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晴
(南昌市陽明學校 江西南昌 330006)
智能手機時代中小學德育的困境與對策
王 晴
(南昌市陽明學校 江西南昌 330006)
智能手機已經成為中小學生和成人世界及網絡世界溝通的重要工具,同時,信息化教育在智能手機上得到了便捷的拓展。但網絡世界的多元性和復雜性,及智能手機較差的防護性,使中小學生極易接受各種不良信息的侵蝕。積極有效利用智能手機進入校園的契機,幫助學生正確使用手機,使其成為新時代德育美育和學生健康成長的新支點和新平臺,尤顯重要。
智能手機普遍缺乏相關防護工具保護,更容易傳播色情、反動和邪教等各種不良信息。同時,網絡信息的自由主義思想泛濫,與中國傳統文化和學校德育教育容易形成沖突,使青少年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傾斜。加上智能手機網絡社會的開放性,使得傳統德育方式難以有效影響學生的思維。因此,要采取有效手段,變革我們的傳統德育模式,適應智能手機時代的變革需求,幫助中小學生從各種各樣的思想旋渦中走出來, 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
數據顯示,因特網上非學術性信息中,47%與色情有關;60%的青少年學生無意中接觸網上黃色信息的,而接觸過網絡上黃色信息的青少年90%以上有性犯罪行為或動機。手機的便攜性、私密性,便利了中小學生與黃毒及色情信息接觸的同時,也使得這些有害信息進一步提高了毒害學生心靈的危害性和擴散性。
此外,網絡空間到處充滿新鮮的事物,而且在不斷地增加,往往會導致青少年學生對網絡的極度迷戀。相關基于陌生人交往的APP軟件的泛濫,使得中小學生更容易接觸各種不良行為和信息;淘寶等大型電商不斷加強布局智能手機平臺交易,使得中小學生更加便利地進行網上購物等,都給中小學傳統德育帶來了嚴重的沖擊。
中小學生德育是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發展學生理想信念的主要途徑,應嘗試從家校聯動、俯身傾聽與校本活動三個角度入手,把智能手機建設成為中小學生德育的新支點和新平臺。
家庭是學生除學校之外的最重要課堂,更是伴隨學生終生的人生課堂。智能手機往往是父母便于聯系學生為其準備的。因此,通過家校聯動,打造中小學生德育的基于學校、家庭和中小學生本身的“三位一體”德育陣地,進而充分發揮智能手機在學生學習生活中的積極作用,把智能手機建成中小學生德育的新支點和新平臺。通過設計“如何利用好手機,使其成為學習生活好幫手”的親子德育方案,堅持家訪制度,主動親近學生家庭,切實了解學生在家里的表現以及學生的成長環境,盡可能掌握中小學生學習、生活和心理狀況,盡量減少智能手機中不良信息對中小學生德育的沖擊。還可以通過設立固定的學校對外開放日、家庭教育系列講座等實現學校與家庭的動態合作,為青少年兒童的健康成才提供優質的家庭教育,創設和諧的家庭環境。
中小學生的聲音,代表著中小學生德育變革的方向和未來。要高度重視中小學生的主體性,俯身傾聽學生們發自內心的德育訴求,要適當滿足學生們的心理需求,努力創設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中小學生的特色德育活動,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年齡特征與認知發展需求,設計諸如“讓德育回歸本真,讓童心快樂飛翔”、“立足心理健康、激勵學生成長”、 “用好智能手機,養成良好習慣”等特色德育方案,以開展主題演講、黨團知識競賽、書畫比賽、歌詠比賽、文藝匯演等方案,把孩子們從手機中拉出來,培養正確的手機使用習慣,盡量減少智能手機中不良信息的侵蝕和傷害,進而使智能手機成為中小學生學習生活的好助手好伙伴。
應將校本課程作為“德育教學”的扎根之地,作為“德育課堂”的棲息之所,讓德育扎扎實實地滲透在學生們的校園文化生活。一是集思廣益,盡可能地讓學校的所有老師和學生都能夠參與到校本課程設計中,貼近學生生活和現實,貼近學生需要。二是以德為本,校本課程的設計要圍繞德育教育弘揚和培養民族精神、文明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中小學生誠信教育、國內外時事政治教育等大方向需要,富教于樂,扎實有效。三是以校為本,結合學校校園文化,采取豐富多彩的行動方式。如引導學生對校史和校園文化的深入了解,把前輩們和先賢們的動人事跡和成績引導學生積極向上。
當然,應對智能手機對中小學生德育沖擊,是一個系統工程,除了國家加強法律建設、強化凈網行動效果等,更需要社會各界、中小學和中小學教師以及廣大學生家長共同努力,為孩子們的健康成長奉獻自己的力量,保證德育效果。作為一名從事中小學生德育的老師,不斷提高學習能力,加強研究和探索,提高中小學生德育效果,我們責無旁貸。
[1]王錄平.試論網絡文化境遇下中小學德育方式的變革,教育導刊,2013年第2期
[2]馮永剛.網絡文化對中小學德育課程內容的沖擊及改進策略,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年第32期
[3]鄭友訓.網絡傳播帶給中小學德育的利與弊:《教學與管理》2000年第06期
[4]李祥興、程曉敏.實效性視域中的中小學德育主體缺失及其對策,陜西教育學院學報,201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