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嬋(四川大學,四川 成都 610064)
?
我國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現狀與核心議題
唐 嬋
(四川大學,四川 成都 610064)
摘 要:20世紀90年代,我國媒介素養教育起步,其后的發展一直備受關注,但本就不成熟的教育實踐在復雜的新媒體生態下更顯得困難重重,媒介素養教育從教育主體認知到具體實踐操作都呈現出明顯不足。因此,根據各階段青少年特征與新媒介環境設計具有針對性的教育主題,靈活開展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尤為重要。
關鍵詞:新媒體環境;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
1933年,英國文化研究學者F.R.利維斯和丹尼斯·湯普森出版了文化批評論著《文化與環境:培養批判的意識》,首次倡導媒介素養教育。同時期,丹麥的一些教育工作者開始倡導并嘗試在中小學開設媒介素養教育課程或講座,以培養學生對正在普及的電影、廣播等視聽媒介的欣賞和判斷素養。[1]
媒介素養教育的提出有其社會根源,為適應不同國家體制與媒介環境變遷,媒介素養教育已發展為一個多角度、多層面、多含義的概念,國內比較被認同的是卜衛給出的定義:“媒介素養教育是培養公民媒介素養的教育,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基礎的媒介知識以及如何使用媒介;學習判斷媒介訊息的意義和價值;學習創造傳播信息的知識和技巧;了解如何利用大眾媒介發展自己。”[2]隨著互聯網的出現,卜衛又增加了信息時代青少年網絡素養教育的內容:“了解計算機和網絡的基礎知識,對計算機、網絡及其使用有相應的管理能力;培養創造和傳播信息的能力;培養保護自己安全的能力,即在網上能夠處理不良信息,保護自己不受侵害。”[3]在這一定義的基礎上,經過國內學者的不斷努力,各界對媒介素養教育的重視度大幅提升,相關教育實踐也隨之起步。目前,我國媒介素養教育實踐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但并未形成規模與體系。
一方面,新媒介生態環境復雜。新媒體環境中,網民參差不齊的把關能力與網絡傳播的匿名化特征,增加了網絡環境的非理性現象,不良信息極易引發惡劣影響。同時,虛擬平臺上監管難度增加,突出表現在:數字化技術使信息流動飛速,信息甄別把控不易,而且把關人或由于責任意識不強、思辨能力較弱,把關工作不到位,出于媒體或個體需要,影響把關標準。另外,傳播技術更新迅速,信息鴻溝可能擴大。互聯網技術的普及,使其可用作填補知識溝的工具,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忽視那些由于經濟條件與知識水平限制而不能充分利用數字技術的受眾,且尋求知識的動機取決于個人的不同需求。根據威爾提出的信息尋求行為等級,當人們接觸到的信息在已相關的需求等級中無關緊要時,就會產生知識溝。
另一方面,青少年自身個性獨特。一是叛逆心理增強,追求個性文化。隨著新媒體技術產生的網絡文化,往往貼有個性標簽,廣受青少年青睞。然而,由此帶來的誤導也日漸普遍。娛樂文化引發青少年競相模仿,潛移默化地降低了大眾審美,媚外文化盛行導致青少年對本土文化的遺忘與抵抗情緒,主流文化地位岌岌可危。二是內心封閉孤獨,尋求群體歸屬。青少年處在心理和情感都不成熟的階段,渴望交流與被關注,常因害怕孤獨而尋找群體歸屬感,但由于家庭陪伴較少或“陰謀論”教育的影響,青少年在社會交往中很難敞開心扉,長期的孤獨得不到排遣,便把媒介作為自己的精神伴侶,逐漸形成媒介依賴。三是主體理性缺乏,情緒心理明顯。青少年本就處于情感豐富的階段,其對世界的感知與判斷多由感性思維主導,對外界信息缺乏批判與深度解讀,在選擇接受媒介信息時極易受到片面或錯誤思想引導。
首先,教育主體對媒介素養認識度不夠。歐美國家媒介素養教育發展先后形成了3種范式:免疫范式、分析范式、破譯范式。[1]而我國雖在1994年就引入了媒介素養教育,但直到互聯網普及對青少年造成了明顯的負面影響,社會各界才真正意識到媒介素養教育的重要性。中國傳媒大學袁軍認為,我國媒介素養教育應以“防御性模式與建設性模式相結合”為理念與原則,培養公民成為媒介訊息積極主動的“獲取者”、“解讀者”,以及媒介信息負面影響的自覺“抵御者”,成為信息時代清醒的“媒介公民”。[1]而目前,我國對青少年的媒介教育還多傾向于“防御性”模式,通常一味地限制青少年媒介接觸,缺乏合理的教育規劃與科學引導。
其次,學校媒介教育實踐存在諸多不足。相較于家庭與社會,學校教育擁有更系統的資源,占用青少年大量的時間,無疑是媒介素養教育的主要途徑。然而,目前我國學校方面對青少年媒介素養的教育仍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第一,專業師資力量較弱,相關師資人才嚴重缺乏,有限的教師隊伍中教學觀念落后導致媒介素養教育停滯不前,傳統的教師權威與媒介素養教育的批判性理念相悖,也影響媒介素養教育活動的開展。第二,課程設置較為零散,課程評價標準單一,且只是在部分地區的學校中,不定期、短暫地進行相關知識普及與理論分析,深度討論、批判能力與實踐能力培養不到位,內容淺薄,形式單調,未形成系統的教學規模與考核體系。第三,青少年媒介素養教材讀物不足,與教材配套的手冊、讀物等配套尚未完善,影響教學工作的開展及青少年自主學習。
(一)小學階段:媒介認知能力
在小學的各年級階段,青少年思考能力與背景知識經驗有限,但其認知能力正逐步發展起來,認知能力的好壞不僅是學習技能高低的體現,而且會影響基本學習技能的發展,也會影響學生的心理發展與行為表現。所以,針對小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可結合其有限的知識積淀,將媒介素養教育與其較為熟悉的內容融合,引導其正確而理性地認知媒介及信息。通過媒介素養教育使青少年具備以下意識與能力:了解并辨識廣告,認知廣告及廣告商的意圖,明確廣告內容與表現形式的真實與夸張程度;區別事實與虛構,分辨電視節目中部分情節的真實程度,了解抗日、歷史題材影片的真實故事等;理解節目的形態,區分電視劇、紀錄片、新聞、戲劇等不同節目形態的特征和意義;了解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區別,清楚不同媒介的信息特點、功能、利弊;對自己的媒介接觸行為有所了解并給予評估,能明確認知自身媒介接觸意圖,以及此類行為給自己帶來的影響等。此外,小學階段的媒介素養教育可與國學教育相結合,將我國傳統德育理念與新媒介素養需求結合,為塑造小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奠定基礎。
(二)中學階段:媒介批判與使用管理能力
初中階段,是青少年思維從“經驗型”向“理論型”過渡,從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發展的重要階段。這一階段的媒介素養教育,應有意識地加強青少年對媒介的深入認知與思維能力的培養。例如,培養其理解媒介與生活的關系,學會利用媒介促進自我解決學習與生活中的問題;理解不同媒介的編播策略、拍攝技巧潛藏的制作者意圖,正確看待網絡標題黨、網絡煽情片面報道等;學會自我認知與媒介認知的結合,懂得分析自我興趣與需求。而高中階段,青少年的理論、抽象思維能力的發展進一步成熟,需在認知自我及媒介的基礎上,強化對媒介及信息的辯證思維能力,并學會合理利用媒介提升自己的生活與學習能力。例如,幫助其評估和管理個人媒介接觸、使用及媒介信息再傳播行為,使其能對媒介及信息有質疑能力,能辨別媒介及信息的說服意圖,能明確認知媒介的功能與利弊,能意識到媒介對人類生活可能產生的影響等。
(三)大學階段:新聞生產、媒介機構及生態理解能力
大學階段,青少年的獨立思維與批判思維日漸提升,希望加強自我認識與對外界的認識,他們需要了解我國媒介行業結果與媒介生態環境,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受眾等各方面對媒介生產運作的影響,媒介信息背后的社會行為與價值觀念等。對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目的,將從對媒介的認知與理解訓練上升為對媒介社會的認知與理解,使其具備網絡輿論觀察、文化批評、媒介批評與媒介監督的能力。對這一階段的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實踐可以從微觀到宏觀視角,講述新聞生產規律、媒介行業運營及當下媒介生態環境,并帶領大學生進入媒體運作現場,使其參與節目制作播出,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相結合,為大學生獨立認知與思考提供更多元的角度、更廣闊的視野。
綜上所述,現階段我國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發展的根本在于內容聚焦點的選擇,需基于新媒體時代背景與青少年的個性特征,針對不同教育對象展開不同的核心議題的討論。同時,契合不同的教學主題,創新設計教學形式,并積極關注校外社會青少年,完善家庭、社會等各項配套工作,對當前我國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十分重要。
參考文獻:
[1] 袁軍.媒介素養教育的世界視野與中國模式[J].國際新聞界,2010(5):23-29.
[2] 卜衛.論媒介教育的意義、內容和方法[J].現代傳播,1997(1):30-32.
[3] 卜衛.媒介教育與網絡素養教育[J].家庭教育(幼兒家長),2002(11):17.
作者簡介:唐嬋(1993—),女,四川南充人,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新聞學專業碩士,研究方向:廣播電視新聞。
中圖分類號:C91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03-022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