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劍寧 羅小品(蘭州文理學院 新聞傳播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
淺析辛安亭編輯思想
高劍寧 羅小品
(蘭州文理學院 新聞傳播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摘 要:辛安亭是我國現代著名的教育家、出版家、通俗讀物作家,在教材和通俗讀物的編寫工作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分析和梳理辛安亭先生的編輯思想,對于新時期弘揚延安出版業的優良傳統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對于編輯業務的開展和書香社會的建設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關鍵詞:辛安亭;編輯思想;教材;通俗讀物
辛安亭是現代著名的教育家、出版家和通俗讀物作家,他秉持教育興國、啟迪民智的編輯理念,筆耕不輟,將畢生的事業建立在平民教育和編輯出版的一部部經典教材、通俗讀物和文化典籍之上,為社會留下了寶貴的文化精神財富,也為書刊編輯工作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更為當代書香社會的建設和通俗讀物的編寫提供了理論依據。
編輯思想是用以指導選題、組稿等編輯活動的理性觀念,是貫穿編輯出版活動的工作思路總和。編輯思想是出版行為的深刻闡釋,不僅表明編者的思想價值、審美素養和教育觀念,也體現主體對文化的選擇、整合、創新和傳播,具有重要的思想傳承和文化自覺作用。
思想是社會的產物,也是實踐的必然要求。辛安亭對編輯使命的認識,是一個不斷實踐深入的過程。辛安亭從事教材和通俗讀物編輯工作長達57年,集中于以下3個階段:
1938~1949年,延安啟蒙讀物編寫階段,在陜甘寧邊區政府教育廳編審科編輯小學教材,編著基層文化課本和兒童讀物四十余種。[1]
1951~1962年,全國統編教材編寫階段,1962年起,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長兼副總編輯,編輯出版新中國首套中小學通用教材,出版著作26本。
1962~1988年,通俗讀物編寫階段,編著9本通俗讀物,發表《孔子的教育思想》等論文17篇,共計近300萬字。[2]
辛安亭的作品體現出“以讀者利益為中心,以社會改造為鵠的”的編輯理念,滲透著一種真摯而深沉的民生情懷。他編書立論,常貼近生活、貼近讀者,展開廣泛的社會調研,使作品“接地氣”。其編輯思想體現在普及教育、啟迪民智的實用價值上,也體現在關注民生、塑造精品的設計理念上,值得當代人思考和借鑒。
(一)啟迪民智的教育主張
無論是教育工作,還是編輯出版,都要明確對象、直面現實。近代以來,農民教育成為事關中國社會變革的重大問題之一,提高農民的精神覺醒,全民族的文化啟蒙才能實現。一批有志之士希圖借昌明教育、開啟民智來尋求治國良方。晏陽初、陶行知等人踐行平民教育運動,倡導教師應當作人民的朋友,學校應當成為改造鄉村生活的中心,鄉村教師須有農夫的身手、科學的頭腦和改造社會的精神。[3]這種充滿憂患意識的教育服務民族的思想深深打動和吸引著當時執教中學的辛安亭,促使其形成貫穿一生的編輯理想:扶助教育、提攜國民,通過出版讀物實現教育的最大化輻射。
(二)與時俱進的創新理念
編輯工作的根本使命是文化傳承與創新,創新是編輯素養的內在要求。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的變化是編輯思想產生和發展的外部環境,編輯跟上時代,才有所創新。初做編輯,辛安亭便聯系實際,對教材大膽創新。當時邊區沿用國統區教材,知識陳舊,充滿封建思想。為改變教材落后的狀況,毛澤東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中,提出實行以抗日救國為目標的“新制度、新課程”教育思想,要求教材實現“抗戰化”。在承擔高小歷史和地理課本編輯任務時,辛安亭既創新編輯內容,以增強時政信息,又調整編排體例,使教材適應戰時環境。在教材中專門增加日寇對華資源掠奪、全國軍事要地等時局信息,并作為重點內容詳細闡述,考慮到當時學生不一定能在學校里堅持到底,將此盡先介紹。這種做法,不僅改變了歷史教材先古后今、地理課本先一般后重點的傳統編排體系,也在內容安排上凸顯了時代性和重要性。
(三)服務大眾的民生思維
受平民教育思想的影響,辛安亭長期關注數量龐大、構成復雜、文化程度偏低的平民群體。在社會教育中,針對民眾在接受知識時,存在重視實用性、經驗多卻不喜歡兒童話、識字少記憶差三大特點,辛安亭以識字為中心,貫穿民族精神與馬克思主義宣傳,編寫了《抗日三字經》、《實用四言常識》、《新五言雜字》和《新五言雜字》等邊區民眾讀本。下筆前“先做調查訪問,了解百姓需求,收集已有書籍,結合黨的路線,研究整理,決定內容取舍,寫出初稿,請百姓提意見,然后斟酌修改,定稿出版”。[4]這套教材用百姓視角看問題、以百姓語言講道理、拿百姓故事舉例子、以百姓需求為落點,流傳廣泛。那些明白曉暢的“三字格言”,不僅讀起來瑯瑯上口、通俗易懂,而且方式靈活,提高了人民群眾的文化水平,形成了社會共識,至今依舊是陜北農村教育孩子的思想規范,融為文化血脈的一部分。
(四)團隊協作的精品意識
精品意識是以提高作品內在質量為根本、以最佳社會效益為目標的一種積極進取的編輯意識。編輯學者化是樹立出版物精品意識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審美的重要保障。辛安亭在編纂新中國首套統編中小學教材時,組織參與教材編寫的團隊成員十分壯觀,不僅有葉圣陶、朱文叔、呂叔湘、張志公等學術泰斗,還有語言學家蔣仲仁、兒童文學家陳伯吹、教育家陸靜山。為保證書籍裝幀設計的質量,先后聘請多位畫家繪制插圖和設計封面。為追求書寫規范美觀,從上海聘請著名的書法篆刻家鄧散木,以他手寫的楷體制版。初稿出來,在辛安亭的主持下,全體編寫人員一字一句地誦讀、思考、討論和修改。真正把一冊薄薄的小學教科書當作一件藝術精品來構思和苦心經營。[5]
“內容為王”是編輯工作的絕對信仰。一個好的選題能否充分表達,產生預期效果,需要組織與之相適應的內容。辛安亭的理想是寫深入淺出、雅俗共賞的作品。他認為編輯不僅要充分考慮使用對象的特點,根據對象的不同,編寫不同的作品,更要對內容進行創造性提煉與系統性延展,使作品深入淺出,具有水一樣的應物賦形能力,以滿足不同受眾的需求,解大眾“心氣”。
(一)精簡集中的組織原則
編輯內容因時、因地、因人而不同,要在終極關注上,強調人的素養;從社會需求上,適合時代,貼近生活。辛安亭認為編輯要注重實用性,不能想講什么就講什么,想講多少就講多少,必須充分了解對象的認知、需求和時代特點,有針對性地滿足他們的需求,才能夠行得通、有實效。[6]針對當時邊區教材城市化色彩濃厚的現象,指出“農村兒童讀反映城市生活的課文”的內容架構必須改變,他從農村實際出發,精簡集中,編寫出一套適合農村兒童的通俗讀物,深受農村孩子歡迎。辛安亭在《談教材編寫的原則》一文中明確提出精簡集中的內容組織原則:“精簡并不意味著越少越好。簡是為了精,即為了抓住最主要的東西,使讀者充分消化、吸收,真正掌握。精簡也不是越淺越好,精,就必須有一定的深度和難度,這樣才能為下一步學習打好基礎。因此,精簡必須集中,即必須突出重點。這個原則不但適用于一套或者一本課本的取材與安排,也應體現在一篇課文的取材與寫法上。”[7]
(二)綜合連貫的系統呈現
辛安亭認為,“教材既要考慮科學本身的內在聯系,加強文化科學基礎知識的內容,又要特別注意學生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認識過程,還要兼顧科學化與兒童化、長期性與全國性等關系。一種教材如果組織得精密合理,猶如有了登山的臺階,大大減少了學習的困難。相反,若是層次安排不當,不適合讀者心智發展的規律,就會造成困難,降低學習效果”。[7]1942年,由辛安亭編寫的配套齊全、編輯體例規范的全套小學教材,體現出了內容的系統性和難度的漸進性。由于體例嚴謹,科學性、系統性、適用性較強,很快在邊區、根據地和解放區大量傳播,成為當時影響最為廣泛的一套新式教科書。劉蘇華認為,延安時代的出版物因其鮮明的先進性、知識性、人民性,在宣傳毛澤東思想,普及文化知識,活躍群眾生活等方面發揮巨大而深遠的作用。[8]辛安亭起草新中國第一部《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時,明確提出“難點分散、逐步推進”的編寫原則,成為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長期遵循的準則。
(三)深入淺出的闡釋風格
在自傳詩《延安十一年》中,辛安亭對自己編寫教材和通俗讀物的內容是這樣作結的:“言近旨遠是所求,深入淺出功夫強。”在《談編寫教材的原則》一文中對編輯內容提出的要求:“深入淺出,深入是其思想內容和道理而言;淺出是其語言和講述方法,深入與淺出是辯證的統一,不可分割,只求通俗易懂,沒有講出道理,無助于知識的長進。”表明辛安亭編輯讀物的主旨是淺、俗、真,即淺近明白、通俗易懂、情理皆真,強調雅俗共賞,更重視內容的說理性。例如,《干部識字課本》中有《陰陽》一課“陰陽先生好說空,山川果有好風水,指南指北指西東,何不葬他老祖宗”短短28個字,就把風水迷信揭露得淋漓盡致。把中華文化精華的內容,用簡練的方式傳播,是先生一生遵循的理念。國際美學家高爾泰曾描述:“讀辛先生的作品,才發現深入后的淺出,和一般的淺出不同。深入易,淺出難。能淺出,才是真深入。這不僅是一種本領,也是一種襟懷。”[9]
語言是編輯工作的外衣,編輯工作如果只講內容不講語言,就會條理不清、表述雜亂;反之,則會空泛無物,味同嚼蠟。因此,編輯不能只停留在內容的感悟理解上,更要聚焦語言形式,思考如何把知識、情感和事理在作品中表現出來,做到通俗易懂、生動有趣,為作品“聚人氣”。編輯工作是一項嚴肅細致的工作,必須通過透徹研究內容、細致分析作品、準確把握結構、縝密加工語言,才能使作品以最佳的形態出版。尤其是編輯人員要下苦功夫學好語言,要反復推敲、認真修改。
(一)文短意長
辛安亭腹中有萬卷經典,筆端飽含千年文化的濃墨重彩,但落筆之處卻是直白簡約。常用文短意長的通俗韻文形式,編輯大量喜聞樂見的通俗讀物,做到文短意長,來進行群眾的思想啟蒙,深受大家歡迎。以儒家文化為主要內容的《三字經》是中國私塾教育的通用教材,具有高度概括、瑯瑯上口、通俗易懂的特點,受到廣泛推崇。辛安亭借鑒百姓熟悉的傳統教育文化形式,編撰新內容,匯編成《新三字經》。《新三字經》僅有1080個字,采取易于上口、便于記憶的形式,對兒童傳授基本知識,進行道德教育,涵蓋做家務、學識字、懂禮貌、會做事、求進步等方面的內容,先后被七八家出版社印發100多萬冊。作為一種普及型啟蒙讀物,其生命力和流傳范圍十分罕見,充分彰顯了辛安亭在平民教育史上的獨特地位。
(二)明白具體
辛安亭對編輯語言的運用十分重視,根據多年編輯教材的經驗,辛安亭對語言運用提出以下具體而中肯的要求:
1.層次分明,有條不紊。層次條理主要體現在段落的劃分與安排上,這是表達內容各部分的輕重主次及相互關系的,不能看作小事.
2.解釋問題、說明道理,要抓住關鍵所在,深入淺出、簡明扼要地說清楚,使人一看確能心有所得。
3.用比喻力求恰當,使人通過比喻能對所比事物有更明確的了解。
4.舉例要典型,簡潔生動地寫出其突出部分,使人如聞如見,才能給人深刻印象。[2]
在《從<反對黨八股>想到課本編寫中的一些問題》一文中,主張編輯語言應明白具體、生動有趣;條理分明,詞句簡練,描寫樸素切實,說明一針見血。
(三)準確規范
教材是國家推行教育的主要工具,是學生接受教育的主要精神食糧。辛安亭主張編輯語言用詞力求正確,造句力求精密。一句話不正確,會造成知識缺陷;一個詞不明確,會影響知識解讀。思想政治和科學技術上的錯誤,則危害更大。針對編輯工作者不太重視數字使用,及時發表論文《課本中的數字使用問題》予以糾正。指出數字是很精確科學的語言,使用中必須堅持正確性、明確性和計劃性。此外,還發表論文《課本內的圖畫問題》來強化編輯對圖畫使用的規范性,認為圖畫是編輯表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要準確規范,與文字有機組織、相得益彰,利用圖畫的形象化來補充編輯語言的不足。
參考文獻:
[1] 辛安亭.辛安亭教育文選[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4.
[2] 張文濤.教育家、出版家、通俗讀物作家辛安亭[J].呂梁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4):20-21.
[3] 陶行知.我們的信條,陶行知文集[M].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143-144.
[4] 辛安亭.回顧在延安十一年得教材編寫生活,辛安亭教育文選[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136.
[5] 人教名家,辛安亭[DB/OL].人民教育出版社官網,http://www. pep.com.cn/zt/60zn/hgp_1/wjyzdrjs/xinat/201012/t20101210_985900. htm.
[6] 李媛.辛安亭語文教育思想的啟示[J].山區經濟,2009(1):25.
[7] 辛安亭.談編寫教材的原則[J].陜西師大學報,1979(4):81,83.
[8] 劉蘇華.延安出版業研究[D].博士論文,2008:13.
[9] 高爾泰.辛安亭先生[J].讀書,2005(6):56.
中圖分類號:G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03-018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