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迪
(廣西師范學院文學院,廣西南寧 530001)
邢臺柏鄉婚禮的高成本探析
王曉迪
(廣西師范學院文學院,廣西南寧530001)
近年來,隨著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操辦婚禮的花銷隨之增多,高額聘禮、新居、轎車等全部為男方承擔。邢臺柏鄉縣人口性別比例失調、擇偶觀念的改變、物價飛漲、攀比心理是造成高成本婚禮的成因。這種風俗給當地特定區域及家庭造成負面影響,解決這一婚俗文化現象背后存在的問題,約束并改進柏鄉婚禮的高成本現狀,對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十分有必要。
農村;婚禮;現代化變遷;高成本
婚禮習俗是特定地區文化與歷史的高度縮影,是民族傳統文化的體現形式,關于婚禮的起源有諸多說法與記載,廣為流傳的洪水神話中伏羲、女媧的滾石成親就解釋了婚姻。“婚”原本為“昏”,《禮記·昏義》中記載古人在黃昏迎親因此得名“昏”,而后發展為“婚禮”。北宋《通鑒外傳》:“上古男女無別,太昊始設嫁娶”,婚禮儀式的開端是“以儷皮為禮”,至周朝初步形成了六禮。柏鄉縣隸屬于河北省邢臺市,位于邢臺市北部,有柏鄉漢牡丹傳說、招子鼓、火神會、柏鄉漢牡丹花會,四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歷史悠久、獨具人文特色的農業大縣,在女性社會地位提高的同時,婚禮中的陋習也逐步顯現出來,引導柏鄉婚俗健康發展迫在眉睫。
河北各地區的婚俗事項不盡相同,它反映出不同地域民眾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柏鄉婚禮的儀式過程中體現高消費的同時也包涵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特殊的民俗寓意。
(一)說媒
“天上無云不成雨,地上無媒不成親”,媒人在傳統和現代婚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媒人了解到的各家近婚齡的男女,會主動詢問男或女方家有無意向與某人結婚,也可以受人之托去牽線搭橋。在當地的早些時候,有關男女年齡的說法是“妻大一過不離,妻大二過得日子往上竄,妻大三過得日子頂住天”。雖說現在多數青年男女都是自由戀愛,但就柏鄉來看的話,始終有媒人的角色存在。這個媒人既可以是專業的,也可以是男方家的親友,起到溝通雙方父母的作用。
(二)合八字
男女雙方知曉媒人來意后,若考慮交往則由媒人持帖或互帶口頭消息給雙方父母,帖子及口述內容是男女姓名、出生年月日時。雙方父母遂即找到村中熟知老黃歷的老人,占卜生辰八字,當地最普遍的說法是“雞狗不合,龍虎不合”,現代化的結果是即使八字不合也不能成為這門婚姻的決定因素,變成一種參考或是形式上的環節,家庭成員會充分尊重兒女的意愿。
(三)相親
雙方合八字后約時間見面。60年代沒有相親這個環節,雙方不說話不見面。90年代后,由媒人、姐妹或姑媽等陪同男方并攜帶糖果到對方家中見面,二人單獨在客廳交流,隨同的親屬與對方的家庭成員在其它房間閑聊。兩人及雙方親友通過對對方一言一行的觀察,基本上有了或好或壞的印象,對之后是否再繼續進行交往交流有了判定。
經過相親后媒人互問是否有意向結婚的問題,若兩家都同意的話,男女雙方便開始主動聯系,互約幾次培養感情直到認為時機合適,認定其就是自己的結婚對象。
(四)送帖
媒人攜男方寫好的定親帖與紅包隨同前往女方家,留下東西后接其及親友一同回到男方家中用餐,這一天男方所在村中的親友都要到其家中吃酒席,并且送上禮金以表祝賀。
(五)對月帖
距離結婚一個月的時間,男方和媒人攜聘禮、紅包等送到對方家,女方把對月帖留下即表示正式同意結婚。
雙方開始婚前準備工作:請兒女雙全的親友到家中縫制被褥;購置家用電器、家具;裝修新居;拍攝婚紗照等。
(六)迎親
啟程迎親的時間是事先占卜好的,男方腰中系一面“照妖鏡”,被精心裝飾的轎車組成的車隊,裝載食盒、禮金前往女方家,鼓樂隊一到村口就排列好開始敲敲打打且車隊緩慢進行,為的是讓女方家鄉親看到迎親隊伍風風光光的來迎接這家女人,這就給足了女方家面子。到達家門口,女方家的親友拿鍋灰給新郎“抹黑”,還要往食盒外掛的空酒壺中灌鹽,這都意味著為難對方讓其珍惜女兒。食盒中原來放有豬肉、糖等,現代化的結果是把食物折算為錢放入其中。新娘腰中同樣系有“照妖鏡”,腳穿黃色襪子,寓意腳踏黃金,鞋里放幾枚硬幣,叫做“扎根錢”。新娘口中含有半塊糖果,另一半放在床墊下,意味著不要將福氣全部帶走。親友們把嫁妝裝上車后,鼓樂隊再次敲響,婚車在新娘坐進去之前,需用嶄新的笤帚象征性掃車門,寓意驅除一切妖魔鬼怪。回到男方家下車前,兩位長輩手執燃燒的五色線捆綁的麥桿,在車頭與車尾進行六次交換,使鬼怪畏懼煙火而不干擾新娘下車。新娘接過包裹好的蔥和酵母粉,跨過下面放有年糕的馬鞍進入家門。蔥寓意孩童聰明,發酵面粉的酵母意味著發財。這天的年糕稱為“過門糕”,使得生活一年比一年好。這時,隨身帶來的梳子遞交親友由婆婆梳三下,再轉交新媳婦梳三下,當地稱梳子為“攏子”,這一舉動是讓婆媳關系融洽。
院中天地神位前的供桌上,擺有銅鏡一面,斗一個,斗中裝有高粱,其上燃有三支線香,面花等供品擺滿桌子。新人站在神位正前方,某位長輩按照花名冊喊出名字,新郎隨即行跪拜禮,被喊到的人將禮金交到負責賬目的人手中,進行完畢后新娘則移入新房與娘家人一同用餐。
雖村中有紅白理事會,但婚宴的檔次還是由自家消費水平決定,這也成為炫耀門戶的途徑。婚宴期間負責人將隨禮人員的名字、數額謄寫在紅紙上,貼于墻上以感謝親友來訪為其慶賀。
第二天,男方母親需帶上煙、酒、點心等專程至媒人家中進行答謝。
(七)回門
婚禮過后第三天,逢農歷六、八的日子,二人去女方家拜訪,這天女方的親友們齊聚一堂,一睹新女婿,男方還要帶上一定數額的紅包,分發給當天的孩童。
從男女雙方認識的那一刻起至婚禮結束止,無形中產生許多花費。我們可以感受到婚禮越來越物質化、貨幣化,不僅是柏鄉縣花費的增多,這應該是所有城鎮化過程中的農村普遍存在的現象。
60年代男女雙方合八字時,媒人僅與雙方父母商定,當事人互不見面,基本上沒有發言權更沒有決定權。90年代男女雙方的意見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現在父母的建議反而成為一種參考,在帶給女方八字的同時也要帶去一定檔次的禮物。60年代送帖時,送去女方家一個手鐲、六枚戒指,這是當地比較流行的做法。90年代除此之外還需購買床上用品、手表、若干衣物。現在送去10000元紅包、880元“衣服錢”,且在送帖后的期間里,若男方家有廟會及逢年過節時,還要把女方接來做客,并且每次送其紅包,從90年代的30元逐漸增多至現在的1100元。當地送對月帖的當天,男方帶去女方家的聘禮也是由少增多,60年代時期,聘禮為40元人民幣,之后慢慢增多,至90年代給女方3000元,現在聘禮至少為人民幣38800元,還要購買禮服、項鏈、婚戒、耳環,當地人俗稱“三金”,雖然聘禮中的錢會轉變為女方的一部分嫁妝購置款,最終成為夫妻二人共同財物,但聘禮的多少直接決定著購置嫁妝的數量與價格的高低。婚前準備的被褥,在60年代使用自家紡織的粗布,90年代購買質量較好的布料,而現在則購買成品且在家紡的品牌知名度上也十分重視,床上用品的數量由少至多,由簡變繁。新居裝修的花費在60000元左右,不再像從前那樣置辦一些新家具即可,不僅要買單元房還要擁有50000元以上的家用轎車,“有房有車”不再是城市女性對男性的要求,更是農村女性的條件和標準。婚紗照的注重程度是不言而喻的,即使在一個地級市管轄下的縣城,價格飆升的婚紗攝影使男方支出至少在3000元左右。嫁妝自然是由簡單變多樣,當地的嫁妝是男方送給其聘禮中的現金,電動車、山地賽車等是最近幾年普遍購置的物品,也有多出聘禮數額的嫁妝,新娘的嫁妝越多,代表家底越豐厚,為的是一種優越感和不被婆家人小看的心態,這也容易引起男方與其嫁妝數額的攀比。
1958年左右,結婚當天是由男方騎自行車前去迎親,而現代化的結果,車隊數量越來越龐大,車輛級別隨之高檔,甚至連車牌號都要諧音發財的意思。這使得婚車格外吸引駐足觀看的眼球,極大地滿足了虛榮和炫耀的心理。為滿足需要,鼓樂隊還發展出另一支隊伍,就是民間表演團體,結婚當天搭臺獻唱,表演團體吸引大量村民及參加婚宴的親友觀看,一天的表演費用大致為1000元。婚宴的檔次從60年代的大鍋菜、饅頭,變為現在的龍蝦、鱒魚,有的人家若是不置辦些上的了席面的菜品就會被認為沒面子,婚宴的酒菜與數量有巨大變化,參加婚宴的人群由小范圍輻射至全村人。至于禮金數額,在最近一次筆者參加的婚禮中,直系親屬隨禮為200元以上,普通親屬關系為100元,像打腫臉充胖子這種情況也很普遍,導致禮金越出越高,每月參加婚禮帶去的禮金都要占工資的大部分,這樣禮尚往來使得自己入不敷出。
從合八字、送帖、送對月帖、聘禮、婚前準備到婚宴、禮金等,在方方面面都體現出了花費的飆升,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婚禮習俗有體現柏鄉人們富強、民主、和諧的一面,同時婚禮高成本的陋習也表現的淋漓盡致。
(一)人口性別比例不均衡
上世紀80年代為控制人口的急劇增長,我國制定人口政策,80年代前我國出生人口性別比處于正常值范圍內,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開展,想要男孩的家庭采取選擇性流產,出生性別比一路攀升,引起人口性別結構失衡,這必然導致男性過剩和婚姻擁擠。2015年—2045年,我國男性過剩人口比例達15%以上,每年的過剩人口約有120萬[1]。“養兒防老”這樣的生育文化在我國長期存在,農村地區的男孩偏好文化更為濃厚,所以男性婚姻擁擠這一問題在農村地區更為嚴重。加之全國開展計劃生育政策,農村出生人口性別比開始不斷升高,70年代的農村出生人口性別比在正常范圍內,1990年為115.53,2000年增至121.67,出生性別比的持續上升,導致了人口性別比失調,性別結構失衡。尤其是80、90后,他們都逐漸進入了適婚年齡,這一年齡段的性別比例不均衡對婚姻市場埋下了隱患。換句話說就是男多女少,直接導致男性娶妻難,意味著結婚成本持續高升。
(二)擇偶觀念的改變
現代化進程影響了農村女性的擇偶觀念。男女雙方擇偶時,通常是“男高女低”模式,巴納德將此稱之為“擇偶梯度”,就是說女性往往會選擇在受教育程度、經濟水平、社會地位等方面高于自己的男性作為配偶,而男性恰好相反。在我國傳統家庭中,90年代之前的柏鄉亦即如此,子女婚姻通常由父母操辦, 男女雙方對此沒有太大意見,婚姻的成功與否在于父母的態度,女方態度則是“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使得農村女性的擇偶觀念受到了城市文化的影響,正在慢慢發生改變,逐漸注重婚姻質量,擇偶標準越來越高,而且在《2009年中國人婚戀狀況調查報告》中,農村女性僅有0.7%愿意選擇農民作為結婚對象,農村男性的擇偶更加困難,而柏鄉正是一個農業大縣。如此一來,農村男性的戀愛成本、結婚成本要高出許多,就從聘禮的變化來看,可以明顯感受到呈劇增的狀態。
(三)攀比的從眾心理
在以上婚禮過程的敘述中可以看出聘禮的明顯變化,婚姻越來越物質化,聘禮逐年被抬高,越來越貨幣化。結婚的費用除了聘禮之外還有許多其它開支,甚至在城市有樓房,已成為男方結婚必備的條件。男方需要支付的婚姻消費越來越高,對于家境條件不好的家庭更是一種負擔。迎親隊伍接回新娘的當天,會有皮卡車跟隨迎親車隊,皮卡車上裝的是新娘娘家置辦的嫁妝,雖說是新娘家花錢購置,但在柏鄉當地,大部分還是使用男方給予女方家的聘禮中現金的一部分購買的,也就是車上的物品多少,會直截了當的體現男方的聘禮是否豐厚,結婚當天有一大亮點,就是沿街的村民和來參加婚宴的親朋好友會或明或暗的圍繞這家的嫁妝談論一番。無形中與其他家的婚禮做出對比,當事人礙于面子,在置辦這些家當時花銷很大,即使借款也要辦的讓鄉里鄉親刮目相看。有些父母的積蓄甚至只是為了給兒子結婚用,他們認為婚姻是自家兒子一輩子的大事,是全家的重中之重,不惜一切代價都要辦的風光隆重。對于長輩來說,他們想在村中或親戚間賺足面子;對于晚輩來說,他們更希望在同齡人之間搞一場最特別的婚禮。一場婚禮的里里外外、前前后后的婚慶用品,別人有的他們必須要有,別人沒有的他們更要有。在這種主動與被動的夾雜中,高成本的婚禮應運而生。
(四)物價的上漲
婚房這種必備品近幾年的漲幅顯而易見。從柏鄉的住房方面看,現在僅有小部分的結婚用房是自家翻新或新建,住宅小區變為首選,最初房價的均價在1000元左右,而近幾年房價漲幅頗高。以縣城周邊的三個小區為例,國色天香小區為1700元/平方米、漢都勝景小區為2300元/平方米、龍柏水庭小區為3000元/平方米,原來購買一套新居的價格為十萬元,現在要花費二三十萬元,可見物價的上漲必然造成結婚成本的增加。婚慶用品察覺商機也在逐漸加價,以各種新奇的手段誘導新人消費。
(一)高成本的負面影響
1.婚后生活條件拮據
從經濟因素上看,改革開放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發展,進而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農村家庭的經濟基礎相比從前富裕很多。經濟基礎的提高為婚禮的高成本打下物質基礎。父母對于子女結婚這件大事上,在錢財方面寧可貸款都要辦的體面,一方面出于對兒子負責的態度,另一方面礙于自身面子。在相互攀比的主流風氣下,高額的見面禮、新居由自家建造轉變為購買小區樓房、婚宴的檔次及數量的驟升、禮金的明顯變化、迎親隊伍用車的虛榮化等,婚俗禮儀過程的各個環節的標準大幅升高。雖說這種大操大辦的婚禮滿足了結婚家庭的意愿,但在婚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都要在還款的日子中度過,看似風光的婚禮背后是巨額的借款,導致父母在內的兩代家庭的生活條件遠不如婚前,出現了越過越窮困的局面。
2.家庭關系緊張
家庭關系緊張包括兩方面,其一:因高額的聘禮,男性結婚的心情比較迫切,遇到“合適的”會選擇匆匆結婚,無感情基礎的婚姻存在諸多不穩定因素。在《生育制度》中,費孝通提到“夫婦關系、親子關系構成社會結構中的基本三角。”[2]若是夫婦關系不融洽,將直接影響家庭關系。其二:柏鄉有句俗話“勒緊褲腰帶,才能娶回家中新媳婦兒。”這句話發人深省,不論家庭條件貧困抑或富裕,凡是為兒娶妻所需花費都要占用家中大部分存款。婚后父母會認為結婚費用花費在兒媳身上,會導致傳統社會中較容易出現的一項家庭問題,即婆媳矛盾,因區區幾天的婚禮需花費長輩大部分存款,造成其后期的心理不滿,最終導致家庭關系緊張。
3.不利于社會穩定
男性犯罪的可能性高于女性,當男性因支付不起高成本的婚禮開銷而被長期排斥在婚姻市場之外,他們會產生負面情緒,有酗酒、犯罪的傾向,單身青年的數量堆積必然會增加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因實屬困難而遭受嚴重程度排擠的男性可能會通過買婚、騙婚等違法的方式改變現狀,這勢必擾亂了婚姻市場秩序,而且程度越嚴重,農村對于買賣婦女甚至兒童的需求可能會越高,今年對于拐賣婦女兒童事件已屢見不鮮。此外,高額花銷的婚禮對家庭暴力有一定的影響,有學者研究表明,有成婚困難經歷的男性實施婚姻暴力的可能性是沒有成婚困難經歷男性的1.96倍,并且其更傾向于使用肢體暴力,且以既實施肢體暴力又實施冷暴力為主[3]。
(二)解決婚禮高成本的對策
1.減弱當地男孩偏好的傳統思想
重男輕女、養兒防老傳統觀念在農村地區可以說是根深蒂固,男孩偏好文化在柏鄉地區較為濃厚,影響人們生育性別的選擇。當地計生辦應該聯合本地電視臺、廣播電臺,加強宣傳現代化的生育文化,消除性別歧視,樹立男女平等的思想意識。婚姻市場可供選擇的男性和女性比例失調,他們不能按照傳統模式擇偶,造成女性有所謂的“資格”提出索要高額聘禮的要求,造成某些家庭承擔不起高成本的婚禮花費。這一情況不僅屬于個人問題也是社會問題,當越來越多的單身青年聚集的時候會產生一系列影響,在人口慣性的作用下,2000年出生的人口將開始影響未來的婚姻市場,其順利找到結婚的女性對象受到性別比的影響,所以從文化宣傳方面入手,減弱當地的男孩偏好,是降低未來高成本婚禮的根本性措施。
2.培養理性消費觀
當地的經濟在改革開放后,也如雨后春筍般復蘇,人們有一定的物質基礎為一場婚禮買單,但夸張隆重的儀式超出家庭的可支出資金范圍。在物欲橫流的現代社會,真正的愛情被聘禮、房子、車子的物質層面羈絆,年輕人在戀愛時期會購買情侶鉆戒、去高消費場所制造所謂的浪漫約會,家人、親友應對他們多加引導,使其自身養成樸素節儉的好習慣,并不是高消費才能為戀愛買單。再者,攀比行為是主流的陋習,要將正確的消費理念融入到婚禮花費中,才能減輕父母及本人的負擔,使婚后的生活越過越富裕。
3.制定相關辦法、制度、政策
各村村委會制定婚宴檔次方面的約束辦法并加強宣傳力度,使民眾逐步形成一種舉辦節約、簡潔婚禮的意識。高成本婚禮歸根結底是人口性別比的不均衡,同物以稀為貴的道理一樣,因高額聘禮的要求,適婚男性找不到合適的適婚女性。而選擇性別人工終止妊娠是導致出生性別比升高的直接因素,從查閱的全國資料數據看,2000-2006年平均引產胎兒性別比為72.25,約有31.19%的女胎被選擇引產,在柏鄉縣筆者聽聞此類事件頗多,更有甚者在女嬰出生后選擇丟棄在醫院。計生辦部門應在柏鄉黨委政府領導下,制定并實施人口與計劃生育方案,開展經常性的宣傳教育方面的工作,組織一支素質隊伍深入調查下鄉指導。對國家來講,應建立相應的法律法規,采取強制措施,如追究“兩非”(非醫學需要的胎兒性別鑒定、非醫學需要的選擇性別的人工終止妊娠)涉案者的刑事責任,頒布加強對性別鑒定儀器管理的法規,還可以采取舉報和獎勵制度。
對河北柏鄉的現代婚禮習俗的過程描述,我們可以看到一場婚禮的花費之高,給婚后家庭生活帶來或多或少的影響。村委會、縣計生辦、國家制定法律法規,以點覆面的方式方法,使高成本婚禮逐步趨于集約化婚禮。但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是以調節農村人口性別比,減弱男孩偏好觀念,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健康的婚姻市場,才不會有高額聘禮的出現,從而簡化婚俗,減少不必要花費。摒棄陋俗,過上更加美滿幸福的生活。
[1]李樹茁,姜全保,費爾德曼.性別歧視與人口發展[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216-217.
[2]費孝通.生育制度[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27-28.
[3]李成華,靳小怡,井文.“娶妻難”對農村男性實施婚姻暴力的影響[J].中國人口科學,2013,(3):123-124.
[4]李仲祥,王增永.婚喪禮俗面面觀[M].濟南:齊魯出版社,2001.87-90.
[5]任哮崗.民國初期的河北婚俗[J].檔案天地,2000,(2):18-19.
C913.13
A
1672-4658(2016)03-0025-05
2016-05-11
王曉迪(1992-),女,河北邢臺人,廣西師范學院文學院,民俗學2014級碩士生,主要從事信仰民俗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