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經華
盲文應用的現實困境與思考
·鐘經華
隨著語音科技的興起,近些年盲文應用面臨著日漸疏遠的現實困境,盲文研究也相對落后。漢語盲文語料庫的建設開啟了盲文研究由理論向實踐的轉向,盲文將迎來科學化、規范化發展。
盲文應用;現實困境;規范化
隨著語音科技的興起,30年前在歐美就辯論過盲文會不會被淘汰的問題,很快有了答案,實踐也給出了同樣的答案:盲文不會隨著盲人閱讀方式多元化而被淘汰。
盲文的觸覺閱讀與聽覺閱讀相比,在以下方面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查找、略讀、標記、歸檔,備忘錄、表格、科技類(難度大)的資料閱讀,閱讀者掌握主動權等。當然,這些優點與視覺閱讀相比,恰好是觸覺閱讀的缺點。視覺閱讀可以是一維的,也可以是二維的,在閱讀公式、圖表時獨具優勢。盲文的觸覺閱讀和有聲讀物的聽覺閱讀雖然都是一維的,但是在時間維度上有本質的差異,觸覺能夠在時間維度上展開,聽覺卻不行。例如對于“繁分數”的表達,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視覺、觸覺、聽覺閱讀的差異。
另外,盲文還是“盲—聾”人唯一的閱讀媒介。現有科技還無法給“盲—聾”人閱讀帶來實質改變。
雖然盲文不會離我們而去,但是,盲校教師、成年盲人、在校盲生,卻離盲文越來越疏遠了。
我國盲文教學一直存在簡單化的習慣傾向。目前,盲教育普遍存在“3個月學會現行盲文”的錯誤認識。如果作為拼音符號,3個月能夠學會。但是,現行盲文是為高深的漢語設計的貌簡實繁的盲文,具有文字的本質屬性。現行盲文總原則是“一般不標調”,《中國盲文》國家標準規定了9條標調細則,使用了4個“應”、3個“一般”、2個“可”,只有1個“必須”。把握這樣的細則需要高超的水平,況且附錄中還有137個不標調的常用單音節詞。現行盲文還有很深奧的、與眾不同的分詞連寫規則。小學生莫說3個月,3年也學不會。
然而,在盲校卻普遍沒有開設專門的盲文課(像安慶那樣開設盲文校本課程的非常少見),僅在小學一年級第一學期語文課中進行3個月左右的字母教學。3個月學會的僅是聲韻母符號,雖能夠猜讀和拼寫任何的音節,卻不可能接觸到現行盲文分詞連寫的精髓,也無法掌握本來就難以把握的標調規則。盲文課應當一直持續到義務教育完成,較復雜的分詞連寫規則要盡量往后放。
盲校教師對盲文也日漸疏遠。2015年9月,教育部頒發《特殊教育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將“使用國家推行的盲文”作為盲教育教師必備的專業技能要求之一。然而實踐中很多教師完全依靠明眼文備課,有的甚至認為即使不會盲文也能教好盲生,對于怎樣表達教材中的知識內容讓盲生更好地接受,只是靠經驗,心中沒有準確的把握。實際上,在盲校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要了解盲文的隱性障礙,理解盲文與明眼文表達的差異,理解漢語同音詞(如“勿寒、惡寒”)在盲文表達中的特殊性及其對自己任教學科的影響,能夠較熟練地掌握漢語盲文及所任教學科的特殊盲文符號(音樂符號、數理化符號等),能夠獨立批閱盲文作業、評判盲文試卷。當然,不同學科教師掌握盲文的程度可以不同。印制墨字版的盲文教材,不必再用視覺閱讀雙面刻印的普通盲文教材,也是促使盲校教師更多應用盲文的有效方法。
很多成年盲人和在校盲生對盲文也存在“敬而遠之”的態度,很多人感覺現行盲文使用起來很困難。除了方案本身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早期省了學習規則的力氣,后面實用的時候就要費力補上,事倍而功半。有聲閱讀技術的興起與發展,更使得很多盲人進一步“逃離”盲文。
就像普通人不能逃離紙筆,光沉溺在電腦和手機里一樣,盲文在應用層面存在的這些問題,也亟待盡快解決。而加強盲文研究,以規范化、科學化推動盲文的發展,是改善盲文應用現狀的關鍵。
作為一門邊緣學科,盲文研究基礎相對薄弱。長期以來,盲文研究停留在理論研究為主的層面上,對盲文實踐應用的推動作用不顯著,至今仍沒有形成爭鳴的學術環境。以漢語盲文語料庫的建設為契機,我國盲文研究迎來了由理論向實踐的轉向。
2004年,國家社科基金設立了“漢語盲文簡寫方案”課題,這是國家層面部署的盲文研究任務。為此,北京聯合大學召集了新世紀的盲文研究“國家隊”。2011年,國家社科基金再次設立了“現行盲文隱性標調問題研究”課題。同年,國家語委、中國殘聯設立“國家通用盲文標準修訂”重大課題,籌劃將盲文納入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范疇。
2013年,國家社科基金部署了“漢語盲文語料庫建設研究”重大課題,這是盲文研究中具有原創性、開拓性、集成性的重大基礎建設。盲文語料庫將成為盲文領域的關鍵性資源,極大地助推盲文信息化軟件研發,對盲文研究的理論和方法具有長遠性的影響。盲文語料庫的建設關系到弱勢群體語言文字權益平等,能夠促進盲人文化的同步發展,保障盲人享有平等的文化權益。
通過漢語盲文語料庫建設,可以全面了解漢語現行盲文方案頒行60年來我國盲人語言使用狀況,將語料庫方法引入到盲文研究,引領盲文研究從理論走向實踐。漢語盲文語料庫將促進盲文規范化、標準化、信息化建設,促進盲文教學研究。漢語盲文語料庫還可以為盲文出版、盲文教材編寫、盲文詞典編纂提供基礎支撐。漢語盲文語料庫建設將填補一項盲文語料庫的國際空白,使我國占領國際盲文研究的制高點,掌握國際盲文觸覺評價話語權。
漢語盲文語料庫的建設開啟了盲文研究向實踐運用的轉向,為盲文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而規范化則是構建盲文科學、有序發展生態的關鍵點。
2015年10月13日,中國殘聯、教育部、國家語委、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聯合印發了《國家手語和盲文規范化行動計劃(2015—2020年)》(下文簡稱《計劃》)。這是我國第一個國家層面上針對殘疾人語言文字規范工作的規劃。《計劃》準確分析了當前我國盲文工作面臨的突出問題:現行盲文標調不規范,時常需要猜字,影響視力殘疾人學習質量,制約了盲文的信息化進程;從事盲文研究、規范和推廣的專業人員嚴重匱乏,研究基礎薄弱;盲文的社會服務十分缺乏等。由此,形成了“盲文規范化工作是一項長期持久的系統工程”的科學判斷,從更高的視角、更開闊的視野認識和規劃盲文規范化工作。
《計劃》提出,到2020年將初步實現盲文的信息化,“建成公益性國家盲文網絡學習平臺、加強國家盲文資源與服務網絡平臺建設;設計改進漢盲翻譯軟件、盲文編輯軟件、電子盲文朗讀軟件等”。根據這些要求,中國殘聯、教育部決定2015—2017年在全國部分特校(院)和社會一定范圍內,對國家語委、中國殘聯“十二五”重大課題成果《國家通用盲文方案(試行)》進行試點,檢驗其科學性、適用性,為進一步修改完善《國家通用盲文方案》提供依據。
盲文作為視力殘疾人使用的特殊拼音文字,是國家語言文字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上千萬視力殘疾人的切身利益。可以預期,隨著各項工作的不斷推進,盲文的科學化、規范化發展時期正在到來。改善盲文的應用和研究現狀,適應了廣大視力殘疾人的愿望和發展需要,是辦好特殊教育的現實需要,有助于特殊教育質量水平的提高。
(作者單位:北京聯合大學特殊教育學院,100075)
G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