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偉華
?
個性化閱讀實施策略
◎徐偉華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倡學生主體學習理念,強調以個性化的閱讀手段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因此,高中語文教學要摒棄傳統教學中以灌輸與講解為主的教學模式,尊重學生個體生命體驗,尊重學生個性差異與對文本獨特的解讀。也就是說,語文課堂教學應該呈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倡導閱讀與解讀的多元性,改變過去教師貼標簽式的閱讀模式,即改變“正確答案”由教師告知,問題由教師解答,學生只處于被動機械記憶地位的局面,把閱讀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鼓勵學生對文本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在閱讀中開闊思路,提升閱讀能力。
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教師只是將自己對文本的解讀及教學參考資料提供的觀點作為解讀課文的依據,并將這些觀點強加給學生,忽視了學生主體閱讀過程中的體驗。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要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鼓勵學生對文本主題、觀點及內容進行多維思考,實現多元解讀,激發閱讀興趣,開闊學生閱讀思路。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鼓勵學生在閱讀中提出問題,教師可以將這些問題進行歸類,加以整理后,讓學生進行探究解決。因為問題是由學生提出的,并由學生探究解決,所以提高了閱讀教學的針對性,也體現了學生主體閱讀地位,有利于實現學生的個性化閱讀。
如執教《祝福》一文,學生通過閱讀很容易得出祥林嫂深受封建禮教的毒害并最終被毒害致死的結論。有的學生提出:“祥林嫂的直接死因是什么呢?”對于這一有價值的問題,教師讓學生反復閱讀課文,并且在組內展開討論,探究是什么直接原因把嫂林嫂置于死地的。有的學生認為祥林嫂是因窮因餓而死,因為文中對故鄉嚴冬的環境描寫,為祥林嫂的死埋下了伏筆,對祥林嫂空著的破飯碗的描寫,也是對祥林嫂死因的揭示;還有的學生認為祥林嫂是被折磨而死的,因為文中的祥林嫂非常渴望人死后是有靈魂的這一說法是真實的,這樣死后可以見到自己的親人,自己的孩子,但是又怕死后靈魂被打入地獄,思想上的痛苦,精神上的折磨,致使祥林嫂不堪精神痛苦的重荷,在痛苦中死去……作者筆下的祥林嫂,在不同的學生眼中有不同的解讀,這正是作品的成功之處,而教師不能把自身的觀念強加給學生,學生不能機械地接受文本,不能機械地接受教師的灌輸,要充分體現學生的閱讀主體地位,滿足學生個性化的閱讀體驗。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常常發現學生對文本獨特性的理解,其見解不乏深刻性,極具價值。對于學生對文本的“異解”,教師要充分尊重,鼓勵學生能夠“標新立異”,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如在教學《雷雨》一文時,教師提問學生:“對于周樸園這個人物的解讀,很多文學評論家和讀者都認為周樸園是一個殘酷無情的人,你們對周樸園這個人物是怎樣看的?”學生們對此話題很感興趣,并展開了討論。有的學生認為周樸園的性格中也不乏真誠的元素,從他對魯侍萍真誠懷念中可見他的情感也是發自內心的;有的學生說周樸園對魯侍萍不僅有懷戀之情,其內心的自責與愧疚也說明他內心是矛盾的,也是有良心的;有的學生說,在周樸園兇殘虛偽的背后,也存在著一絲絲人性……課堂上,學生的發言五花八門,提出了自己的個性化解讀,在閱讀中迸發出創新思維的火花。
文章不是無情物,是作者用來表達自身思想的一個重要載體,由于學生生活與閱歷的不同,會對文本的解讀出現曲解的現象,即自身的理解偏離了文本價值。對于這種曲解的現象,教師要采取容忍的態度,不能以訓斥的方式打擊學生,而是要加以正確的引導,啟發學生理解文本的價值。例如,屈原在《離騷》一文中表達了自己的理想、熱情和痛苦,《離騷》也成為流傳百世的宏偉詩篇,作者用獨特的筆觸、浪漫的情調顯示了自身個性與品質的崇高。但是在閱讀中有個別同學認為:屈原類同于精神病人,面對挫折不能克服,所以觸及神經,經受不住現實的打擊,便投江自盡。還有的學生說:屈原經受不住打擊而神經失常,甚至將自己變成“人妖”,在詩中寫到自己打扮的花枝招展,為什么要打扮成女人呢……可見,這些同學對文本的理解出現了偏離,沒有把握住文本的真正價值,他們用觀察反面人物的眼光來觀察屈原,也就很難體味到作者本人及文本的浪浪漫主義色彩。對于學生這些偏離文本價值的觀點,教師要在尊重的基礎上,加以引導,例如可以讓他們跟其他學生進行辯論,學生在辯論中進行觀點與觀點的交鋒,真理越辯越明,這些持曲解文本的學生就會改變原來的觀點,而其他同學會更堅信自身觀點的正確性,這樣彼此各有所得,正確理解了文本的價值。
總之,在高中閱讀教學中倡導個性化閱讀,是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師可以以學生對文本的多解、異解與曲解為切入點,鼓勵學生個性化閱讀、引導學生個性化閱讀,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與綜合語文素養。
(徐偉華江蘇省泰州市民興實驗中學3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