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云芳
?
語文課堂的魅力
◎陸云芳
語文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獨特魅力在于:它不僅具有基礎工具性,而且有很強的思想性。語文教材中的范文大多文質兼美,無一不流露著作者最真摯的情感,傾注著作者對自然、對生活、對社會的感悟與思考。所以語文教學不只是單純的語言形式的訓練,還應該是用課文中包含的美好情感叩擊學生的心弦,激發他們感情上的共鳴,使他們從思想、感情、意志、品德等方面受到教育,從而實現學生的道德生活和健康人格的養成。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價值觀的滲透,體現語文課堂的魅力?筆者在日常教學中進行了積極的摸索。
完善自身就是要求教師不僅需要豐富的知識,還必須要有人格魅力。要知道一位學生在校學習,他思想的形成,品格的鑄就,有許多成份來自于教師的言傳身教。所以教師品格因素對學生人格的形成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這就要求教師要加強自身修養,拓展知識視野,提高敬業精神,提升教育藝術,努力完善自身,使自己擁有熱情、真誠、寬容、負責、幽默等優秀品質,努力讓自己成為富有個性魅力的人。
用“心”施教,這就要求教師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由講臺走向課桌,成為學生的朋友,和學生建立平等、自由、真誠的師生關系,用一顆真心去關心學生,和學生進行心靈的交流,碰撞。用“心”施教,這就要求教師真情付出,公平地對待學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對學習成績不夠理想的同學,要多鼓勵、多關心他們,幫助他們,相信他們的潛力。用“心”施教,就要尊重學生的人格,不諷刺挖苦他們,不傷害他們的自尊心,善于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不要吝嗇表揚。用“心”施教,就是要關注學生的課堂情緒,想盡辦法展現教學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煥發學習的激情。
還記得筆者所上的一堂公開課,當時在課堂氣氛相當活躍的時候,我穿插了一個比較簡單的問題,請我班基礎弱的同學回答,筆者想讓他也在課堂上和同學們一起分享成功。可是當時他非常緊張,沒能給出很好的答案。而我依然面帶微笑走到他的身邊,用手輕輕地摸著他的頭,溫和地說了一些鼓勵的話語,還讓同學把鼓勵的掌聲送給他。后來,那個孩子告訴我說:“老師,以后我也會像你一樣,給處于尷尬窘迫的人以鼓勵,讓他們陽光地面對生活。”
筆者認為當一名老師要不斷地完善自我,用“心”施教,那么課堂就會營造出一種和諧、溫馨和真誠的氛圍。在這樣的教學磁力場里,學生創造思維的火花就會迸發,價值觀就能得以形成,語文課堂就成為了人性養育的圣殿。
勿庸置疑,教材中字字句句都是作者心血的結晶,皆滲透著作者的情感。我們通過對教材的分析,既傳語文之道,又傳思想道德之道。而教材中的思想是抽象的,必須在學生有所體驗的狀態下挖掘,切忌空洞說教,生搬硬套,強硬灌輸。
首先,教師要善于創設情境,營造氛圍。新課標指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而情境的設置能激發想象,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其產生心靈的顫動。如何引導學生進入這種意味深長的境界呢?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文章,使用不同的方法。如朱自清的《背影》,可以引領學生尋找生活中的素材,感悟身邊的愛;如教《蒹葭》,可以播放或教者自己演唱歌曲《在水一方》,領略詩中的凄涼憂傷;如教《紫藤蘿瀑布》,可以播放一些畫面,讓學生對紫藤蘿的繁盛有個直觀的了解……教者通過創設情境,努力使課堂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這樣學生就會比較積極地進入作品的世界,也能比較容易領悟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深意,從而在情感上受到感染,思想上受到啟迪。
其次,注重時代背景的介紹。有些作品的社會意義遠遠超過了創作意義,那教者在講授時就要給予點撥、引導。例如《孔乙己》一文,由于學生遠離了那科舉時代,無法理解作品中包涵的深刻社會意義。那教者就要讓學生先去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了解造成孔乙己悲劇的社會根源,描寫短衣幫諷刺挖苦的作用。這樣,作品所反映的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毒害,人們思想的愚昧、麻木及封建社會的黑暗等內容就能形諸于學生的頭腦中了。關于魯迅先生對于孔乙己那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情感學生才能體會。
最后,反復朗誦、品味語句。朱自清先生說,課文內容的理解,其意義的獲得一半在聲音里頭。教師要通過范讀、領讀等多種手段,引領學生美美地朗讀描寫優美的語段,讀出文中的韻味。在執教《綠》一文時,筆者首先范讀描寫梅雨潭綠最精彩的那一段,然后引領學生讀準語調,讀懂感情,讀出氣勢。在反復詠嘆之后,學生理解了朱自清對醉人的綠的熾熱而奔放的愛戀之情,也充滿了對奇異的綠的熱愛,內心也洋溢著積極向上的情懷。
教學中對文中描寫優美的語句要多讀,對于文中富含哲理、傳遞人類精神魅力的語句也要引領學生反復誦讀。《紫藤蘿瀑布》一文,筆者讓學生反復朗讀文章的倒數第二段“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學生在反復誦讀中自然領悟到了人生的哲理:花和人的不幸會時有發生而生命的長河則永動不息,從而備受啟發,獲得豐富的人生體驗。當然,課堂上不僅可以通過反復朗讀體會文中美好情感,還可以通過含英咀華、咬文嚼字、品味辨析等活動把學生帶入作者的精神世界,領略語文課堂的魅力。
我們都知道,教學的主體——學生有豐富、復雜的情感,教學活動的主導——教師也有豐富復雜的情感,學生和老師共同研究的對象語文教材,也貯有豐富的情感。如果要使老師——教材——學生統一于課堂教學中,使得三者水乳交融,渾然一體,在美好而愉快的感受中完成對邪惡的摒棄,對高尚情感的培養,對中學生美好人格的塑造,那么,就得充分發揮語言的中介作用。如果我們面對生動的教材和一個個活潑的學生,語言單調枯燥,那學生哪里還有心思聽你的講解教育。所以,語文老師的語言要求具有恰當之美、形色之美、音樂之美。這樣通過老師有意識的情感活動,學生充分領略了內在美和外在美,在獲取各種知識的同時,也培養和鍛煉了健康情感,陶冶了高尚情操。詩人舒婷曾經說過:“魅力漢語對我們的征服,有時是五臟俱焚的痛,有時是透心徹骨的寒,更多的是酣暢淋漓的洗滌和‘我欲乘風歸去’的快感。”語文課堂的魅力在于人文的滲透,它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喚醒了他們沉睡的自我意識,讓他們的精神世界變得豐盈,生命變得更美好。
(陸云芳江蘇省南通市八一中學22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