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迪

獲悉張一弓去世,中國作協主席鐵凝用一段文字表達了自己的心情:“一個作家終其一生,能為世人創造幾個鮮明、難忘的文學形象實屬不易。張一弓做到了。就此而言,他是幸福的。一弓已遠行,他的率真、誠樸、對人生胸無塊壘的微笑,將伴隨他的那些人物,長久地活在讀者心中!”作為張一弓的南陽老鄉,中國作協副主席廖奔以“一張強勁文學之弓射出的閃亮鳴鏑飛到了盡頭,燦爛的文學豫軍之星隕落了,他的軌跡深深鍥刻為一個時代的年輪”表示哀悼。
張一弓曾稱自己是“同時代人的秘書”。他深入反思農村歷史道路的曲折,熱情擁抱變革時期的農村現實,努力追蹤農村的變革步伐,使他的小說成為充滿熱情和理想的現實主義創作。
上世紀80年代前半期的小說創作來看,他的小說寫作基本上遵從的是“政治—人性”和“社會—人”的敘述話語。與當時的其他作家相比,他關注的不是在那個泛政治化的歷史境遇中中國知識分子或革命干部的命運,而是中國農民的命運。他共寫過30多篇、共計150多萬字表現河南農村生活的中短篇小說。大體而言,張一弓筆下有關中國農民的“政治—人性”敘述話語有兩種價值取向:或揭示外在的政治權力給主人公的人性所帶來的心理創傷和精神扭曲,或展示人性在外在的政治權力的壓抑下所表現出來的反抗精神和超越境界。前者從政治的角度透視人性的異化,后者從政治的視角觀照人性的力量。
當然,真正為張一弓在文壇樹立聲名的并不是這種提示政治對人性的異化,而是集中展示人性的反抗。這方面的著例首推《犯人李銅鐘的故事》。李銅鐘是實事求是的模范。出于一個共產黨員的黨性,他一貫抵制左傾路線和浮夸風,反對在大躍進中搞“化妝勞動”的虛假行為;他堅持說實話、辦實事,寧愿“騎烏龜”,被批判為“右傾”,也要如實上報糧食產量。李銅鐘又是舍身忘己、為民請命的悲劇英雄。在謊禍釀成的大饑荒威脅李家寨鄉親生命的嚴重時刻,他置個人生死榮辱于度外,以生命為抵押,向國庫“借糧”來拯救人民,自己卻倒在了被顛倒的歷史車輪下。在人民群眾生死存亡的嚴峻現實下,“法紀”與黨性的尖銳沖突,使李銅鐘的性格、意志和胸懷在借糧、被捕、受審、犧牲的過程中得到了充分表現,一個為拯救民眾以身試法的悲劇英雄形象躍然紙上。李銅鐘的英雄性格與悲劇命運,深刻地揭示了大饑荒災難的歷史成因,提出了反思歷史、糾正左傾路線謬誤的重要課題。
評論者徐慶全曾說,《犯人李銅鐘的故事》,第一次撕開了“三年自然災害”歷史真相的幕布。張一弓于1979年創作了這篇小說,《收獲》編輯部在大量群眾來稿中發現了這部作品后,發表于1980年的《收獲》第一期,在讀者中和文學界引起轟動,將其視為“反思文學”的代表作,稱李銅鐘是“中國的普羅米修斯”。 當時的一些讀者曾憂慮地說:這樣的小說也能發出來,作者沒準會被扣上“反黨反社會主義”的帽子。然而,后來在著名作家巴金的力推下,《犯人李銅鐘的故事》還獲得全國第一屆優秀中篇小說獎的一等獎,也成為張一弓的成名作。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他的創作轉向對人性、人的生存境遇、人的失落與尋找等問題的揭示。他偏愛生活中的特異事件,擅長通過戲劇化的手段,造成小說情節的跌宕起伏。舒卷自如的情節結構、在激烈的矛盾沖突中塑造帶有英雄氣質和傳奇色彩的人物、強烈的政治色彩與充沛的文學激情、雄渾悲壯的風格與滑稽幽默的筆調相結合、歐化的敘述語言與充滿鄉土氣息的人物語言相融匯,使他的小說具有獨特的魅力。
在他的另一本長篇小說《遠去的驛站》,張一弓從一個孩童的經歷和視角,寫出了戰火紛飛的年代里,“我”的大舅、父親以及姨夫為核心的三個家族所發生的一系列故事。書中有四十多個人物相繼出場,沒有太復雜的關系,也沒有過多纏綿的感情糾葛,只是在大舅的沖動中,在父親的執著中,在姨夫的堅持中,面對敵人,面對情人,面對手足而產生的諸多心靈上的撞擊。作者把人物思想、情感的沖突,心靈的對話描繪得生動感人。
小說開篇便宣稱:“我的記憶是一個奇跡。”作者無意于再講述那種集體本位的宏大革命歷史敘事,而著意彰顯的是敘述者“我”對記憶(歷史)中的個體生命的理解和體驗。在小說中,四十多個出入于近一個世紀歷史隧道的人物所組成的流動不息的生命躍出了歷史事件所能框定的時空,進入一個孩童忽實忽虛的個人化的情緒記憶里,并通過這種純個人式的歷史記憶而傳達了出入于歷史長河的人物與歷史的糾葛關系以及歷史本身的不確定性。
作者對小說中的人物是懷著悲憫之心的。當然這悲憫不是灰色陰翳或居高臨下的,不是反思之后墜入的一無所有的廢墟與瓦礫,而有金石之聲響在里面,如絲糾纏,有著歷史磨折不去的韌性。
比如那在戰爭進行的炮火中仍在屋子桌下與“我”一起對角線坐著記述“劈破玉”曲譜的父親,在“空中炸”的子彈爆炸聲中——
我大聲說:“爸,我聽不見你的聲音!”
父親對著我的耳朵說:“我沒有叫你聽我的聲音,你看著我打拍子的動作記數就對了。”
這樣的細節,讓我們似乎感覺到通過作家的眼睛,所有人都在對歷史行注目禮。
經由這樣的注視,由鄉間知識分子組成的民族血脈原生的東西成為我們這個時代許多自認為知識分子的人的一個鏡子。那里,不獨見出煙云,不獨只具溫潤,更多的,從開封到中原,再到民族內部,鄉村與知識,情感與信念,主義與個人結合的莊嚴與華美因而不會在時間里銹蝕。盡管那一個個驛站與載人的馬車必將遠去,但是有一些事物會留下來,在時間之外的處所里得以保存,并且會在靜寂之時,以一種生息相關的纏繞模糊我們的視線。
因為張一弓的“記錄”,《犯人李銅鐘的故事》的時代背景才不再那樣諱莫如深,這篇小說才會常常被人想起;因為他的“記錄”,他筆下的歷史才算比較完整地展現在國人面前;也因為此,張一弓的作品有了重讀的價值,而他的名字也永遠會在中國文學歷史中存留。
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委員,河南省作家協會原主席張一弓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于2016年1月9日在河南鄭州逝世,享年81歲。他的作品曾獲全國一、二、三屆優秀中篇小說獎,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等。在他六十五歲以后的歲月,又寫出了近百萬字的文學作品。他時常用巴金老人《真話集》后記中的一句話激勵自己:“我的生命并未結束,我還要繼續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