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恩施市恩施高中 徐 歡
曲徑探幽——《項脊軒志》中的細處
湖北省恩施市恩施高中徐歡
曲徑探幽歸有光項脊軒志
《項脊軒志》是明代散文家歸有光的代表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很重的份量。文章以“悲”“喜”兩種感情作為線索,既講述了年少閣中讀書的逸然,也抒發了三世變遷、物是人非的悲痛。文章選取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語言看似平淡,卻又蘊含了極深的感情,深受歷代文人喜愛。本文試圖從文章中不為人注意的細節入手,分析其中蘊育的情感。
“偃仰嘯歌,冥然兀坐。”此句是軒室翻修一新后的描寫。一個少年,擁有了一間軒室,一間真正完全屬于他的領地,心中的興奮溢于言表。兩個分句,一動一靜,分條敘寫,有條不紊。“偃仰”寫出身形動作之隨意,“嘯歌”流露出心中自得興奮之情,頗有名士瀟灑不羈之風采。“冥然兀坐”,眼睛似閉未閉,身體巋然端坐,思想卻能神游八方,或見識萬里之外風土人情,或與古今圣人作深入交流。何其幸,何其樂!
“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于廳。”此句描寫大家庭分崩離析的場景。歸家曾有五世同堂的記錄,后因無人朝中作官,家族沒有主心骨,原來居住在一起的兄弟就自立門戶了。
狗本作看家護院之用,遇見陌生人即狂吠不止,如今“東犬西吠”,家犬不認識原本同一屋檐下的家人,大家已經形同陌路了。古詩有“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的悲傷,此處應是異曲同工吧。
古代廳堂是一個家庭最重要的房間,人們在其中祭祖、聚會、待客,講究一些的人家,還有前廳、中廳、后廳或正廳、偏廳的區別。它一般處在建筑物的黃金位置。而現在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客人不得不穿過狹窄油膩的廚房去吃飯,足見家庭經濟狀況已經十分窘迫了;而孟夫子“君子遠庖廚”的訓誡更是讓書香門第的歸家十分尷尬,連圣人的教誨都不能做到,還有什么資格稱作讀書人呢?家禽隨意出入廳堂,其情景只能讓我們聯想到不講究的農戶人家,與墨韻書香并無半點聯系。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此句極簡,但細細品讀,卻讓人嗟嘆萬千。
為何關窗?上句有交待“人往,從軒前過。”人來人往,喧囂不堪,關窗是為了避免打擾,為求清靜。但以前環境就是這樣的嗎?請看文首對軒室四周的描寫:“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兩處描寫大相徑庭。原來安靜幽雅的場所卻變成了人來人往的“菜市場”,這是為何?偌大一個家庭,欲為子孫尋一僻靜優雅之處以供讀書竟不得,何以其然?悲哉!往日的“多可喜”,就是現在的“多可悲”。而“能以足音辨人”更是將這種無人懂的寂寞悲傷渲染到極致。
“吾妻歸寧,述諸小妹曰:‘且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紅袖添香,這是古代讀書人向往的場景。讀書畢竟清苦,有一紅顏知己相伴左右,聊解寂寞之苦,這也是一樁樂事。多年苦讀的歸有光終于迎來了人生的伴侶,軒室書齋也有了熱鬧歡笑。
此句擷取了歸有光與妻子日常生活的一個片段,看似簡單,其中卻有很多歡樂。夫妻小別,妻子帶著剛回娘家的興奮,興致勃勃地模仿小妹。從語言內容上的稚氣,到神態上的嬌憨,無不惟妙惟肖,形神兼備。感受著妻子的生機活力,長期以來背負著家族使命的歸有光有了一種輕松感、愉悅情。
此句有聲音,有動作,有畫面,讓歸有光銘記了這一刻,他是如此眷念這種感覺,以至于妻子去世后他寧可在外多年漂泊也不愿歸家。
除去以上種種,文章仍有大量細節可供細品,如“母親以指叩門扉”“祖母贈象笏寄希望”“亭亭如蓋枇杷樹”等,由于非常著名,就不一一贅述。《項脊軒志》字字有情,句句有淚,看似平淡的語言背后卻是無盡的悲涼,歸有光不愧“明文第一”這一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