看看英文電影和聽聽英語歌曲等等。
5.要利用英語的語音規則來背單詞。
6.不能孤立地背單詞,而應該在閱讀句子或文章中來加以記憶。
7.記單詞就像認識陌生人一樣,“一回生,兩回熟”,需要反復的過程。所以我們需要學生背完單詞后,每隔一天再看一下,而且每天只需10分鐘,這樣反復10天左右,這些單詞就能熟練地記住了。
8.構詞記憶法。
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把單詞拆開,分解為前綴、后綴和詞根。例如:disappear,illegal,adjustment等,拆分為dis-appear,il-legal,adjust-ment.這樣學生就會掌握很多由同一個詞根派生出來的不同詞性和不同詞義的單詞。
9.單詞練習題要多樣化。
用英語來解釋生詞,例如:victim是Someone who suffers when something bad happens.等意思;用括號所給詞的適當形式填空,例如:He talked______(constant)about the football match;在A、B、C、D四個選項中找出一個不同類的詞,例如:A.princess B.stewardess C.actress D.actor總之,利用不同形式的題型來考查學生,目的就是讓學生掌握并記住所學過的單詞。
心理素質好壞對于一個人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很多時候一個人的心理素質好壞決定著事情的成與敗。所以我們要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讓學生體會到自己是學習的學習者和收獲者。例如,在平時教學中我會故意地設計一些困難和挫折,讓學生去面對,借此讓他們發現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從中找到努力的方向,并提高學生的自信能力。
總之,高一階段的英語學習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為以后順利完成高二、高三英語學習以及是否會在高考中取得高分奠定了基礎。所以,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努力鉆研教材,備好每節課并了解每個學生的情況,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從而為三年后的英語高考打下堅實的基礎。
[1]鄧鑫.淺談如何激活高一學生的英語元學習能力[J].課外閱讀旬刊,2011.
[2]廖丹.高一不同英語水平學生英語元學習能力的比較研究[D].揚州大學,2015.
·編輯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