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蘋(福建省福鼎四中)
淺析考試制下的歷史課改
——歷史新課改的心得體會
陳麗蘋
(福建省福鼎四中)
在全國新課程改革的浪潮涌動下,我校高中部也實行了以“三環五步”為具體模式的新課改,取得了一定收益的同時也遇到了很大的阻力,最大的阻力來自學生成績的下降。那么,新課改這一長遠目標如何能與考試成績這一短期目標共存呢?這已成為實踐過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困惑。針對自己在歷史新課改過程中出現的困惑及相應的解決建議提出自己的淺見,供大家商討。
“三環五步”;歷史課改;考試制;學分制
持續了兩年多的課改,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收益,但同樣也遇到了很大的阻力,最大的阻力在于學生成績的下降。我作為一名親身實踐新課改的年輕老師,對于新課改我并不排斥,但也有很大的困惑。下面我就新課改的困惑及建議提出自己的淺見。
(一)站在老師的角度上,新課改真的會減輕老師的負擔嗎?
新世紀的教師觀是:老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教師由傳統教學的“傳話筒”轉變為新課程的設計者和開發者。在新課改的課堂上老師少講或不講,只要掌控好學生的探究時間,適時點撥引導即可,看似非常輕松,實則不然。我覺得新課改下老師的負擔更重,表現為以下幾點:
1.備課工作量超大
無論是預學案的制訂還是導學案的制作都是一件耗時、耗力、耗腦的大工程,無不考驗著老師的教學經驗和知識儲備,使得教師的備課量超負荷。當然很多學校采取集中備課的方式,以減少備課的負擔,但并不是所有的學校、所有的老師都會配合,其中任何一環不統一、不合作,都會成為課改的阻力。
2.來自成績下滑的壓力
高中的歷史也是學生的必修課,也是要面臨高考的考驗。新課改模式下,學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可能有所提高,但心中無墨,考試也是枉然。
3.來自學生的“挑戰”
新課改下的課堂是動態的、活躍的,在預習過程中和組內探究過程中學生會提出很多新的千奇百怪的問題,老師既要繁忙于巨大的備課量,還要時時為學生的成績憂心,更重要的是隨時準備來自學生“挑戰”。那么,老師怎樣在繁忙的工作中盡善盡美,這也是一大困惑。
綜上所述,越來越多的教師特別是老教師覺得沒有必要改革,新課改后負擔重、成績差,又整出諸多問題實屬不必。
(二)站在學生的角度上,課改真的能讓學生快樂學習嗎?
《學習的革命》里有這樣一句話: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點燃的火把。這也印證了課改的理念是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學習的能力而不是傳統教學下的填知識、練題海,一味地給學生以重負,只為培養考試機器。那么,新課改下“不是被填滿容器”的學生是不是就真的減負、就真的能快樂學習呢?其實不然,我覺得負擔有過之而無不及。表現如下:
1.預習環節的負擔
“三環五步”課堂模式下,學生除了預習歷史課外,還得預習語文、數學等其他科的內容,還得完成其他科的預學案,這樣高強度的預習作業勢必會增加學生的負擔,長此以往學生也只能馬虎應付,得不到應有的效果,如此,也會惡性循環。
2.課后的負擔
課后的負擔有二:其一,作業的負擔。雖然新課改強調學生作業“堂堂清”,但真的能“清”得了嗎?且不說每次上完一課之后就又發下來的下一課的預學案需要完成,更重要的每次課堂上未完成的“當堂訓練”又得作為課后作業,使得學生的作業量有增無減,負擔更重。其二,復習的負擔。有些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無法適應沒有老師理線索的時代,預習時無從做筆記,課堂探究也是隨波逐流,毫無自己的觀點,導致課后疑點重重,復習困難,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勢必會影響到成績,這種現象在農村學校是占多數的。
3.來自家長的壓力
新課改強調的是長期目標,強調學生學習的過程,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但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過程,沒法那么快地體現在成績上,那么短期內學生的成績無法奏效時,勢必會引起家長的恐慌,結果造成大量逼迫孩子課后補習的情況出現,使得學生的負擔重上加重。
所以,課改真的無法給學生減負,反而是加重,課改下的學生境況很是慘烈,如此又怎會快樂學習呢?
新課改理念是好的,課改對于學生終身能力的培養確實有效,新課改培養的必然是適應社會發展的競爭型人才,有利于學生個人發展的同時,更有利于整個社會的發展,但這些都是長遠目標,這一過程也必然是長期的。
那么,怎樣才能改變這一情況呢?依我之淺見,我認為對于歷史科課改最好的辦法就是改變考試制,采用學分制。
若采用學分制,將學生平常的出勤、預習的情況、作業完成的程度、上課的表現以及最后呈現的結題等以小組競爭的方式,采用個人積分的機制記錄在學生的檔案里,跟著學生一輩子,如此也會受到學生的高度重視。
以上皆屬本人的淺見,不當之處盡請賜教。
[1]王傳湘.新課改新理念新實踐[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2.
[2]沃斯.學習的革命[M].上海:三聯書店,1998.
·編輯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