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薇
(雙陽區第二實驗小學 吉林長春 130600)
新課改理念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
沈 薇
(雙陽區第二實驗小學 吉林長春 130600)
新課改理念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課程改革,猶如一聲春雷滾過,對傳統的課堂教學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波。課堂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一言堂變成了群言堂。通過對新教材的使用,使教師對人教版新教材有比較深切的體會。新教材最大的特點是從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情境和客觀事實出發,“圖畫情景的展現,使學生親自體驗數學就在生活當中,給學生充分提供動手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機會,讓學生主動研究數學的實際問題,使學生在獲取數學知識的同時,思維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多方面都有了進步,實踐結果,課堂教學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學生思維活躍,敢于質疑,愿意與同學、老師交流,勇于發表不同見解,樂于表現自己。一個體現師生交往互功、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新的課堂教學模式逐步形成,從而使數學課堂教學達到了比較理想的效果。
所謂情境,就是把那些不知與已知、淺知與深知之類的需要,學生解決的矛盾問題帶到一定情境中去。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探索規律的興趣,新課程標準中很重要的改革是注重學生的情感與態度的培養。有效的課堂教學可以激發學習的興趣,營造良好的學習情感,學生能積極主動,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一年級學生是剛從幼兒園轉到小學學習,愛玩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寓數學知識教學于游戲活動和故事情境中,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學生學得有趣,學得愉快,學得輕松、學得主動、學得深刻。例如教學《可愛的校園》一課可以采用互動教學策略。在書本圖畫情境導入,讓每個孩子在觀察圖中的各種動物和觀察教室的各種擺設,學生不知不覺主動參與到數學活動中去后,教者讓學生互相提問題,互相解答,要求學生把為題說完整,在互動學習中培養學生的提問題意識和能力,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在生動活潑的實踐中親身經歷探究知識的過程,始終體驗著學習的成功與樂趣。從而發展自己的認知結構,既有所學,又"樂在其中"。又如:在教學《猜數游戲》一課中的"想一想",教師引導學生講《小老鼠背土豆》的故事,通過拓展故事情節,很自然地引出了多種多樣的數學問題,教師再加以點撥,學生就能夠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了數學知識。
教學任務要靠教學過程來完成,實現短時、高效、省力、低耗的教學效果,關鍵是要優化教學過程,要在教學過程中達到優化的教學效果。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必須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實現教與學的最佳結合。只有這樣才能確立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形成以教導學、以教促學局面。
1.讓全體學生參與教學活動,人人都要動腦、動口、動手
在21世紀教材的使用中,需要教師轉變教學思想,擺正自己位置,還學生主人地位。充分發揚教學民主,處理好師生間主導與主體的關系,多給學生創造動腦、動口、動手。在講“兩位數的乘法”這一課時,注重了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抓住了知識的生長點。通過啟發、引導,讓學生發現問題,得出結論。如:學生在以前學習“一位數乘法”這一課時,已經明白了用第二個因數分別與第一個因數各個位上的數字相乘的算理。針對這一情況,先讓同學們以小組形式展開討論,溫故知新,并讓學生口述算理,在引導學生用多種算法計算兩位數的乘法,從多種算法中啟發學生用筆算,從而使同學們感悟到新舊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滲透了思想教育,達到了全體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目的。
2.讓學生主動探尋知識規律,悟出道理,得出結論
素質教育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把教學的重點放在教學過程之中,放在揭示知識形成的規律之上,讓學生通過對新知識的感知——概括——應用去發現、掌握規律。這既是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又是發展能力的過程。21世紀教材教學中也正是體現了這點。在講“長方形、正方形周長”這一課時,首先通過動手實踐摸一摸、描一描讓學生體會周長是求各邊長度的總和。然后啟發學生通過觀察,發現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從長方形的特征入手照尋求長方形周長的方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有多種算法,得出結論。在教學中抓住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運用小組討論、口述過程、直觀演示等教學手段,達到了讓學生主動探尋知識規律的目的。總之,在使用21世紀教材時,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要考慮怎樣才能發揚民主、強化訓練意識,在具體教學環節安排上,多一些引導、點撥,讓學生主動探尋知識規律。
教師都知道,對小學生來說,培養良好的數學學習的習慣是很重要的。按照《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的精神,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對新課程實驗班的學生,首先培養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在這里,良好的學習習慣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只是要求學生上課坐好,舉手發言等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逐步引導學生學會獨立思考,敢于提問,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勇于表達自己的想法,樂于與人合作等內在的學習品質。老師還要明確,學生這些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就能完成的。教學中,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對學生過早地提出統一的、硬性的要求,而應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步讓學生學會討論、學會交流、學會思考、學會合作、學會傾聽、學會質疑、學會分享。這引起好的學習習慣,可以為學生學習數學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學生終生受益無窮。
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對小學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識,經驗是他們學習數學的基礎。在教學中,努力拓展學生認識數學、發現數學的空間,重視學生對數學經驗的積累,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之前盡早感受,這種做法在課堂教學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教學“數數”前,由于學生剛入學,互相之間還比較陌生,就設計了“自我介紹”的活動,介紹內容必須包括“家里有幾口人”這樣,就把要學習的“數數”的知識孕伏在其中了。又如,教學“高矮”時,前一天,筆者對學生說:“明天數學課上,同學們要告訴全班同學,是爸爸高些,還是媽媽高些?”學生回家后將認真觀察比較,無形中就把“高矮”的知識滲透在生活實際中了。隨著新課程教學實驗的不斷深入,發現知識的“課前孕伏”應該有一個條紋的規劃。為此,老師要在學期之初對整冊教材進行研究、分析,找到知識的孕伏點,規劃知識的孕伏周期,然后通過家庭、學校的有校溝通,通過一系列實驗作業,讓學生經歷幾天、幾個周,甚至幾個月的“感受”之后再學習數學,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激發學生熱愛數學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