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芳,廖 萍
(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神經內科,南昌 330006)
連續康復護理在腦卒中偏癱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張 芳,廖 萍
(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神經內科,南昌 330006)
目的 探討連續康復護理在腦卒中偏癱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將68例腦卒中偏癱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4例,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連續康復護理。比較2組患者的護理效果。結果 觀察組上肢、下肢肢體功能障礙Ⅲ—Ⅳ級患者比例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生理功能、身體疼痛、總體健康、活力、情感職能、心理健康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 連續康復護理可明顯提高腦卒中偏癱患者的護理質量,顯著改善腦卒中偏癱患者的預后。
連續康復護理; 腦卒中偏癱; 護理質量
有調查[1-2]顯示,腦血管病已成為我國國民疾病死亡率的第一位,具有高發病率、高復發率和高致殘率、高死亡率的特點,在我國人口老齡化日益加速的情況下,腦卒中對我國國民的危害也日益突出,我國腦卒中患者近700萬,致殘率高達75%,嚴重危害患者的身體健康。全面有效的護理干預有助于改善腦卒中患者的預后,為此筆者采用對比研究方法探討連續康復護理在腦卒中偏癱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報告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收治的68例腦卒中偏癱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對照組34例,男20例,女14例,年齡35~80歲,平均(50.2±5.1)歲;患病時間2~5 d,平均(2.2±0.1)d;合并癥:高血壓13例,糖尿病17例,冠心病4例。觀察組34例,男21例,女13例,年齡36~80歲,平均(50.9±5.8)歲;患病時間1~5 d,平均(2.5±0.5)d;合并癥:高血壓14例,糖尿病16例,冠心病4例。排除嚴重肝腎疾病、神經系統障礙、嚴重心腦血管疾病、造血及凝血功能障礙等患者。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患病時間及合并癥等方面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予以常規護理,包括嚴密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指標,出現異常立即向醫生反饋;每天早上8點定時進行巡房,夜間加強巡視頻率;采用面對面講述方式對患者及家屬進行用藥指導等。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結合患者的病情特點予以針對性的連續康復護理,具體方法如下:1)心理護理。患者由于無法接受肢體功能障礙和疾病折磨,容易產生焦慮、煩躁、不安等不良情緒,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康復。甚至部分患者存在“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對治療配合度低。因此護理人員要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做好心理干預工作。這個過程中要對患者加以理解和尊重,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引導患者多進行傾訴,與病友多進行交流,實現不良情緒的宣泄;也可邀請專業的心理醫生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存在嚴重精神癥狀患者可采用藥物進行干預。同時可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指導患者家屬予以患者精神鼓勵與安慰,建立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統。2)健康指導。患者入院后要采用面對面交談或者自制問卷形式對患者的疾病健康知識了解程度進行調查,結合調查結果以及患者的理解程度、文化程度為患者制定有針對性的健康指導方案。指導方式要靈活多樣,例如面對面講述、QQ或者微信隨訪、舉辦講座、發放宣傳手冊、播放相關視頻資料等,結合患者的喜好選擇合適的指導方式,內容包括疾病的發生機制、治療以及護理的主要內容以及注意事項(患者一旦出現腦卒中征兆及時到醫院就診、體位切忌仰臥位、注意保持呼吸通暢、切忌自行服藥治療)、疾病預防措施(做好血壓、體質量控制、轉變抽煙喝酒的不良生活習慣、定期體檢、科學進行運動鍛煉)等,提高患者對疾病的了解程度以及治療配合度。3)康復訓練。患者病情恢復后,護理人員要分階段、分步驟結合患者的病情特點制定針對性的康復訓練方案。首先護理人員要指導患者掌握體位變換以及關節活動的方法,其次進行示范訓練,指導患者持續性進行訓練,內容主要包括移動、離床、站立、步行等,運動要循序漸進,提高患者對治療的自信心。4)飲食護理。對于存在吞咽障礙的患者予以鼻胃管喂養;對于意識清醒但是進食存在嗆咳患者予以糊狀飲食;康復期患者飲食宜清淡、易消化食物為主,營養搭配要平衡,控制鈉鹽、高脂肪、高膽固醇食物的攝入量。
1.3 觀察指標
采用FMA運動功能對患者肢體運動功能進行評價:Ⅰ級為障礙嚴重;Ⅱ級為障礙明顯;Ⅲ級為存在中度障礙;Ⅳ級為障礙輕微。采用3F-36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對患者干預后生活質量進行評估,評分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高。
1.4 統計學方法
2.1 肢體運動功能比較
對照組上肢肢體功能障礙Ⅲ—Ⅳ級6例(17.6%),下肢肢體功能障礙Ⅲ—Ⅳ級7例(20.6%);觀察組分別為18例(52.9%)、19例(55.9%)。觀察組上肢、下肢肢體功能障礙Ⅲ—Ⅳ級比例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2.2 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者護理后生理功能、身體疼痛、總體健康、活力、情感職能、心理健康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s,分
腦卒中是指突然起病的腦血液循環障礙性疾病,臨床表現為病灶性神經功能缺失,甚至伴隨有意識障礙,發病持續時間達24 h或以上。偏癱是腦卒中患者的后遺癥之一,多數偏癱患者生活自理困難,為了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對其進行臨床護理十分必要且有價值,但也要遵循一定的方法[3]。
連續康復護理是一種新型護理方法,護理措施的制定與腦卒中偏癱患者的病情特點相適應,同時遵循個性化差異原則,科學性以及針對性強;此外該護理方法體現了人性化護理的特點,尊重患者的內在需求,注重對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護理效果明顯[4]。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護理后生理功能、身體疼痛、總體健康、活力、情感職能、心理健康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上肢、下肢肢體功能障礙Ⅲ—Ⅳ級比例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連續康復護理可明顯提高腦卒中偏癱患者的護理質量,顯著改善腦卒中偏癱患者的預后。
[1] 謝榮香,林秋文,曾靜,等.連續康復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外醫學研究,2016,14(17):81-82.
[2] 張春蘭.家庭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藥,2013,8(15):245-246.
[3] 王玉梅.連續康復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的效果探討[J].中國醫藥指南,2014,30(1):18-19.
[4] 宗秋梅,高月琴,康小燕,等.對腦卒中偏癱患者進行連續康復護理的效果分析[J].當代醫藥論叢,2015,17(1):107-108.
(責任編輯:況榮華)
2016-11-20
江西省衛生計生委課題(20155326)
R473.5
A
1009-8194(2016)12-0074-02
10.13764/j.cnki.lcsy.2016.1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