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禮奎(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高級中學)
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改革探析
謝禮奎
(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高級中學)
如今,隨著新課程教育改革在我國的大力推進和深入實施,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問題不斷涌現,如教師教學方式的問題、學生學習方法的問題等,所有的這些問題都匯集到課堂教學這一環節中,致使高中歷史教學效果一直處于不理想的狀態。所以,在新課改背景下,積極對高中歷史課堂教學進行改革,使其符合新課改教學理念和高中生的認知特點,用以提高高中歷史課堂的教學效果和效率,是身為高中歷史教師目前應重點研究和分析的課題。
新課改;高中歷史;教學改革;主動學習;現實生活;情感教育
在新課改背景下,對高中歷史課堂教學進行改革,可以有效改變傳統以教師為主體,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局面,促使課堂教學發生一種結構和性質上的變化。那么,我們該采取何種教學措施來對高中歷史課堂教學進行改革呢?下面,筆者就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對這一問題談幾點個人的想法和感悟。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中提出:“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要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的學習環境中,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培養學生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根據新課改所提出的這一理念,身為高中歷史教師,我們應積極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以此來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比如,在學習“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這一課時,在講課過程中我并沒有采取照本宣科從頭到尾都給學生一一講解的方式,而是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了學生可以主體參與的活動,如“深化探究”活動:讓學生看教材上的圖片漢陽鐵廠和上海機器織布局,然后向學生提問:(1)在某次中國工業展覽會上,主辦方將這兩幅圖片放在一個主題里進行展覽,主辦方這樣做有合適的理由嗎?如果有,是什么?(2)洋務派創辦這些企業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作用?(3)有人說,洋務派是有心栽花化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你是怎么理解的?然后讓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自主分析和研究之后,在分析總結的基礎上,闡述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想。在接下來的教學活動中,根據具體的授課內容繼續設計“深化探究”活動,這樣就做到了使學生的學習方式得到了轉變,實現了學生的主動學習,在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主體性的同時,能夠促進學生對本課內容的深入感知和理解。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中提出:“普通高中歷史課程在內容的選擇上,應密切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關注學生生活,關注學生全面發展”。基于新課改這一理念的提出,作為高中歷史教師,我們在授課時應當做到將歷史內容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與社會發展聯系起來,以此來引起學生的共鳴,讓學生感覺到,歷史是與自己現在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從而達到促進學生生命整體和諧發展的目標。
比如,在學習“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這一課時,我就要求學生在課前通過課外閱讀、上網瀏覽、收集實物(如舊器物、舊服飾、老照片)等活動形式,來了解相關的衣、食、住、社會風尚等史實,也可通過采訪當地老人的方式,了解人們在衣食住行上發生的變化,這樣,在課堂上我們對這一課內容進行講解時,學生會覺得更加親切,能夠引發學生的共鳴,在加深學生對歷史和現實的理解的同時,能夠促進學生生命整體和諧發展。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中提出“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應全面發揮歷史教育的功能,尊重歷史,追求真實,吸收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陶冶關愛人類的情操”。由此可見,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德育,已經引發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所以,身為高中歷史教師,我們應該充分發揮歷史的這一教育功能,通過對教材內容深層次的挖掘,來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感染和熏陶,以此來促使學生樹立正確史觀并提高道德素養。
比如,在學習“偉大的抗日戰爭”這一課時,除了要完成本節課的主要教學任務,在進行講解時,我還特別注重課堂氣氛的渲染,如利用語言、背景音樂等,再加上本節課內容本就容易令人產生情感上的震撼,所以,在讓學生了解了中國軍民團結抗日史實的同時,還培養了學生感恩的情感,形成了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樹立了為人類和平做貢獻的理想和珍惜生命的意識。
總之,作為新時期的高中歷史教師,我們必須順應現代教育教學趨勢,對當前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進行改革,使其符合新課改教學理念和高中生的認知特點,從而大力提高高中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
[1]劉景林.新課改下高中歷史有效教學策略的普適性與特殊性[D].東北師范大學,2012.
[2]宋月建.基于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歷史反思教學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1.
·編輯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