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玲(語文出版社,北京 100010)
?
探討跨媒體時代出版社編輯應具備的意識
朱春玲
(語文出版社,北京 100010)
摘 要:在跨媒體時代,讀者的閱讀需求悄然改變,傳統圖書的生存面臨極大的危機。編輯人員一方面必須更新觀念,從跨媒體出版戰略的高度提升自身素質和水平;另一方面必須從我國國情出發,把握和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這兩方面的結合,意味著編輯人員應具備相應的意識和能力,才能適應快速變化的時代。
關鍵詞:戰略;輿論方向;閱讀需求
出版社的競爭表面看來是出版物之間的競爭,但實質上反映出的卻是編輯人員創新能力的競爭。要擁有創新能力就必須先具備創新意識,這種意識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內容的創新。具體而言,是指選題策劃、物色作者等的創新。有了創新意識,編輯人員就會積極主動地關注社會發展趨勢、學術研究動態和讀者需求變化等,從而摸準時代脈搏,看準文化和社會的發展趨勢,以獨特的眼光策劃選題、挖掘作者資源。二是形式的創新。跨媒體時代的來臨,讀者的審美觀念、閱讀手段更加多元化,編輯人員在出版物的呈現形式上要想方設法出新。一本書,以前只需考慮把它印刷成圖書即可,在跨媒體時代,就要在紙質出版的同時,考慮電子書的制作、電視劇的拍攝、電臺的錄播等各種跨媒體的傳播手段。
出版社生產的是文化產品,這種屬性決定了其必須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同時,出版社要想獲得可持續發展,也不能忽視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得益彰,出版社才能健康發展,否則就容易陷入泥淖,不是產品在社會上產生不良影響,就是“賠本賺吆喝”。因此,編輯人員要有經營意識。所謂“經營意識”,不等于賺錢意識,它涵蓋兩個層面。一是從國家文化戰略的層面審視出版物,判斷出版物潛在的社會效益,并爭取用社會效益來帶動經濟效益。例如,林燾先生主編的《中國語音學史》是我國第一部研究中國語音學的歷史發展的專著,具有里程碑意義。該書出版后,責任編輯積極向國家申請,成功獲得政府出版基金,實現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平衡。二是從市場需求的層面審視出版物,策劃出版一批發行量大、品位高的產品。例如,2014年教育部印發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傳統文化類的產品成為市場熱點,語文出版社抓住時機,策劃了“走出課本學語文”系列叢書,其中的《中學文言文讀本·趣味故事選》、《中學文言文讀本·趣味寓言選》等書一上市,就取得了較好的銷售業績,這和編輯人員的經營意識是分不開的。
“好編輯永遠把讀者放在心中”(朗文出版公司“編輯須知”),在跨媒體時代下,隨著出版物形式的多元化,編輯人員需要把“讀者”范圍擴大為“受眾”,樹立受眾意識,做到“永遠把受眾放在心中”。
編輯人員在策劃選題時,就必須對受眾進行區分,找出自己的目標受眾,并從目標受眾的身份、文化程度、認知傾向、生活環境等出發,研究他們對出版物內容和形式的喜好和需求,從而為他們量身打造產品。例如,《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的成功,就在于編輯人員準確地瞄準了女性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號準了她們渴望成功地教育出優秀子女的脈搏。那種缺乏受眾意識、產品定位不準或者缺乏產品定位的圖書是難以取得良好的發行業績的。
編輯人員可以從兩條基本途徑著手,培養自己的受眾意識。一是勤跑實體書店,直接觀察哪些出版物受到哪些受眾的關注,甚至可以和他們聊聊天,了解他們的需求。二是勤上網絡書店,充分利用大數據,對受眾的需求進行揣摩,甚至從中發現受眾的心理變化規律,從而幫助自己作出判斷。
在擁有受眾意識的基礎上,編輯人員還可以利用各種新媒體,與受眾展開互動,并以此獲得有價值的信息來為自己的選題策劃服務。例如,可以通過微信、微博等即時通信工具及時精心發布新消息、新理念,主動與受眾展開在線互動,傾聽受眾的反饋意見。
出版離不開政治,各國皆然,在我國社會主義道路的發展背景下,出版更是國家宣傳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出版物必須符合國家和民族的利益以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因此,編輯人員唯有具備較高的政治意識,才能在工作崗位上立于不敗之地。例如,參與語文教材編寫的人員都知道,選擇臺灣地區的作品時,要特別關注作者的身份,有的作品雖然文筆動人,但如果作者鼓吹“臺獨”,就堅決不能入選。
編輯事業是立言、存史、資政、育人的事業,這一特性決定了無論出版手段如何豐富、出版形式怎樣多樣,編輯人員都必須時刻牢記自己的文化擔當,自覺成為文化傳承的守望者、社會公德的踐行者。
在日常工作中,無論是策劃選題、選擇來稿,還是編審稿件等,都是對編輯本身文化擔當意識的檢驗,如果忽視了這方面的建設,那么可能就會出現嚴重問題。例如,2013年9月,中宣部、教育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全國“掃黃打非”工作小組辦公室、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等部門在全國范圍內組織開展凈化少兒出版物市場的專項行動,依法嚴肅處理了一批含有違法違規內容的少兒出版物及相關單位。這些單位的少兒讀物因為存在“內容低俗、質量低劣、價格虛高”等問題,有的甚至“含有兇殺暴力、淫穢色情等內容”,被責令下架收回,集中銷毀。
國家”十三五“規劃指出,要“扶持優秀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加強文化人才培養,繁榮發展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影視事業”。對編輯人員而言,可謂“躬逢盛世,大有可為”。因此,在跨媒體的出版環境下,編輯人員在工作中,要培養和建設自身,牢牢樹立創新意識、受眾意識、經營意識、政治意識和文化擔當意識,在傳播正能量的同時,也讓出版社的經濟效益開花結果。
參考文獻:
[1] 馮會平.編輯的受眾意識新解[J].編輯之友,2004(5):012.
[2] 張宏飛.當代編輯需要強化的三個意識[J].出版發行研究,2012(1):034-036.
[3] 馬文娟.全媒體時代圖書編輯的必備意識和能力探討[J].科技傳播,2014(18):062.
[4] 楊慧敏.新形勢下出版編輯不能忘記“文化擔當”[J].教育教學論壇,2013(27):147-148.
中圖分類號:G23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03-01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