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秋英
(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神經內科,南昌 330006)
卒中單元護理模式在急性腦卒中患者中的應用
婁秋英
(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神經內科,南昌 330006)
目的 分析卒中單元護理模式在急性腦卒中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0例急性腦卒中住院患者,將其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每組100例。對照組予常規的護理干預;研究組按照卒中單元護理模式實施干預,在入院時及護理1個月后應用美國國立衛生院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量表、Barthel指數、HAMA及HAMD(漢密爾頓焦慮及抑郁量表)評分對2組的神經功能、生活質量及情感狀態進行評價。結果 與入院時比較,護理1個月后研究組NIHSS評分、Barthel指數、HAMA量表評分、HAMD量表評分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 卒中單元護理模式對急性腦卒中患者實施干預,可減少患者神經功能缺失,提高患者生活能力,改善卒中后情感障礙,改善患者的預后。
腦卒中,急性; 卒中單元護理; 神經功能缺損
急性腦卒中為神經內科的常見疾病,在臨床具有較高的致死率和致殘率[1],卒中單元模式是針對卒中患者進行組織化管理的綜合性治療模式,且逐漸成為臨床治療腦卒中的有效手段。本文主要探討卒中單元護理模式在神經內科病房中的應用效果,并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例急性腦卒中住院患者,由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于2014年6—12月收治。均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2]中的診斷標準。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100例。2組年齡、性別、NIHSS評分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2組基線資料比較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予病情護理、用藥護理、飲食護理等常規護理干預。
研究組在常規護理干預的基礎上予以卒中單元護理模式,具體方法如下。
1)康復訓練:對入院后患者進行神經功能缺損評價及日常生活能力評定,根據評定結果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為患者制定具體的康復計劃,根據《中國腦卒中康復治療指南》[3]中的運動療法(包括運動療法、強制性使用運動療法、運動再學習法、神經發育促進技術等)、作業療法、吞咽治療等作康復訓練,并每隔2周對患者進行全身檢查和功能評價,根據評價結果制定新的康復計劃。
2)言語訓練:每天定時對患者進行發音練習,可使用小學生語文課本內容對患者進行言語訓練,先從單音節開始訓練,慢慢逐漸到一整句。
3)心理康復:加強和患者及患者的家屬之間的溝通,及時了解患者的心理情況,根據患者的心理予以疏導,減少患者的負面情緒,并樹立患者的治療信心。
4)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屬講解腦卒中的相關知識,并定期舉行腦卒中健康教育座談會,講解腦卒中急性期、恢復期的基本知識,介紹癱瘓的護理技能,指導患者及患者家屬做好家庭護理。
1.3 觀察指標
在入院時及護理1個月后,對比2組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生活質量、情感波動情況。
1.4 評價指標
神經功能缺損情況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3]評分標準評定,分數越高代表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生活質量使用Barthel(日常生活能力)[4]指數進行評價,分數越高代表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好;使用漢密爾頓焦慮及抑郁量表(HAMA和HAMD)評價患者的情感波動,分數越高代表患者的焦慮、抑郁情況越嚴重。由同一康復醫師在護理前及護理1個月后分別進行以上評定。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入院時及護理1個月后NIHSS評分、Barthel指數比較
入院時2組NIHSS評分、Barthel指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1個月后研究組NIHSS評分、Barthel指數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組別n時間NIHSS評分Barthel指數研究組100入院時25.0±5.035.0±10.5護理1個月后8.5±2.080.0±15.5對照組100入院時25.5±6.0?34.6±11.0?護理1個月后16.2±6.5#60.2±14.0△
*P>0.05與研究組入院時比較;#P=0.001(t=12.051)與研究組護理1個月后比較;△P=0.000(t=18.012)與研究組護理1個月后比較。
2.2 2組入院時及護理1個月后情感波動情況
入院時2組HAMA、HAMD量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1個月后2組情感波動均有所改善,且研究組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


組別n時間HAMA評分HAMD評分研究組100入院時24.5±2.026.0±3.5護理1個月后7.0±2.06.0±1.5對照組100入院時25.0±3.0?27.0±5.0?護理1個月后15.0±3.0#18.0±4.0△
*P>0.05與研究組入院時比較;#P=0.001(t=13.045)與研究組護理1個月后比較;△P=0.002(t=10.240)與研究組護理1個月后比較。
腦卒中為神經內科的常見疾病,有70%~80%的患者因此留下殘疾而生活不能自理,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在實際治療中如何降低患者致殘率,盡可能保留運動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質量,是目前需迫切解決的醫學難題[5]。
卒中單元作為腦血管病中新的病房管理模式,已越來越被臨床熟知。它不同于傳統的病房管理系統,不僅強調神經功能恢復和影像學上改變,還體現人文關懷[6]。本研究對研究組予以卒中單元護理模式,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添加康復訓練、言語訓練、心理康復及健康教育等一系列的護理方法,不但能提高治療效果,還能促進患者的預后。護理1個月后研究組NIHSS評分、Barthel指數、HAMA量表評分、HAMD量表評分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提示研究組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生活質量及情感狀態的改善均優于對照組。在于欣[7]的研究中,實施卒中管理模式的對照組生活能力評分為58.87分、心理狀態評分為45.19分,而普通組的生活能力評分為42.99分、心理狀態評分為60.76分,雖然此評分方式和本文的有所不同,但仍可看出實施卒中單元管理模式的患者其生活能力及心理狀態情況均優于普通組,與筆者的結果相似。
總之,卒中單元管理模式能減少急性腦卒中患者神經功能受損,促進功能恢復,改善生活質量,防止卒中后情感障礙。
[1] 陳紅斌.腦卒中單元的研究進展[J].醫學綜述,2013,19(12):2157-2159.
[2]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撰寫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J].中華醫學信息導報,2010,25(14):16-19.
[3]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神經康復學組.中國腦卒中康復治療指南[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2,45(6):55-57.
[4] 謝德利.現代康復護理[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1:122.
[5] 陳秀花,劉瑞琴.卒中單元護理模式在腦卒中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6(25):250-251.
[6] 張建英.卒中單元個性化護理對神經功能恢復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醫療前沿,2013,8(22):109-110.
[7] 于欣,于波,周莉,等.卒中單元護理管理模式在神經內科病房中的應用及康復效果評價[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1,11(11):2150-2152.
(責任編輯:羅芳)
2016-09-14
R473.74
A
1009-8194(2016)12-0080-02
10.13764/j.cnki.lcsy.2016.12.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