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蓉
“繪”聲“繪”色的美術課
——小學繪本美術教學初探
□陳蓉
優秀的繪本,藝術水準極高,是非常好的美術教學資源。繪本的圖畫,是“有故事的畫”。教師將繪本的故事與圖畫融入至整體的教學活動設計中,使學生在“有故事的美術課”中感受創意、發揮想象、習得各種美術語言,創作出屬于他們的“有故事的畫”,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繪本美術教學”,會使小學美術教育教學妙趣橫生、魅力無窮。
繪本美術教學;美術語言;教學設計
當前國內繪本出版市場繁榮,繪本閱讀推廣機構層出不窮,在一片“繪本熱”的環境中,“繪本教學”似乎也成了一種流行趨勢,被老師運用到了各個學科領域。筆者作為一名小學美術教師,在多年的教學研究與實踐當中,深刻感受到,優秀的繪本既具有極高的藝術水準,又充滿童趣、貼近孩子生活,是非常好的兒童美術教學資源。
那么,繪本在美術教學當中的現狀如何呢?據筆者觀察,近年來,繪本圖畫開始出現在美術教材中,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說明教材編寫者已經關注到了繪本這一美術教學資源。但不足之處是,在教材當中,繪本圖畫仍像傳統美術作品一樣,以單張圖畫形式呈現在藝術家作品欣賞版面,沒有明確地引領學生如何欣賞與表現。同時,在教學當中,許多美術教師要么受到教材局限,僅給學生展示孤立的繪本插圖;要么就是把整部繪本完整地呈現給學生,把繪本教學等同于講故事。那么,美術教師如何才能提高對繪本特性的了解,提升教學策略和教學設計的理念,將繪本的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獲取繪本教學的最大效益呢?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繪本圖畫的獨特性。林真美在《繪本之眼》中提到:“繪本的圖之所以會帶來這么多讓人意想不到的‘魔力’,完全在于它那獨特的表現本質。有別于一般畫家凝縮一切情感、思想于一幅單張的畫面上,繪本的圖并非為了獨立而存在。它是多張圖畫的組合,它們一起和書中的文字共同肩負‘說’故事的大任。”傳統意義上的美術作品,每一幅都是獨立呈現顯示其價值的。而繪本是一種綜合性的美術設計,繪本當中的某一幅圖其本身并不是獨立存在的東西,繪本的圖必須為向讀者傳達一定的故事內容這一目的而服務,也就是說,繪本的圖畫是“有故事的畫”。
筆者認為,將繪本圖畫單獨抽離出來運用在導入或欣賞等某個教學環節當中,只能算是將繪本作為教學素材與資源之一,并不能稱之為“繪本美術教學”。只有使繪本真正成為課堂的精髓,將繪本的故事與圖畫自然地融入、貫穿到整體的教學活動設計中,使學生在“有故事的美術課”中感受創意、發揮想象、習得各種美術語言,創作出屬于他們的“有故事的畫”,這樣的教學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繪本美術教學”。本文將結合筆者自身理論研究及教學實踐,試從以下幾點對繪本美術教學進行探討。
1.根據教材課題選擇適合的繪本
現行美術教材中已有不少課題加入了繪本圖畫。以筆者正在執教的嶺南版《美術》一年級下冊為例,第2課《海底世界多奇妙》、第4課《七彩虹》等多個課題中,展示了艾瑞·卡爾、大衛·威斯納、李歐·李奧尼等大師級繪本畫家的經典作品。美術教師可以從這些作品著手,發掘更多適合本課課題的繪本圖畫,通過一定的教學設計,運用到相應的教學環節當中。
但是,教材中的繪本圖畫有很多局限,除了前面提到的基本是選取單幅插圖之外,也主要出現在低年段教材中。實際上,繪本圖畫絕不等同于簡單幼稚,繪本內容覆蓋面廣,畫面風格多樣,整個小學階段的許多課題都是非常適合運用繪本來進行教學的。這就需要美術教師廣泛閱讀大量的優秀繪本,學習各類繪本研究專著,掌握相關的繪本理論知識,才能靈活、有針對性地將繪本運用到各類課題當中。
2.發掘優質繪本,創編有價值的課題
通過大量、廣泛的繪本閱讀,筆者發現,美術教材中的課題是有限的,而數千種優秀繪本中蘊含的課題卻是無限的。作為課題資源的繪本選定,對于孩子們美感經驗的養成至關重要:我們既要避免太過“大人本位”,偏離孩子生活,使孩子失去理解與想象空間的題材;又要杜絕“矮化孩子”,認為孩子是幼稚的,因而偏離美的軌道的內容。如果對于繪本的選擇尚無經驗,我們可以從各類大獎,如凱迪克獎、凱特·格林納威獎繪本中發現諸多或優雅經典,或創意獨特的故事;我們也可以從國際安徒生獎等獎項獲得者的作品中找到特色鮮明的個人風格。這類繪本經過權威機構推薦,許多還歷經長時間的市場考驗,深受世界各地大小讀者的歡迎,是寶貴的優質課程資源,值得美術教師深入開發與充分利用。
繪本圖畫中的故事與創意是由豐富多樣的繪本美術語言所構建起來的,這些繪本美術語言就是需要教師提煉并傳授給學生的“技藝”,使學生學會運用它們進行創作。
1.豐富的媒材技法
通過各種媒材,繪本有著豐富的表現技法,如素描、速寫、水彩、油畫、剪紙、拼貼、電腦制作、綜合材料等。畫家所選用的媒材技法是為不同的故事類型與風格服務的。如《流浪狗之歌》中寂寥的線條、大量的留白塑造了一個凄涼的悲劇故事;《黎明》中輕盈夢幻的水彩畫,營造了溫馨、恬靜的故事氛圍;凱迪克金獎繪本《影子》,運用剪影這一古老的藝術手法,為我們譜寫了一曲原始而神秘的非洲之歌。當孩子們了解并掌握了這些不同的媒材和技法后,他們就會發現藝術創作的天空如此廣闊。
2.多樣的藝術風格
不同的繪本畫家有著不同的藝術風格,如寫實派、抽象派、印象派、超現實主義等,我們在給學生講美術史及藝術流派時,往往會讓孩子們覺得有距離感。其實,許多繪本畫家的作品就是孩子們通往各流派藝術大師作品的橋梁。如凱迪克金獎繪本Time of Wonder中的圖畫,帶有明顯的印象派特征,著重描繪了光影與色彩的變化,從中仿佛能看到莫奈、雷諾阿等印象派大師作品的影子。而國際安徒生獎獲得者安東尼·布朗的作品,則具有濃厚的超現實主義風格,充滿謎一般的寓意與趣味。達利和馬格里特這些超現實主義大師的作品,正是他創作時的靈感繆斯。原來,大師離我們并不遙遠。
3.生動的情境表現
繪本圖畫是用來說故事的。郝廣才在《好繪本如何好》中提到:“用圖說故事,動作第一。”大衛·夏農就是一位擅長用動作說故事的繪本畫家,他在《鴨子騎車記》等作品中,以夸張的動態塑造了一個個生動的繪本人物形象,帶給讀者身臨其境般酣暢淋漓的閱讀體驗。同樣,視角的變化也是一種動作,像電影導演一樣,繪本畫家通過不斷變換構圖中的遠近及俯仰角度,讓故事充滿動感、跌宕起伏。因此,我們在看大衛·威斯納的《瘋狂星期二》等繪本作品時,就有了如同觀看電影一般的視覺感受。除了動作與視角,繪本中各種各樣的情境表現,還需要方向、空間、時間、色彩、背景、氣氛等多種元素的綜合運用。事實證明:孩子們掌握的元素越多,畫出來的故事就越生動。
4.奇妙的幻想世界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創造力來源于想象力,如何在美術課中激發與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顯得至關重要。在繪本美術教學中,我們可以將許多繪本故事當中充滿奇思妙想的情節與畫面引入課堂,讓其成為激發孩子想象力的源泉。《7號夢工廠》將一朵朵云彩幻化成了一群群在天空暢游的魚兒;《米莉的帽子變變變》中一頂頂新奇、夸張的帽子讓我們感嘆想象力就是最好的制帽匠;《野獸出沒的地方》中的怪獸雖然張牙舞爪,卻又圓滾滾、胖嘟嘟的,細看每只怪獸身上還結合著不同動物的特點,既逗人喜愛,又予人啟發。
5.無窮的創意天地
繪本不僅是文本和圖畫,更是綜合性的美術設計。繪本本身的可能性是無限的,有一些充滿創意與設計感的機關書,例如洞洞書、立體書、異形書等,能夠帶給孩子以新奇的感官體驗。《走開,綠色大怪物》是一本有趣的洞洞書,通過巧妙的鏤空設計,綠色大怪物慢慢出現,又漸漸消失,像變魔術一般神奇。立體書大王羅伯特·薩布達在《愛麗絲漫游奇境》中的動態立體制作令人震撼,幾百個紙藝零件的手工構建將想象中的奇境鮮活、生動地展現在孩子們眼前。孩子們從欣賞、把玩、研究這些機關書到親自動手設計制作賀卡、立體紙藝等手工作品,創造力將在這樣的過程中得到大幅提升。
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在身心發展特點上是不一樣的,美術教師既要根據不同年齡段孩子的需求來進行教學設計,也要根據不同類型繪本的特點來選擇教學年級。只有做到“因材施教”,繪本教學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1.低年段繪本教學,創設生動有趣的故事情境
低年級學生天真活潑、想象力豐富,創作起來往往大膽而充滿張力,但他們閱歷尚淺、知識面窄,對于較為抽象的美術知識較難理解。因此,教師在繪本美術教學中要善于創設孩子們樂于接受的故事情境,在特定情境中,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想象力,引導他們探究美和創造美。
在“稀奇古怪發型秀”一課中,筆者設計了“發型秀”這樣一場虛擬的賽事活動,將眾多繪本的故事與圖畫融入每一個教學環節并加以整合,使得整堂課具有了如同繪本故事般的魔力。如同樣表現奇趣發型的繪本故事《小真的長頭發》和《妞妞的鹿角》,筆者并不只是照搬故事情節,而是將兩部繪本結合,創設了“小真”與“妞妞”兩位選手間的“PK”環節。同時,將繪本《大腳丫跳芭蕾》中的評審團請來“客串”,將“造型奇特”“用途多多”等創作要點通過不同評委的喜好介紹給學生。在創作過程中,經常會有學生問道:“老師,我可不可以不完全按照評委的喜好來畫?”還有學生會說道:“老師,我這個鮮花頭就是專供那位金發女士的!”孩子們積極地投入到課堂情境中,他們如同身臨“發型秀”般地感受、學習、創造。最后,老師請學生將作品貼在事先準備好的舞臺背景上進行展示與解說,形成集體創意發型秀的趣味效果,完整地體現了預設情境。孩子們的天真與熱情讓筆者深深感受到:成功的繪本美術教學能夠帶給低年級學生以積極的課堂體驗。
2.高年段繪本教學,架設通往藝術殿堂的橋梁
高年級學生隨著自我意識與邏輯思維的發展,開始傾向寫實或更為復雜的藝術風格,但在美術的興趣與能力上開始分化。因此,教師需要激發學生深層次理解藝術作品的潛能,同時注意將趣味性與知識、人文、科學性有機結合,并提供給不同層次的學生以不同層級的作業要求。
例如,在“夢中的我”一課中,筆者采用了安東尼·布朗的繪本《夢想家威利》中充滿超現實主義色彩的圖畫,創設了威利舉辦“夢中的我”主題畫展并接受采訪的情境,引出了達利、馬格利特、夏加爾和盧梭這樣幾位著名的超現實主義畫家及他們的畫作。通過對比繪本圖畫與藝術家作品,學生既了解到超現實主義藝術的相關知識,又發現原來顯得高深莫測的藝術也可以變得幽默好玩。超現實主義畫家就像造夢者一般,每位畫家造出的夢境都不一樣。達利的夢境是“軟綿綿的”,夏加爾的夢境是“輕飄飄的”,馬格利特的夢境是“謎一般的”,盧梭的夢境是“神秘、原始的”。此時,一個個超現實主義的夢境開始在同學們的腦海中萌發,然而,畫家們精湛的繪畫技巧卻離他們仍有距離。接下來,筆者展示了一組現代藝術家采用拼貼手法創作的超現實主義作品,讓部分不擅長繪畫的同學也找到了創作的出口。每一位同學都可以自信地運用自己擅長的方式來構思與創作一幅具有超現實主義風格的或有趣或古怪的《夢中的我》。在高年級的繪本美術教學中,除了安東尼·布朗,還有英諾森提、昆汀·布赫茲、約克·米勒等當代繪本界大師級畫家的作品,都可以給學生以眼界與心靈上的雙重啟發,拓展美術課堂的廣度與深度。
在瓊·穆特的繪本《石頭湯》中,三個和尚用石頭煮湯做引子,讓村民們紛紛拿出自家的食材,最后煮出了一鍋鮮香美味的湯。這是一個關于分享的故事,筆者覺得,繪本美術教學的過程,就像是煮石頭湯。課題好比石頭,在拋出課題的引子后,教師需要打開一本本繪本,拿出與課題相關的“食材”,共同扔進教學設計這口“大鍋”中。經過教師的精心調味與烹制,最后煮出的“湯”是所有食材綜合的美味,而不是某一種食材單獨的味道。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我們煮的是繪本美術教學的“湯”,但繪本并不是唯一的原材料,它需要與相關的多元化美術材料相融合,才能讓這鍋“湯”的滋味更香醇,營養更豐富。
《石頭湯》的結尾說道:“幸福就像煮石頭湯那樣簡單。”教師慷慨地分享,學生投入地享受,沉浸在美味的繪本美術課中的師生們,就擁有這樣簡單的幸福。
[1]林真美.繪本之眼[M].臺北:天下雜志,2010.
[2]郝廣才.好繪本如何好[M].南昌: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09.
[3]彭懿.圖畫書閱讀與經典[M].南昌: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08.
[4]朱自強.親近圖畫書[M].濟南:明天出版社,2011.
(編輯:朱澤玲)
G623.75
A
1671-0568(2016)27-0054-03
陳蓉,廣東省深圳實驗學校小學部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