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友
(黑龍江省龍江縣景星鎮小學 161132)
談小學語文課堂中有效利用多媒體手段的運用
趙 友
(黑龍江省龍江縣景星鎮小學 161132)
教育信息化,為優秀教育資源的共享提供了必要的條件,有效地實現了教育資源的整合。尤其是近年來優秀教育資源的“班班通”走進課堂后,更是成為了小學語文教學的得力助手,成為了教育改革的主力軍,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蘇聯心理學家贊可夫主張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十分重視學生的“情緒生活”,設法造成一個愉快的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運用多媒體進行語文教學,便能創設一種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使學生“愛學”、“樂學”,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
多媒體課件集“聲、色、畫、樂”于一體,色彩豐富的畫面,生動可感的聲音有利于創設特定的意境,學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觸手可及,引發了學生極大的興趣,喚起強烈的探索欲望。學習便成了一種輕松愉快、主動求索的過程。
例如,在上《雷鋒叔叔,你在哪里》這首詩歌時,我先讓學生觀看雷鋒在泥濘的山路上抱著迷路的孩子及在遍布荊棘的路上背著老奶奶的視頻,然后提出問題:觀看短片后,你有什么想法?讓學生各抒己見。在配樂朗誦的同時,讓學生閉上眼睛靜靜地感受雷鋒的光榮事跡,感受雷鋒的無私奉獻與樂于助人。最后通過歌曲《學習雷鋒好榜樣》提升課堂氛圍,讓學生在唱中學,在唱中領悟。通過眼看、耳聽、口說多種感官訓練,不僅誘發了同學們對雷鋒的了解,更使學生被雷鋒的樂于助人的品質所感染,從而自覺投入到“做好事不留名”的行列中去,這樣自然就水到渠成,學生學習的欲望就更加強烈,學習的興趣也更加的濃厚。
想象,是借助表象在腦中創造新形象的心理過程,電教媒體可以為學生提供生動的表象,以激發他們插上想象的翅膀,積極主動地去思索、去創造的熱情。
語文教學,在發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也要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培養學生的思維必須貫穿于語言訓練之中。但小學生的思維以感性認識為基礎,沒有外界媒體的刺激、啟迪,他們思考問題時,經常出現思維障礙,有時還會出現思維不完整現象。使用電教媒體的刺激引導,會啟開學生思維閘門,收到豁然開朗的效果。
例如,在上《驚弓之鳥》一課時,我讓學生觀看“更羸‘射’鳥”的投影片后思考:“圖上畫的是更羸拉弦前,還是拉弦后?”學生據圖聯想,靜中思動,進行了合理的想象;有的說:“我看到更羸的手放到背后,大雁落下來了,就說明已拉過弦了。”有的說:“大王在摸摸胡須,好象感到驚奇,衛兵的臉上露出了贊嘆的神情,從這里可以看出更羸已拉過弦了。”我又問:“你若是圖中的一個衛兵,看到更羸只拉弓不射箭而把大雁射下來,你當時會怎樣?我又讓幾個同學進行表演。表演后,學生發表意見:演更羸的同學很自信,很老練,有點射箭能力的樣子,但‘更羸’的神情不太好,太驕傲了點,課文中的更羸比較謙虛,書上有這樣幾句話:‘我可以試試。’更羸笑笑說:‘不是我的本事大。’說明更羸有了本領不得意,不驕傲。”這里借助電教媒體為學生提供了想象的材料,架起一座表象與思維的橋梁,加速進入文章的情境之中,使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層層深入,對情感的體驗步步加深,學生在趣中探索,在樂中求知。
現代教育技術的巧妙運用,更是打破了“一個黑板+一只粉筆”的原有的傳統教學模式。互聯網+條件下,通過多媒體使學校每個班級具備了與外界進行交流的能力,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日常教學的有效整合,促進教師語文教學方式和學生語文學習方式的變革,最終促進學生的發展。“班班通”設備的充分利用,更能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了解更多的課外知識,開闊學生視野,擴大學生知識儲備。
例如,在上《草》這首詩歌的時候對本師作者的介紹更加詳細,讓學生了解白居易更多的資料以及其寫過的詩歌,同時對《賦得古原草送別》這首詩的了解更深。在上《想別人不能想》這篇選讀課文時就可以進行拓展延伸,將相似的文章或者相似的畫面以大屏幕的形式呈現給學生,以形成視覺上的沖擊,加深學生的理解。在上《可貴的沉默》這篇精讀課文時,就可以將朱自清的《背影》這篇課文的短片進行放映,讓學生提前了解我國大文豪的杰作。同時,可以將《游子吟》這樣的詩歌教學生讀誦,將高爾基《母親》這樣的作品進行粗講,讓學生了解外國作家的名著。這樣,通過日積月累,學生的知識面在不斷擴展,了解本國作品的同時也了解了外國作家的相關著作。這樣,知識越積越多,境界也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得到提升,其綜合素養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鑒于語文的這一教育特點,合理有效的運用“班班通”,就可以實現學生與文本的情感共鳴。
例如,《美麗的小興安嶺》是一篇描寫大自然、歌頌偉大祖國的語言優美的文章。利用投影和音響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和求知欲,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想象能力和自學理解能力,讓學生感受到課文所描繪的美景,使學生幼小心靈迸發出熱愛大自然、熱愛偉大祖國的激情。 教這篇課文時,我們先用音響創設情境,把學生帶入課文描寫的景物之中,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音響詩情畫意般的語言陶冶了學生幼小的心靈。再運用投影創設情景,增強直觀性。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投影展現出小興安嶺一年四季美麗的景色,拓寬了學生視野,培養了學生思維能力。使學生對課文理解深刻,記憶清晰,在復述課文內容時有條有理,形象具體。從而不知不覺在心靈深處產生對小興安嶺的無限憧憬,對祖國美麗山川河流的敬畏之情。
總之,多媒體課件把現代教育充分融入學校的教育教學,使之成為常規教學資源和教學手段尋求有效應用機制,實現教育教學將徹底打破教室、教師、校園的界限,提高每一堂課的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