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中起,張云江
(1.燕山大學京津冀協同發展管理創新研究中心,河北秦皇島 066004;2.燕山大學文法學院,河北秦皇島 066004)
論我國環保政策執行的優越性
謝中起1,2,張云江2
(1.燕山大學京津冀協同發展管理創新研究中心,河北秦皇島066004;2.燕山大學文法學院,河北秦皇島066004)
作為具有悠久歷史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國在環保政策執行方面有著許多顯在和潛在的優越性。在倫理文化層面,中國古代的生態智慧的底蘊作用以及新形勢下生態文明的建設都為環保政策執行提供了堅實的文化基礎;在政治制度層面,具有先進理念的中國共產黨作為公共治理的領導力量以及各民主黨派的政治協商制度使環保政策執行的目標設定在科學、有效的范圍內;在經濟制度層面,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經濟制度統籌性特征能夠更好地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使環境政策執行過程中的社會利益關系更趨和諧。對我國環保政策執行的優越性的研究有助于堅定生態文明建設以及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的信心,有助于探尋中國特色的綠色化道路。
環保政策執行;生態智慧;生態文明;公有制
自上世紀下半葉以來,世界環境保護組織以及各個國家為解決環境問題、保護生態環境制定了大量政策法規,決策及監管部門在觀念認識上達到了非常高的層面。然而,實現環境保護的目標,關鍵是落實、執行。目前,生態運動的核心內容正從理論觀念的厘定向實踐探索轉移,從科學哲學(探索真理)轉向行動哲學(解決現實問題), 環境政策執行已成為理論界和管理部門高度關注的問題。不同國家,由于文化價值觀念、政治以及經濟制度的不同,環境政策的執行環境與條件也會有所不同。面對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發掘自身資源優勢,充分發揮自己的有利條件,是我國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美麗中國夢的關鍵所在。
1.生態智慧: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積淀
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尤其以儒家、道教和佛教最具代表性。無論是儒家的“以德配天”,道家的“天人合一”,還是佛教的“善待萬物”,均蘊含著尊重自然、關愛自然的倫理取向。更為重要的是,我國古代文化普遍蘊含著樸素循環的思想,認為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在運動形式上均表現為有秩序的、周而復始的循環。受此影響,先民們將自然界看作整體,強調自然界的普遍聯系、物物相關、整體和諧以及動態平衡,人只是自然系統中的一員,受自然規律的制約,在動態平衡和諧的體系中努力構建人與自然的良性循環體系。
同樣,作為民間文化突出代表的中國古代神話也孕育著豐富的生態思想。神農氏之所以被后人奉為中華民族的第一神人,在于他引導人們掌握了與自然界進行生態交流的基本知識和方式;精衛填海的傳說與其說是人類與自然界抗爭的悲歌,不如說是對人與自然相互融合的精神價值的闡釋;瑤姬化木、杜宇化鵑等故事則告訴人們人、禽、草、木乃至遙遠的星體既有獨立的存在領域和獨特價值,又能夠通過相互關聯形成一個完整和諧的有機循環體。
中華民族這種獨特的自然觀念和生存倫理觀念導致生態良知的不斷沉積和涌動,作為一種生態智慧,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化的重大貢獻,在經歷了數千年的演變和積淀后,在今天已成為注入時代精神的寶貴財富,增強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民族文化自信。
2.生態智慧驅動下的環境政策
中國有關環境保護的相關政策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世紀的夏朝。《逸周書·大聚篇》中記載:“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已成草木之長;入夏三月川澤不網罟,以成魚鱉之成。”[1]在中國古代傳統中,植樹造林,順應生態規律,一向受到人們的褒獎和贊揚;同時對于破壞自然環境的行為則是嚴懲不貸。“順山林,禁民斬木。所以愛草木也。然則,冰解而冰釋,草木區萌,贖蟄蟲卵菱,春辟勿時,苗足本。”[2]這些保護自然、保護生態環境的政策是中國古代生態智慧在環境保護實踐方面的政治體現。
受古代生態智慧的影響,我國當代環境政策表現出一系列新特征。一是注重整體性治理,將局部領域的環境治理與其他領域乃至生態系統聯系起來;二是注重協同治理,追求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的共同參與、相互協同;三是突出環境保護的倫理認同與精神價值,保護環境不只是為了自己,不只是為了人體生理機制的需要,更是為了踐行公平準則、為了陶冶人的道德情操。
當然,我們應看到,我國目前環境問題依然比較突出,這主要是由于在環保政策實施過程中受到現實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影響,經濟主義、工具理性遮蔽了生態理性。所以,不能因為環境問題的出現而懷疑古代生態智慧的意義。
3.生態智慧為我國當代環境政策執行注入活力
植根于古代生態文化的我國環境政策執行顯現出得天獨厚的文化優越性。最近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命運共同體”的理念,這可以看作是對古代生態智慧的一種提升和升華,體現著著眼世界和未來的整體主義思維,這一理念不僅要求代內公平,也要求代際公平以及人地公平,平等地對待他人、對待萬事萬物,凸顯人與自然的統一。這將成為我國環保政策以及環保政策執行的基本準則。
在當代,“善”這個古老的生態理念已經深入到我國現代環境政策執行的理念當中。“善是保持生命、促進生命,使可發展的生命實現其最高價值。”[3]這一生態理念要求我們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實現規律性與目的性的統一,實現可持續發展。這為我國環保政策的執行確立了公平發展、敢于犧牲局部利益的價值取向。
公眾是政策執行的中流砥柱,目前我國公眾的生態理性正在進入快速提升期。“生態理性既是建構美麗中國夢的哲學基礎,又是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選擇。”[4]“回顧世界文明史,我國是工業文明的遲到者,卻是生態文明的最先覺悟者和初創人。”[5]生態理性強調整體性和系統性,整個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在我國,越來越多的公眾對大自然擁有一種敬畏之心、敬仰之心,將保護環境作為一種責任。這對環保政策執行會產生極大推動。
1.我國環境政策宣傳的理論優勢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我國廣大社會公眾的精神支柱,行動導向,為環境政策宣傳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標準。這種先進的價值觀大力倡導民主,使人們自覺意識到踐行環保理念的重要性,為環保政策的宣傳提供正確的方向和目標,推進綠色生活的開展。同時,這種最具影響力的價值觀積極倡導法治,在推廣環保政策的同時將合理可行的政策上升到法律的高度,提高政策宣傳的法治支撐力度。而且,這種最有生命力的價值觀注重闡釋和諧理念,結合中國古代優秀的傳統文化,聯系當前現實,凝聚和升華全體人民在環境保護政策宣傳與貫徹落實方面的共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又一種表達和展現,這一理論能夠將道理講清、講透、講夠,積極宣傳正能量,傳播環境保護的好聲音。實現人人平等的參與,實現萬物的實質平等,促進公正,最后達到人與自然平等、和諧、文明的進步。
生態文明發展目標可以看作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生態環境保護領域中的集中體現。生態文明理論的建立和發展對我國環境保護政策的宣傳發揮著重要的理論指導作用。“生態文明價值理論為環保政策執行提供了目標和方向。生態文明既關系民生福祉,也關系民族未來。”[6]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布局,并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實質上就是要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社會。”這是我國環境保護理論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可持續發展理論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產物;同時,生態文明發展戰略以及美麗中國夢的提出也是我國公共政策體系的重大發展,生態環境保護成為公共決策領域中的重要內容,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居于戰略性地位,標志著我國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2.理想的環境政策宣傳平臺
環保政策是一種具有特殊性的政策,涉及面廣,與人們的現實利益,尤其是經濟利益存在沖突,因此這類政策的執行往往比較艱巨,需要廣泛傳播生態文明思想,提升民眾的生態文明意識。“生態文明意識是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前提與有力保證。民眾生態文明意識的培養是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本質之義與有效之法,同時也是一個漫長艱巨的過程。”[7]這需要一個高效的環保政策宣傳平臺。
我國環保政策的宣傳平臺有黨委宣傳部門、智庫、新聞媒體、各級講師團、黨校系統、教育系統、社區等。這些宣傳平臺對于推動環境政策的有效執行至關重要。
黨委宣傳部門根據黨中央的統一工作部署,負責引導社會輿論,協調宣傳文化系統各部門之間的關系,從宏觀上指導環境政策的宣傳工作;提供全局性的指導和規劃,培養黨員的環境保護的思想,加強群眾的環保思想教育工作。
目前,我國正在大力推進現代智庫建設,這對環境保護政策的宣傳同樣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中國特色的新型智庫自覺接受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黨、政府和社會提供公共政策研究和決策咨詢、政策宣傳以及政策評估等服務。在環境政策宣傳方面,這種新型智庫運用先進的決策理念和技術分析形式多樣的環境問題,提出適合我國國情的環境保護與發展對策,并對環境政策執行過程進行監督和評估。
我國新聞媒體在環保政策的宣傳過程中發揮著獨特作用,作為宣傳主流工具的廣播電視、期刊報紙以及網站主動利用新媒體的優勢,拓展了原有的讀者范圍,增加了受眾群體,同時也加快了政策的傳播速度。“由新媒體搭建的網絡和平臺為公民個人、企業、非政府組織、意見領袖、政府共同討論問題拓展了公共空間。”[8]這一技術優勢正成為新聞媒體在環境政策宣傳中最大的轉變。在信息傳播個人化、多元化的新媒體時代,努力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搶占輿論制高點。
黨校這一平臺在中國的黨政干部培訓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對于環保政策的宣傳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黨校系統中,一方面,黨的領導人或黨的部門負責人定期到黨校作報告,介紹當前最新形勢和政策,使作為政策執行者的學員了解政策制定的背景和意圖等,有利于政策執行的推進;另一方面,教師對政策進行分析和解讀,有利于加深學員作為執行者對政策的理解。”[9]
不容忽視的是,我國社區組織正成為環保政策傳播的重要渠道。社區作為居民生活的基本場所,具有最接地氣、信息傳播最快捷的特征,因而在環保政策宣傳方面獨具優勢。我國特有的社區行政結構及職能定位使得環保政策宣傳非常有效。在社區宣傳系統中,黑板報、櫥窗、標語等傳統方式繼續發揮環保政策宣傳的作用,另外,作為社會管理創新重要成果的網格化管理方式使社區宣傳更及時、更細致、更靈活,使環保政策深入人心,政策執行效果更佳。
此外,作為我國社會構成的特殊形式——單位在環保政策宣傳過程中同樣發揮著積極作用。在我國,工作單位不僅是勞動者的勞動場所,也是勞動者接受教育的重要平臺,幾乎所有企事業單位均將員工教育培訓作為提升本單位競爭力,不斷發展的基本途徑,愛國家、愛單位、愛社會成為單位教育的重要目標。這對環境政策宣傳無疑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黨制度使環境政策具有旺盛的執行力
(1)中國共產黨是環境政策執行的核心力量
中國共產黨作為居于領導地位的執政黨具有充分的合法性。革命戰爭時期領導全國人民取得一個又一個偉大勝利,體現出卓越的決策能力和領導能力,與人民群眾建立起密切聯系,贏得了人民群眾的信任;和平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通過加強自身建設,吸收有真才實學的專業人才加入黨組織,注重調查研究,走民主決策的道路,使自身執政能力不斷提高、與時俱進,從而成為人民最熱愛、最信任的政黨。
在我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主要體現在政治、思想和組織方面,通過制定大政方針,提出立法建議,推薦重要干部,進行思想宣傳,發揮黨組織和黨員的作用,堅持依法執政,實施黨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因此,中國共產黨是我國環境保護工作在決策和實施的過程當中最強有力的政治力量。
在環保政策執行過程中,中國共產黨的組織機構作為實質意義的公共權力機關發揮著統領性、統攝性的作用。中國共產黨做出頂層設計和總體部署,“以試驗—推廣為基礎的政策過程展開,推手和掌握者是公共權力。”[10]中國共產黨采用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形式,是環保事業推動的核心。“由于中國共產黨在國家中的特殊地位,形成了中國特色的黨主導下的公共政策執行機制,呈現出‘高位推動’特點。”[11]這保證了環保政策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能夠得到強有力執行。而西方的兩黨制或多黨制的政黨制度下,環保決策缺乏強有力的核心,極易產生沖突性和模糊性相結合的環境政策。西方的各個黨派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政黨間的爭吵和利益博弈當中,因為西方國家的政黨將選舉作為根本任務,通過選舉獲得選票成為政黨存在的根本理由。體現在環保領域,“說”往往比“做”能夠獲得更多的選票,各黨派之間的爭吵充斥于環境決策中,這種吵吵鬧鬧的反復博弈的結果使得環保政策無法有效執行。
政策執行離不開基層力量的支持和參與,環保政策執行得好不好,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基層群眾的表現。在實施環保政策的過程中,基層黨組織能夠號召黨員以身作則,身先士卒,帶領一批人,爭取一批人,影響一批人,對有利于環境保護的行為大力支持,對不利于環境保護的行為則進行批評和制止,使政策執行發展成為全民參與的社會性活動。
(2)各民主黨派為環境政策的執行提供政治支持
在中國共產黨發展歷史上,我黨與各民主黨派形成了“榮辱與共,肝膽相照”的協作關系。在我國,作為制度性意見表達團體的民主黨派擁有眾多專業領域的精英,他們對于環保政策問題的看法十分深刻,并且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由于環境問題的復雜性,我國環保政策的執行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必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作為參政黨的民主黨派的積極參與可以提升政策執行的科學性和可行性,降低環保政策執行的風險。各民主黨派可以看作是一個“巨型智庫”,為環保決策提供智力支持,為環保政策執行充當監督和評估機構。尤其是參事制度的建立和發展,對環保政策的制定與執行產生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同時,我國民主黨派還發揮著類似“非政府組織”的作用,為環境保護政策的執行分擔責任。
2.政府公信力的不斷增強為環境政策執行提供強大凝聚力
首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確立了政策執行機構在人民群眾中的權威性地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是我國政府公信力的根本所在,也是中國政府與中國人民簽訂的一份契約。正是心系人民,才能夠維護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夠和人民同舟共濟。環保政策維護的是公共利益,環保政策的執行不僅能夠反映人民的利益,也是維護人民利益的手段。
其次,政風建設有助于鞏固和提升環保政策的有效執行。我國政府開展的政風建設以提高領導干部基本素質,樹立廉潔自律工作作風為根本任務,旨在提高工作效率以及人民的滿意度。“政策的執行并不總是和政策目標相一致,政策執行者并不總是像經濟學家假設的“理性人”那樣去爭取實現政策目標的最大化。”[12]加強政風建設可以使政策執行與政策目標相一致。在環保政策執行過程中,執行機構及人員面對實體企業這一強大的利益主體,如果缺乏自我約束和制度規范的力量,權力尋租現象便會發生,這對于環保政策的執行具有很大的副作用。因此政風建設的意義非比尋常,領導干部在工作中的所作所為直接體現出政府公信力建設。我國不斷提高政府機關的工作效率,使領導干部樹立正確的權力觀,發揮模范、榜樣的作用,求真務實,以良好的作風推動實際工作向前發展。同時全力打擊腐敗以及為官不為等現象,使我國的政風建設煥然一新,提升了政府的公信力,推動環保政策執行的信度和效度。
另外,政府職能轉變為有效推動環保政策的執行提供新契機。目前,我國政府職能正在從控制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這種職能的轉變可以促進政府自身的公信力的提升,政府公信力是社會信任資源制度化的表現,這種信任是建立在非個人的規則、社會規范和制度基礎上的。公信力的建立能夠取信于民,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環保政策能夠滿足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環境的期待。這就使得我國的環保政策的執行擁有了廣泛的民意基礎。
3.政府間合作成為環境政策執行的有效機制
環境問題的開放性與流動性要求環保政策執行過程中各地區政府間必須密切合作,如果協調配合得不好,只會事倍功半,浪費相關的人力、物力、財力,卻得不到相應的效果。我國目前在環境政策執行領域中的政府間合作主要表現為中央政府統一協調下的互利性、促進性合作,這種合作機制可以更好地發揮政府的宏觀管理職能,使政府能夠提供以環保為基礎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使各部門的責任得到落實。同時,我國還擁有“對口支援”的制度安排。由于我國地域遼闊,區域差距巨大,經濟發展水平不均衡,環保意識和環保政策也會有所差別。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我國在中央政府的統一協調下,由發達地區對欠發達地區進行對口支援,將發達地區先進的環保政策資源向欠發達地區轉移,這樣可以更好地促進環保政策的全面執行。
中央政府的統一協調有助于沖破行政區劃的藩籬。環保政策的執行過程中經常會發生管轄權模糊的領域和范疇,一種情況是不同行政區邊界地帶的湖泊和河流,另一種情況是空氣和地下水。由于水和空氣的流動性、擴散性特征,環境問題很難根據行政劃界來分開,這也使得各政府間通常會在某種程度上出現規避責任、搭便車的現象。因此環保政策的執行只能在中央政府的統一協調下通過加強政府間的合作來進行,地方政府間相互交流環境保護的管理經驗,互相借鑒他方的長處,克服自身短板。
為了在環保領域實現公平發展,黨中央和國務院從我國的國情以及環保工作的需要出發,對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重點從自然保護區、重要生態功能區、礦產資源開發以及流域水資源保護四個方面進行生態補償。統籌區域協調發展,不斷完善政府對生態補償的調控手段,提升全社會的積極參與度,建立公平公正、積極有效的生態補償機制,逐漸加大補償力度,努力實現生態補償的法制化、規范化,推動各個區域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我國將生態補償機制作為加強環境保護的重要內容,對于新時期的環保政策執行有巨大推動作用。
1.社會主義公有制使環境政策資源配置更具合理性前瞻性
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我國選擇的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基本經濟制度。這種經濟制度的突出特征在于計劃性、統一性和協調性。這一制度選擇決定了我國在環保政策執行過程中能夠統一行動,充分發揮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評價一個社會的制度體系的優劣標準只有一個,就是效能的最大化。當然這個效能的內涵非常廣泛,既包括政治主體的政治效能、經濟效能、文化效能和社會效能,還包括整個國家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效能。”[13]保護環境是一項于國于民都有利的大事,是符合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在環境保護這一問題上,由于投資大、周期長、資金回收慢,其社會效益遠遠超出了經濟效益,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制度可以很好地克服市場利益導向的盲目性和自發性的缺點,使其符合長遠利益的發展。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制度與社會化大生產相適應、同社會發展目標相匹配,這種經濟制度有助于國家對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統一調度。統一協調的經濟運行體制為環保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有助于打破各自為政、自掃門前雪的尷尬局面。
在環保政策執行過程中,存在著許多相互沖突的個體訴求和群體訴求,這種訴求歸根到底是利益訴求、政策資源的訴求。在公有制條件下,政府部門將社會各領域、各階層看作命運共同體,在充分考慮環境政策執行的現實性、可行性的基礎上實現政策資源配置的統一性、協調性和計劃性,用發展的眼光規劃環保事業的發展前景。國家可以根據各地的實際需要和實際情形出臺相關的政策鼓勵和引導相關人才向最需要的地方進行轉移。在財力方面,我國有統一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可以利用各種經濟政策進行調節,有效避免污染、破壞環境的成本低于保護環境成本的不合理現象。同時,在嚴格的監管體制的作用下,環境保護資金在政策執行過程中能夠及時落實到位,有效防止資金被轉移以及不合理使用的現象。
2.社會主義公有制有助于構建和諧的社會利益結構
伴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日益發展和完善,社會主體結構也不斷向多元化方向發展,而且,社會利益結構也日趨和諧。“利益結構指社會不同成員依據其特定的社會經濟地位、職業和身份,通過社會認可的方式所獲得的經濟利益的組合狀態。”[14]在我國國有經濟的改革過程中,國家對各個層次經濟主體的產權給予清晰界定,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使得每個主體都能夠擁有自己的利益訴求,同時也自覺承擔起自身的利益責任。同世界上其他國家一樣,我國社會主體正朝著多樣化方向發展,不同的是,各利益主體在根本利益訴求上更容易趨于一致。
在環境治理過程中,面對諸多利益訴求,和諧的社會利益結構能夠促使各利益主體的優勢得到充分發揮,互相協作,共同行動。在我國,越來越多的企業將綠色文化當作企業經營的指導思想,以綠色生產為基礎,以開展綠色營銷為保障,以滿足人們的綠色需要為動力,為產品注入生態內涵,定位綠色市場,實現企業、生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但是,政府的引導作用同樣不容忽視。我國政府在環境政策執行中的地位和作用正在不斷加強。政府通過政策制定發揮利益調節作用。我國大力提倡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五位一體的總布局,環境治理已經提到直接影響國計民生的戰略高度,這就保證了新型的利益結構能夠在政府的調控下將充足的資源注入環境治理體系。同時,中央和地方的關系不斷理順,各種諸侯經濟得到有效治理,環保政策可以更好地得到貫徹和落實。作為全體國民利益的代表,國家政府可以從全社會的根本利益出發,對有關環境和自然資源的社會行為進行管理,防止“共有物悲劇”的發生。
除了政府、企業在環保政策執行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外,非政府組織作為根植于中國基層、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的領導和支持下建立和發展起來的民眾志愿性組織,也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在民眾表達綠色環境利益要求,謀求環境公共利益,協調社會各群體在環境政策方面不一致的利益關系,緩和矛盾等發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國非政府組織的一個突出特征在于在行動方向和目標上與政府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在環境保護這一問題上,非政府組織能夠影響和提高民眾的自我管理的能力和自律性,塑造綠色集體意識,集中群眾智慧,促進人與自然關系的協調,為我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撐與服務,并且站在時代發展的前沿,引領社會進步。非政府組織積極參加政府的環保決策會議,發表公開言論,監督政府、企業及社會各類行為,將環保政策的宣傳貫徹落實到基層,同時也將基層的實際情況反映給政府,使政府能夠更好的了解環保政策的可行性。我國非政府組織的發展增加了政府上下級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凝聚了整個社會的力量,更好的推動了環保政策的有效執行。
綜上所述,當代中國在環保政策執行方面擁有諸多優越條件,其中有些是獨有的,有些雖不是獨有,但表現相當突出;有些優越條件已經充分顯現出來,也有一些則由于種種原因尚未得到充分體現。在今后的環境保護實踐中,我們應發揮所長,克服所短,創造有利條件,使我國在環保事業中的優越性得到充分發揮,承擔起環境保護的歷史責任,推動可持續發展戰略順利實施。
[1]逸周書·大聚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38.
[2]《諸子集成》第七冊.管子卷十四?五行第四十一[M] .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
[3]阿爾貝特·施韋茲.敬畏生命[M].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9.
[4]張云飛.生態理性: 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選擇[J].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5,(1):88-92.
[5]李家壽.生態文化: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J].生態經濟,2007,(9):154-158.
[6]張高麗.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努力建設美麗中國[J].求是,2013,(24):3-11.
[7]張國民,祁維仙.必須注重民眾生態文明意識的培養[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9,(2):60-64
[8]Guobin yang and Craig Calhoun .media , civil society , and the rise of a green public sphere in China[J].China information,2007,(2):211-236.
[9]趙勇.政策的“解碼”和“編碼”——政策過程中的中國共產黨黨校[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03,(1):62-70.
[10]寧騷.政策試驗的制度因素——中西比較的視角[J].新視野,2014,(2):27-33.
[11]賀東航,孔繁斌.公共政策執行的中國經驗[J].中國社會科學,2011,(5):61-79.
[12]冉冉.中國地方環境政治-政策與執行之間的距離[M].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16.
[13]羅建文,朱春暉.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自信的政治優勢[J].探索,2014,(6):117-112.
[14]陳維達.中國模式:利益結構調整與宏觀經濟調控[J].當代財經,2011,(7):5-13.
F205
A
1672-4658(2016)03-0054-06
2016-05-19
河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經費資助
謝中起(1964-),男,河北冀州人,博士,燕山大學京津冀協同發展管理創新研究中心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環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