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北
(青島幼兒師范學校 山東青島 300041)
淺談管弦樂在音樂教育中的發展
王耀北
(青島幼兒師范學校 山東青島 300041)
素質教育的普及和發展,使得各學校對于音樂的教育更加重視。音樂課堂教育不僅僅局限于理論知識的學習,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嘗試開展不同器樂教學活動、組織校園管弦樂隊等。本文針對管弦樂在音樂教育中的發展進行了討論,無論是校園管弦樂隊的組建,還是經典管弦樂曲的欣賞,抑或是管弦樂的課堂教學問題,都應該考慮學生這一既具有局限性有具有無限潛力的發展群體。通過組建管弦樂隊以及音樂課堂的學習,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音樂欣賞和團隊協作能力,加強了管弦樂在音樂教育中的發展和滲透,同時也加強了各高校間的學習與交流,為培養全方位多元化的人才提供了保障。
管弦樂 校園樂隊 音樂教育 音樂教學
1.管弦樂定義及特征
管弦樂是指由管弦樂隊演奏的除了交響樂和協奏曲外其他類型的作品,而管弦樂隊是由弦樂器(大小提琴、低音提琴等)、管樂器(木管、銅管)和打擊樂器(三角鐵、定音鼓等)混合而成的大型器樂合奏樂隊。通過對管弦樂隊發展的梳理,可以歸納總結出管弦樂隊所具有的典型特征:(a)具有嚴格的規章紀律和穩定的組織結構,包括樂隊編制、演出安排及相關訓練等;(b)一個掌控全局的角色對整場的演奏進行指揮和協調;(c)為不同聲部分配樂器流程的標準化更有助于曲目進行傳播;(d)弦樂器組中不同聲部的樂器數量并不相同,較低聲部的提琴的數量要低于較高聲部的提琴數量;(e)由于演出的曲目和時間地點不同,管弦樂隊中管樂器和打擊樂器的種類會有所變化。
2.管弦樂的誕生與發展
管弦樂的誕生是從歐洲16、17世紀興起的,人們開始嘗試在勞動和生活中使用樂器,大量的器樂創作人才和創作形式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小提琴、單簧管等樂器不斷被引進和使用,逐漸發展成為最原始的管弦樂隊。隨著器樂功能的不斷完善和發展,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等進一步完善了樂隊的編制和木管樂器演奏等問題,管弦樂的創作也逐漸采用戲劇性等創作手法,開辟和拓展了更加廣闊的發展領域。19世紀達到了管弦樂創作的繁榮時期,這一時期管弦樂的特點是創作更加強調與文學的結合,創作題材范圍更廣,樂隊的編制更加規范,配器手法也不斷豐富。同時,管弦樂的創作使得音樂色彩更加突出,標題音樂創作不斷興起,和聲語言逐漸發展起來。柏遼茲、羅西尼、瓦格納、李斯特、比才、約翰·施特勞斯等聞名世界的音樂創作人才也相繼出現,為音樂創作及管弦樂的發展增添了濃重的一筆。20世紀以來,自由化的創作形式、復雜化的節奏以及多變的調式形成了這一時期管弦樂創作的特點,也因此產生了豐富的管弦樂創作流派,其中以德彪西的印象主義、亨德密特和斯特拉文斯基熱衷的新古典主義等的影響較大。
因此,管弦樂的發展是由簡到繁,形式和內容也更加豐富多樣,不同樂器演奏的音樂旋律交織在一起,達到音樂的交響效果,形成優美的旋律。對于這種管弦樂隊的培養和訓練,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創造力和欣賞水平,還能加強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提升團隊合作。
二十一世紀是充滿創新與挑戰的知識經濟時代,為了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并順應時代發展的人才,素質教育應運而生,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逐漸被淡化,人才培養逐漸向的全面化、素質化方向發展,因此,音樂教育得到顯著發展。而音樂課堂教育也不僅僅局限于理論知識的學習,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嘗試開展不同器樂教學活動、組織校園管弦樂隊等。
1.校園管弦樂隊的組建
校園管弦樂隊的組建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同時促進了不同學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目前,無論是中小學學校還是大學校園,都出現了管弦樂隊,校園管弦樂隊的組建也越來越受到重視。規范化的組織管理制度、標準化的器樂編制和有效的樂隊訓練成為組建校園管弦樂隊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關于校園樂隊的組織和管理。在校園組織管弦樂隊可能會面臨許多困難,但組建校園管弦樂隊必須符合學校的規章制度,需要學校領導的認可和支持,加強隊伍建設。首先,組建校園管弦樂隊必須要有必要的條件和技術支持,一個專業的指導老師、一個固定的訓練基地和樂隊需要的相關樂器,保證校園樂隊正常的活動。其次,校園管弦樂隊的組建面臨學生畢業的問題,人員流動性較大,因此需要建立可替代性和更新型的人員招募機制。最后,民主自由的管理制度,不限制學生的個人發展,不斷開展演出實踐活動,提升校園管弦樂隊的凝聚力。
關于校園樂隊樂器的編制。根據樂器配置及木管組的變化的不同,管弦樂隊的編制形式分為四管編制,三管編制,雙管編制以及單管編制。由于學生學習不同樂器的時間和水平有所不同,不同樂器演奏時對于氣量的要求也不同,因此,校園管弦樂隊的組建不可能完全達到專業管弦樂隊的標準。不同曲目對于演奏的人員和器樂比例也不盡相同,因此,為了增加校園樂隊中每個成員的參與感,樂隊樂器的編制比例可以進行靈活的調整,盡量均衡不同聲部聲音,同時提升學生的積極性。
關于校園樂隊的訓練。校園管弦樂隊組建完畢后,需要在各種技術和硬件支持的條件下開展訓練。首先,需要制定一個詳細周密的訓練計劃,安排固定合理的訓練時間,使每個樂隊成員既不耽誤課堂學習,又能保證樂隊訓練時間,善于利用假期時間進行訓練,增加樂隊成員之間的相互磨合,提升樂隊整體的演奏水平。其次,要根據樂隊成員每個人的實際情況挑選適合的訓練曲目,人盡其才,發揮出每個人的正常水平,進而尋找出適合校園樂隊演奏的曲目,不斷積累更多的作品當作樂隊的保留曲目。再次,隨著管弦樂的不斷發展與創新,校園管弦樂隊應該不斷探索新的訓練形式,嘗試樂隊的整體訓練和學生自身訓練相結合、多媒體形式下的訓練等訓練模式,使樂隊成員對于樂隊訓練曲目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認識,同時樂隊整體的演奏風格也更加熟練和多樣。最后,由于樂隊成員對不同樂器的演奏水平上有差別,因此,校園管弦樂隊訓練過程中應注重人員的調整工作,對于訓練較差的成員可以進行單獨輔導;對于訓練較好的成員適當多分擔演奏任務,做到兩面兼顧。
2.經典管弦樂演奏曲目初探
隨著音樂教學在校園的普及化,大量的管弦樂作品在音樂教材中不斷出現,一般按照由易到難的難易程度出現,如:《龜兔賽跑》、《土耳其進行曲(貝多芬)》、《溜冰圓舞曲(瓦爾德退費爾)》、《動物狂歡節》等曲目。因此,在教授學生專業音樂知識時,也必須對管弦樂課程進行全面的了解和研究。
《土耳其進行曲(貝多芬)》,全稱為《“土耳其進行曲”主題變奏曲》,是貝多芬創作于1809年的一首的變奏曲。該曲是一首主調音樂織體的樂曲,音樂簡潔活潑,主題明朗輕巧,描繪出土耳其士兵們朝氣蓬勃同時又不失詼諧幽默的形象。全曲結構為ABABA結構,音量由較弱到較強再到較弱,刻畫了士兵們從遠方走來,之后又漸漸遠去的情形。演奏樂隊包括很多打擊樂器和多種吹管樂器,練習時應該注意左手以和弦的半分解音型進行伴奏,使得右手旋律與伴奏形成層次的對比。
《溜冰圓舞曲》又名《溜冰的人》,是瓦爾德退費爾于1882年創作的管弦樂曲,將溜冰這一運動和圓舞曲巧妙的結合在一起,描繪了在冬季里結冰的塞納河上溜冰的人們。樂曲構成形式是維也納圓舞曲,包括序奏、四個小圓舞曲及結尾,并運用分解和弦、大跳音程并配以裝飾音等作曲技法,生動的描繪出溜冰者的在溜冰時跳躍旋轉等動作。通過鋒利的長笛、優美的弦樂、大量的休止符以及大跳音程,表現出溜冰者從開始矯健輕快的動作到得心應手的滑稽舞蹈,每一段曲都像是一幕幕形象的冰上芭蕾舞。
《動物狂歡節》是由圣桑創作于1886年的一首管弦樂組曲,通過生動奇妙的創作風格,加上圣桑獨具特色的諷刺的手法,描述了在熱鬧的節日中,不同動物表現出的各種詼諧有趣的場景。組曲共由14首曲組成:(a)序奏及獅王行進曲;(b)公雞與母雞;(c)野驢;(d)烏龜;(e)大象;(f)袋鼠,(g)水族館;(h)長耳人;(i)林中杜鵑;(j)大鳥籠;(k)鋼琴家;(l)化石;(m)天鵝;(n)終曲。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法國,奢華浮夸之風盛行,真正有才華的音樂創作人才卻受到壓制和排擠,圣桑通過《動物狂歡節》中不同動物的形象諷刺當時的社會現象,將丑惡的社會眾生相通過音樂生動的展示在每個人面前。該曲中使用大量不同種類的演奏樂器,因此,學生演奏時應該熟悉各種樂器的屬類,注意樂隊演奏間的配合,使每種樂器的音色都能得到最大功能的發揮。
3.管弦樂教學需要注意的問題
對于管弦樂的教育和學習,不是在現有的管弦樂作品的基礎上進行歸納總結,而是尋找這些成功作品背后的創作技巧和隱藏的規律,學習運用音樂表達自己的思想,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進步和發展。關于管弦樂的研究也被列入各大高校的科研課題中,建立完善的管弦樂理論體系,提高整體管弦樂教學水平尤為重要。目前,學校對于管弦樂的教育處于摸索前進階段,仍然需要注意一些問題,以利于管弦樂教學更順利的開展。
重視音響聽覺感知的建立。學生對于管弦樂隊不同器樂演奏的技術和音響的感知是管弦樂教學中的必修課,聽覺感知訓練也是音樂課堂教育中貫穿始終的訓練方式。只有具有良好的樂隊音響感知度,才能對管弦樂隊的組織特征、音色表現以及技術規則等了如指掌,才能了解樂隊音響效果的樣式和配置,進而才能體會樂曲所迸發出的真切感情。因此,應當培養學生對于樂隊部分與整體演奏的聽覺感知,加強對聽覺感知與記憶力的訓練。同時,讓學生盡可能的去體驗樂器的單音以及不同演奏技巧產生的音色,加強對樂器演奏技術的細節控制,熟悉樂器不同音色的表現力。
保證課堂理論知識與實踐的充分結合。一味的接受課堂中音樂理論知識的灌輸而不去應用無異于“紙上談兵”,學生對于音樂的理解不夠深入,對于音樂課程的學習演變為與語文數學一樣的應試,這完全違背了當初學校設立音樂教學的目的。單純的依靠課堂學習和收聽達到接受音樂的目的,存在各種局限,因此,應該讓學生參與到音樂中來,組織綜合性的音樂實踐活動,調動學生對于音樂學習的興趣,避免過于單調代辦的教學方式,提升音樂課堂的積極性,達到管弦樂音樂教學的目的。
注重對音樂的感受的表達。音樂作為情感輸出的一種方式,每首曲都有其特定的意境和感情。管弦樂教學中應該注意對每首曲意境和感受的表達,引導學生對于曲作者情緒的共鳴,使學生將生活經驗和音樂結合起來,觸發對作品的豐富想象,培養學生對管弦樂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學習各個時期和階段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深入理解其中的創作思維,模仿-練習-分析-練習……逐漸形成具有自己理解的作品,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理解,對于管弦樂隊整體的演奏和創作風格大大有益。
總之,素質教育的普及和發展,為管弦樂在音樂教育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會。同時,管弦樂在音樂教育中的發展也面臨著不少挑戰,無論是校園管弦樂隊的組建,還是經典管弦樂曲的欣賞,亦或是管弦樂的課堂教學問題,都應該考慮學生這一既具有局限性有具有無限潛力的發展群體,充分發揮他們的潛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素質教育的普及和發展,使得各學校對于音樂的教育更加重視。音樂課堂教育不僅僅局限于理論知識的學習,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嘗試開展不同器樂教學活動、組織校園管弦樂隊等。通過組建管弦樂隊以及音樂課堂的學習,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音樂欣賞和團隊協作能力,同時也加強了各高校間的學習與交流,為培養全方位多元化的人才提供了保障。
本文針對管弦樂在音樂教育中的發展進行了討論,無論是校園管弦樂隊的組建,抑或是經典管弦樂曲的欣賞,都應該考慮學生這一既具有局限性有具有無限潛力的發展群體。校園管弦樂隊的組建應從校園管弦樂隊的組織管理、校園管弦樂隊樂器的編制和校園管弦樂隊的訓練三個方面重點考慮,選擇適合學校自身發展的組建策略。而關于管弦樂的經典曲目的賞析,應該考慮不同學生階段的難易程度,需從整體的創作背景及演奏技巧方面進行盡可能全面的鑒賞。而關于管弦樂在音樂課堂上的教學,仍需注意加強學生音響聽覺感知建立、保證音樂理論和音樂實踐的結合、注重音樂表達等問題,不斷提升學生對管弦樂的理解力和創造力,加強管弦樂在音樂教育中的發展和滲透。
[1]齊磊.管弦樂隊發展史概況[J].演藝科技,2015(5):25-29.
[2]陳萌.淺議管弦樂與管弦樂團的誕生發展[J].戲劇之家,2015(3):61-61.
[3]王娜.西洋管弦樂隊概述[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3(2):194-194.
[4]張旭.高校學生管弦樂隊組建之難題及對策研究[J].四川戲劇,2009(2):137-138.
[5]劉暉.對管弦樂法課程教學中普遍出現的部分現象與問題的探討與解析[J].樂府新聲,2007(1):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