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坤,靳會敏
(1.邢臺學院,河北邢臺 054001;2.邢臺市普通教育教學研究室,河北邢臺 054000)
趙建坤,靳會敏
(1.邢臺學院,河北邢臺054001;2.邢臺市普通教育教學研究室,河北邢臺054000)
宋璟是唐朝著名政治家,開元名相。他為官期間,輔佐皇帝實施重民、富民、安民政策,贏得民心,百姓安居樂業,社會秩序穩定,經濟發展迅速,為唐初“開元盛世”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他的民生思想對今天吏治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和借鑒意義。
唐代宋璟;民生思想;借鑒作用
宋璟(663—737),字廣平,邢州南和人(今邢臺南和縣),唐代著名政治家,開元名相。宋璟為官期間,以人為本,發展生產,減輕賦稅,實行寬刑,賑濟百姓,修好鄰邦,百姓安居樂業,社會穩定,為“開元盛世”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研究宋璟民生思想,有助于深刻理解古代“載舟覆舟”的道理,擺正君臣、官民的關系,關注民生,重視民生,真正做到富民安民,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積極的借鑒意義。本文僅從重民、富民、安民三個方面作一簡單闡述,以求教于史學界同仁。
宋璟是個典型的民本論者,以民為重,重民愛民。宋璟為官期間,以人為本,關心百姓疾苦,體恤百姓生活,始終把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向唐玄宗提出了實施“德政”的統治方針,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宋璟屢次勸諫玄宗皇帝要厲行節約政治,禁止奢靡享樂,關愛百姓,做一個人人愛戴并稱職的好皇帝。唐玄宗汲取了“隋氏縱欲而亡,太宗抑欲而昌”的教訓,堅持了“文質之風,自上而始”的治政理念,自己帶頭勤儉節約,抑制了奢靡之風,理順了君民關系,創造出了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積累了大量的財富,為安定百姓的生活創造了條件。
為了慎選和使用廉潔正直的地方官,宋璟對地方官要求非常嚴格。因為地方官員掌握著百姓的生殺予奪大權,稍有不慎,就會激化矛盾,出現“官逼民反”的禍端,危及國家的命運,因此歷朝歷代都重視對地方官員的管理。宋璟請求玄宗對都督、刺史等官員要嚴格審查,要求這些官員“為政清嚴,而勤于聽理”,因此,所選拔官員都能嚴以律己,關愛百姓,官民之間關系融洽,社會安定,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玄宗自初即位,勵精政事,常自選太守縣令,告誡以言,而良吏布州縣,民獲安樂,”此話一語中的。
宋璟關心民眾疾苦,避免騷擾百姓,以穩定百姓的生活。天寒不雨,他夜不能寐,焦心憂慮,天普降喜雨,他高興萬分,喜出望外。為此,他曾向皇帝上了《賀雨表》,“近者,日永南陸,云密西郊,郁彼炎氣,暫愆時雨。陛下順天布德,憂人在念,潔壇菲膳,恤獄緩刑,故得膏澤,應期會旬而至。夜,良田望歲,自宮而及私,觀其灑液。九重雜梅,香而共溢,含涼入水將麥,氣而俱清。臣等預睹休和,叼承沾沐。”說明了宋璟時刻把百姓的事情放在心上,同時還鼓勵玄宗多為百姓著想,廣施德政。開元五年(717),宋璟隨玄宗巡視東都洛陽,路過淆谷時發生了車隊擁擠踩踏事件,玄宗惱怒,要把河南府尹李朝隱和知頓使王怡撤職查辦。宋璟勸諫說陛下還年輕,今后視察的機會還很多,如果第一次巡視就因為道路不好而治罪兩位大臣,那勢必在全國造成修路迎駕的導向和風氣,必然會騷擾百姓,耗費錢財,帶來災難,可以看出宋璟體恤百姓的思想。開元七年(719),玄宗批準在興慶宮內修建興慶池,許多官員阿諛奉迎,獻媚皇帝,認為是吉祥征兆,應該刻石立碑,昭示天下,宋璟聽后立即勸諫皇上并為此上了《論頒示興慶符命奏》,“徵祥所寶在于圣德,興慶休應宇內咸知。頒告刻石,恐塵大體,望宣付國史。”即禁止在全國出現興建樓堂館所而作祥瑞的歪風邪氣,體現了宋璟體恤民情和珍惜民力的思想。宋璟還關心退休官員的生活,他向玄宗上了《請恤盧懷慎家口奏》,給宰相盧懷慎以高度評價,“身死之日,家無余財,遺嗣貧窶,衣食不給。”宋璟勸諫玄宗皇帝“褒賢勸善,激濁揚清,貪婪者靡不棄捐,介潔者宜應念錄。”玄宗皇帝“賜其家物一百段,粟二百石,以示不遺。”
宋璟身體厲行,處處為百姓著想,實心實意為百姓辦實事,表現出了高尚的為官品質,受到了百姓的愛戴和敬仰。貝州是武三思的封邑,而宋璟當時是貝州當刺史,“時河北頻遭水潦,百姓饑餒”,武三思不顧水患災情和顆粒無收的現狀,遣人到貝州強征租稅,宋璟幫助民眾拒絕繳納,保護住了百姓的利益。開元三年 (715),宋璟任廣州都督,看到當地百姓,“以竹茅茨屋,多火”,于是就教導百姓燒制磚瓦,改造店肆,使火災大為減少,徹底改善了當地百姓幾千年草棚茅舍的貧苦生活,廣州百姓“人皆懷惠,立頌以紀其政。”開元六年 (718),廣州吏民請求為宰相宋璟立“遺愛碑”,贊揚他勤政愛民的功德。宋璟聽說后堅決反對,便上奏唐玄宗說:“臣在州無它異跡,今以臣光寵,成彼諂諛,欲革此風,望自臣始。”玄宗下詔禁止,從此之后各州縣皆不敢立碑頌德。因此,宋璟自己帶頭,停止立頌德碑之風,這種以身作則、嚴于律己的風尚在封建社會是難能可貴的。
由此可見,宋璟一生以人為本,始終愛民為民,不僅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因為他懂得民眾是國家的根本,明白“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的道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希望玄宗皇帝和官員要為百姓做實事做好事。
民以食為天,有食民才安,民安國才安,因此,農業是國家的根本,只要農業發展了,一切國家問題的解決就會迎刃而解。玄宗說:“古之善政,貴在足食;將欲富國,必先利人。”可見把富民放在首位,體現了藏富于民的思想。宋璟為官從政期間,輔佐玄宗皇帝實行文治,貫徹富民政策,把日益發展的社會經濟推向了一個更加繁榮昌盛的新階段。
(一)蠲免租賦,提高生產積極性。宋璟關心民眾疾苦,特別是農民遇到災荒而生活困苦之后就建議玄宗減輕百姓負擔,可以酌情減免一年、半年或來年的的租賦。開元五年(717),河北一帶遭受了嚴重的澇災和蝗災,百姓幾乎是顆粒無收,生活十分困苦。宋璟一方面把皇糧國庫打開賑濟百姓,暫時解決饑餓之苦;另一方面奏請皇帝頒下令減免租稅,結果皇帝下詔:“無出今年租”,免去了農民一年的租賦。這樣,避免了百姓流亡,安定了他們生活,提高了生產積極性,有利于經濟的發展。
(二)鼓勵男耕女桑,增加百姓收入。宋璟認為:“衣食本于農桑,”“農事傷則饑之本,女功害則寒之源。”因此,養民之道,必以耕為本,輔之以織,耕織并舉。因此,為了保證百姓飽暖無憂,生活舒適,宋璟要求地方官員,既要不失農時,又要不妨農事,支持農業生產,以增加政府和農民的收入。
(三)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只有水利事業發展了,才能擴大灌溉面積,促進農作物的增產豐收。據統計,玄宗年間全國興修了五十六個農田水利工程,相當于唐朝所修工程總數的百分之二十以上,而在宋璟任相的三年時間里(717—719),就親自支持修建了神塘、黃河堰、普濟渠、渭漕、漳水堤、通靈陂等六大工程,擴大了灌溉面積,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增加了百姓的收入。
(四)廢除“悲田”,維護均田制。“悲田”是指朝廷劃撥給寺院的土地,每個僧尼平均四十畝,專門用于供應僧尼生活和救濟饑民,政府專門派人管理這些田產。但是,管理這些“悲田”的官員大都招來一些無戶籍的人耕種,打著行善濟貧的旗號,偷漏國家租賦,還趁機兼并農民的土地,嚴重破壞了均田制和社會經濟秩序,既危害了政府的財政,也影響了百姓的收入。開元五年 (717),宋璟上書玄宗說:設置“悲田”的初衷是“國家矜孤恤貧,敬老養病”,而現在是“今遂聚無名之人著收禮之使,是恐逃逋為藪,隱沒成奸,”請求廢除“悲田”,把那些無戶籍的人遣送回家。只有這樣,才能解決好百姓的土地問題,穩定百姓的生活,減輕百姓的負擔,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
(五)淘汰僧尼,限制佛教勢力。玄宗開元年間,佛教寺院充斥全國,僧尼人數多達數十萬。僧尼不納租稅,影響了國家的賦稅收入;建造寺院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給百姓帶來痛苦;寺院兼并土地也造成了農民土地不足,引發社會動亂;僧尼不能侍奉家人,招致社會不和諧穩定。在這種情況下,宋璟建議玄宗強制僧尼還俗,增加生產勞動力,同時,把土地歸還給百姓,發展農業生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宋璟為官期間,由于實行發展經濟的富民措施,提高了人們生產的積極性,使唐朝開元時期出現了興旺的景象,“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安西諸國,悉平為郡縣。自開遠門西行,亙地萬余里,入河湟之賦稅。左右藏庫財物山積,不可勝較。四方豐稔,百姓殷富。管戶一千余萬,米一斗三四文,丁壯之人,不識兵器。路不拾遺,行者不囊糧。”雖有溢美之詞,但還是可信合理的,反映了當時的基本情況。
宋璟通過對歷史經驗的總結,懂得國家、君主、民眾三者之間是相互依存的關系,為君之道在于安民,即為百姓創造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因此,宋璟協助玄宗皇帝采取了一些安民政策與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效果和社會效果,開創了盛世的局面。
(一)禮法合一,依法治國。君主要得到百姓的信任,必須禮法合一,依法治國。開元七年(719),王皇后的父親王仁皎去世,要求按照特例進行安葬,玄宗奏準,但是宋璟堅決反對,勸諫說:“節儉薄葬是一種美德,而越理鋪張,則為歷代賢明君主所禁戒,因此古墓皆不能筑高墳。……現在國家已經明確了喪葬制度,任何人都應當認真遵守,倘若王皇后開此先例,國家禮制法度將蕩然無存,社會奢靡之風將由此盛行。臣等誠摯屢奏,是為了成就朝政大事,讓皇后的恩德潤澤天下,名聲永載青史,萬望陛下三思而行。”結果是玄宗接受了宋璟的勸諫,按禮制安葬了王仁皎。宋璟以國家禮法為上,嚴格遵守喪葬制度的做法,使唐玄宗十分贊賞并給予賞賜以示褒獎。開元十年(722)八月,權梁山謀反案由河南府尹王怡去長安審理,由于王怡缺乏調查,思路不清,魯莽行事,“怡禁系極眾,久之不能決斷。”九月,玄宗又派宋璟審理此案,他經過深入調查,認真分析,查明了真相,明確了是非,以律而斷,大膽糾錯,僅僅處死了少數幾個罪大惡極的真正叛亂的主犯,讓那些無辜受冤的人回家,迅速了解了此案。既維護了法律的尊嚴,又使眾人心悅誠服。
(二)開明的民族政策。唐朝邊疆的少數名族很多,如突厥、吐蕃、南詔等,常常騷擾中原本土地區,嚴重影響著人民的生產與生活,威脅著唐王朝的統治。因此,要保護百姓,積極發展生產,保衛中原先進的文化,就必須要處理好民族關系。唐玄宗開元年間,好大喜功、好戰和貪圖邊功思想嚴重,輕啟邊釁的念頭一直沒有間斷過,宋璟看到這種情況非常擔憂,在幫助玄宗皇帝處理邊疆事務中非常慎重,就是消除邊患,避免戰爭,永保邊境的安寧。開元十年(722),張說作為丞相奉詔巡邊赴朔方軍營,宋璟為張說送行寫詩,其中有四句:“經略圖方遠,懷柔道更全,歸來畫麒麟,后代武功傳。”就是勸諫張說要考慮長遠利益,安撫勝于征伐,避免戰爭和安定邊境才是大功,這樣才能畫像麒麟閣,武功被后代稱頌,受萬民敬仰,這體現了宋璟的“偃武”的思想。入蕃使郝令佺斬殺突厥首領立有戰功歸來,自認為必定有重賞,而宋璟就是不賞,因為郝令佺有居功自傲的毛病,怕他貪圖邊功,從而再引發邊患,于是一年后宋璟才提拔他為右武衛郎將。這說明了宋璟在處理邊疆問題上很有主見,采取了慎之又慎的態度,以保證邊境的安定。唐玄宗即位后的二十多年邊境無戰事,宋璟功不可沒。
(三)整頓吏治,使用賢臣。宋璟非常重視吏治整頓與建設,認為只有重用清官廉吏,才能維護百姓利益,才能真正造福人民,必定出現“官清民自安”的社會局面。一是廢“斜封官”,恢復任官正途。“斜封官”是指皇帝受后妃、公主的請托,任意頒下敕書任命官員。他們多是富商大賈和皇親國戚,坐享俸祿,不理朝政,影響了官吏隊伍的素質,加重了勞動人民的負擔,敗壞了社會風氣。唐睿宗即位后,宋璟為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成為宰相。他立即上書,主張“先朝斜封官悉宜停廢”,“嬖幸用事,選舉混淆,無復綱紀”的混亂狀態必須糾正。唐睿宗完全采納他的建議,一次黜退了斜封官數千人。以后文官選拔必經吏部,武官選拔必經兵部,恢復了任官的正當途徑。這一舉動,有效地解決了“買官賣官”和“請托、要官跑官”的不正之風。二是反對腐敗,弘揚正氣。唐代有一個慣例,規定各地方州郡的文武長官每年年底都要親自或派副手向皇帝、宰相匯報工作,這些上京回報的官員稱為“朝集使”。“朝集使”進京要帶許多珍貴寶貨向有實權的中央官吏行賄,以求在考核中得到好評而得到升遷。而這些東西都是向百姓攤派和搜刮來的,這種擾民之風使百姓怨聲載道,既敗壞了社會風氣,又擾亂了正常的選官用人制度。宋璟對此異常不滿,并面奏玄宗同意,“一切勒還,絕其僥幸之路”。這一詔敕,沉重打擊了地方官員搜刮百姓財物的的囂張氣焰,遏制了地方官吏買官的歪風邪氣,凈化了官場環境。開元二十年(732),朝中發生了安西都護府趙含章向官員行賄案。事情敗露后,玄宗派人調查,結果證實九品以上的朝中官員都接受了趙含章的賄賂,唯獨宋璟沒有接受賄賂。玄宗皇帝命令受賄的官員統統跪下受罰,同時玄宗十分感慨的對宋璟說:自古以來,以清白留子孫的只有愛卿一人呀。宋璟秉公守法,兩袖清風,即使宋璟罷相之后,也能保持晚節,做到了善始善終,玄宗稱之“國之元老”。
(四)禁止“惡錢”,保障經濟秩序。“惡錢”是指重量、規格不符合國家法定標準的錢幣。“惡錢”的流行,一方面豪門權貴謀取私利,搜刮民財,給百姓帶來了痛苦和災難,敗壞了社會風氣;另一方面造成了商業流通中的混亂,擾亂了國家的財政經濟制度。宋璟下令禁止“惡錢”,采取了具體步驟順利實施,雖然一開始曾引起京城騷動和商業貿易停滯的現象,但是從長遠利益來看,對打擊不法商業行為,穩定人
的生活,促進經濟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
總之,宋璟是唐朝杰出的政治家,心里始終裝有百姓,輔佐玄宗皇帝推行富民政策,辦實事以安定百姓,既穩定了人心,又發展了經濟,更穩定了社會,開創了開元中興盛世,因而贏得了廣大人民的尊敬和愛戴,當時被稱為“有腳陽春”,意思是說宋璟所到之處,就會帶來和煦的陽光,就會春光明媚,溫暖如春。雖然宋璟已經故去一千多年,但是他的民生思想還熠熠閃光,影響深遠,對今天人民安居樂業與和諧社會的構建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和借鑒作用。
[1]劉昫.舊唐書[M].上海:中華書局出版,1975.
[2]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上海:中華書局出版,1975.
[3]司馬光.資治通鑒[M].上海:中華書局出版,1976.
[4]王岸茂.河北古代清官廉吏[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
[5]李秉新.李昌遠.河北歷史名人傳[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6]王三秋.宋璟研究[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3.
[7]王兆榮.王芳.大唐中興賢相宋璟[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
[8]朱紹侯,張海鵬,齊濤.中國古代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K242
A
1672-4658(2016)03-0051-04
2016-05-05
趙建坤(1965-),男,河北南和人,畢業于河北大學,邢臺學院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史和地方史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