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似豪(西南大學 新聞傳媒學院,重慶 400715)
?
簡析現代商業廣告中的“歧視化”現象
李似豪
(西南大學 新聞傳媒學院,重慶 400715)
摘 要:媒介時代,商業廣告中出現越來越多的“歧視化”現象,而這種歧視現象不只限定于一個方面,而是滲透到商業廣告的各個領域,“歧視化”現象的出現與商業廣告的特性和追求的傳播效果息息相關,因而更應引起廣告商、大眾媒介以及社會各界的重視。
關鍵詞:商業廣告;媒介;“歧視化”;媒介批評
如今,新媒體的迅猛發展以及信息時代的深入,廣告已經滲透到大眾生活的方方面面,商業廣告在滿足人們利益的同時,也因其具有的“趣味”和“新穎”得到了許多人的關注思考,商業廣告在某種程度上反映著社會整體的文化氛圍的變化。
廣告是大眾文化中最集中、最全面地反映現代生活方式的一種文化形態,它作為一種文化和傳播文化的載體,以其獨特的方式引領社會風尚,影響著行為規范。[1]
商業廣告作為廣告類型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因其直接服務對象是商家和特定群體,所以商業廣告對內容的趣味性、可讀性以及傳播效果較為看重,由于對想象創意的尺度放寬,這類廣告帶來的內容的爭議性也隨之而來。商業廣告的特點大致如下:
第一,語言簡潔有力,常用口語化語言和非正式語言;第二,常用比喻象征擬人等修辭手法,提升廣告在消費者心中的影響力;第三,針對性,商業廣告針對特定群體,目標受眾群體,時常伴有民族性;第四,趣味性,短時間讓消費者了解和認識商品的辦法之一,就是增加廣告的可讀性和趣味性;第五,說服性,滿足需求群體和商家的宣傳目的,讓消費者了解的同時,說服、刺激消費者消費;第六,傳播性,借助某些媒介作為載體進行傳播,因此必須具有可傳播性;第七,夸張性,夸張雖然也算做修辭之一,但為追求傳播效果,商業廣告中的夸張手法有時特別常用和明顯。然而,如今商業廣告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歧視”現象,商業廣告最容易也是最慣常踏入的有以下幾個“雷區”:第一,性別歧視;第二,身份歧視;第三,地域歧視。
歧視是由偏見的認識和態度引起的,直接指向偏見目標或受害者的那些否定性的消極行為的表現。歧視源于偏見,因而歧視不一定是針對某些群體或個人的缺陷,大多數時候是源于對群體的偏見,性別歧視就是其中的代表。
女性歧視的廣告案例,大致分為以下幾類:強調女性從屬弱勢地位;強調“男外女內”的定勢思維;以美貌為主要渲染對象的女性形象刻畫;強調女性滿足男性的觀賞性需求;強調女性的“性”方面。
有名的某巧克力食品的廣告,這系列廣告中女性往往在吃該食品前是“負面”形象,如“暴躁的包租婆”、“病怏怏的女患者”、“無力的林妹妹”等,前后對比,男女的轉化,歧視女性的成分躍然紙上。
受“男外女內”思維影響,有名的如某品牌天然谷物調和油系列廣告、某洗衣液洗衣粉、某洗衣機廣告、某清潔用品等,這一類廣告主要是女性出現,有的甚至是一大群女性“媽媽”形象出現,大量的生活用品類廣告單一地出現女性角色,會導致“男外女內”的導向性、暗示性更加明顯,反觀汽車、企業形象等的商業廣告,男性的出現頻率卻遠遠大于女性。
2013年,必勝客的一則廣告所歧視的對象讓大眾難以理解——對殘疾人的歧視,在這則名為“蝦球”的廣告中,一個卡通人物問另一人:“你知道蝦球為什么總是到處亂滾嗎?”另一人呈疑惑狀。前一人繼續答:“因為他是蝦——球!”此廣告一出隨即引起軒然大波,很快就升級為全國各地群眾自發的抗議行為,后商家及時道歉解釋撤回廣告,事件才得以平息。[2]
除了特殊身份的歧視,在某些學科甚至行業里也存在侮辱歧視現象。2015年11月,化妝品品牌的廣告不斷地重復著“我們恨化學”這句話,甚至直接用這5個大字占滿屏幕。“我們恨化學”作為化妝品的宣傳語,能夠給人一種無害無毒的印象,但對于化學這門學科而言,無疑對其形成了歧視,尤其是對一些學科內的從業者而言,尤為尷尬。
每當這類廣告出現時,社會影響往往也較大,追根溯源,商業廣告來源于生活,對于廣告所包含的創意創新,是整個制作團隊集體智慧的結晶。因此,廣告中含有的社會價值觀,需要得到謹慎的思考和探討。
地域歧視,就是基于地域差異而形成的一種“區別對待”。大多表現為對某一地域的人群、語言、文化、歷史等的區別對待。在中國尤為嚴重,衍生于商業廣告,著名的有“我靠,重慶”事件。
各個地域間的歧視在廣告中表現為方言的夸張描寫,受某些影視劇或謠言的影響,某些省份或某些地區,由于經濟發展不均衡或對外界宣傳不力等因素,總是在熒幕中以負面形象出現,如河南方言就在多部影視劇中出現,飾演者多為一些負面角色。2015年,一款手機游戲推出廣告片,視頻中多次明顯地拿“福建人發音”作為噱頭炒作,引起網友的極大反感。
2015年6月8日,中國之隊正式推出男足國家隊征戰2018世界杯預選賽40強賽的4張官方海報——“不輕視任何對手”,在包含贊助商的4張海報中,有關不丹的海報寫道:“比賽結束后,他們有人回去得接著開飛機……”備受爭議,不丹國家隊中有很多半職業球員,而挖苦其隊員職業性和足球水平的行為,對于尚處在足球發展期的中國來說,值得注意。
索緒爾將符號定義為“能指”與“所指”的結合,“能指”指語言的聲音形象;“所指”指語言所反映的事物的概念,兩者密不可分。羅蘭·巴爾特認為,“能指”和“所指”兩者結合,才是對“符號”的完整闡釋。[3]
綜上可見,商業廣告中的“能指”與“所指”并不能任意改變,如上文中的某化妝品廣告,廣告原意是為了突出自身化妝品的“純天然”的特點,但經過廣告商加工后,呈現出對化學這門學科的誤解。一旦廣告中“歧視化”現象繼續蔓延,隨著消費者腦海中商業廣告形象的固定,現實中歧視觀念也會自然形成。
參考文獻:
[1] 穆尼熱·安斯爾丁.歧視與媚俗:傳媒廣告語言流行病[J].大陸橋視野,2012,24(6):71-72.
[2] 李坤,吳亞博,阮萍晶.小心,注意“歧視”廣告[J].公關世界,2014(5):90-91.
[3] 羅蘭·巴爾特符號學原理[M].李幼蒸,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39.
中圖分類號:F713.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03-02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