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剛
(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外語外貿學院 廣東廣州 511483)
高職院校與企業協同專業建設新機制的實踐探索
——以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為例
劉 剛
(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外語外貿學院 廣東廣州 511483)
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外語外貿學院以植入企業業務課程實施為載體,創建了高職院校與企業協同專業建設新機制,突出改革與創新,彰顯協同創新育人本質。
協同創新 機制創建 人才培養
積極推動高等職業院校與企業之間的協同創新,已經成為當今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戰略。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外語外貿學院以校企協同創新為引領,與行業企業建立協同創新的戰略聯盟,促進資源共享,聯合開展職業技術課程實施的深度合作,以期經過探索實踐,在高職人才培養關鍵環節上取得實質性成果。
為實現高技能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國際貿易實務專業一直致力于系統化地探索創新校企合作體制機制、優化專業課程結構體系、人才培養方案、實踐教學體系構建與實施等改革工作。其道理不言自明。從理論上說,高職業院校培養的是高技能、應用型人才,但是,人才培養的規格掌握在企業手中,學校只能在培養的路徑和過程方面下工夫。故此,作為人才培養的高等院校必須要有一套符合行業、企業要求的人才培養標準,或者說人才規格。可是,要創設這樣的標準,離開了企業行家的指導,專業課程設計者和教學人員本身顯然是無法做到的。因為他們沒有一線業務實踐經驗。所以,就現實而言,因此,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需要協同,要創設出一種既能服務于院校專業教學研究,又能為企業解決重大問題的協同創新平臺。當然,這種協同創新的機制與體制,其功能首先體現在重點突破制約創新能力提升的內在機制障礙,如師資互聘身份確認與待遇匹配、效益分成均衡等,能突破高職院校與其它創新主體間的體制瓶頸,充分釋放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元素的活力。
高等職業院校與企業之間的協同創新作為一種制度設計,從經濟學的觀點看來,主要通過降低交易成本來形成規模效應。具體做法:
首先是校企協同機制的創建。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外語外貿學院與商務部中國對外貿易經濟合作企業協會、教育部中國職業教育技術學會國際商務教育研究會、廣州藍爾迪朔料制品有限公司、廣州市立秋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深圳市巡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香港富潮科技有限公司、廣州番禺網商聯合會共同設立跨境電商學院,由二級學院領導、教研室主任、行業協會、企業董事經理、企業跨境電商專業人員等組成。再由上述兩部委協會代表有關教育行政部門、行業企業負責人、行業企業專業銷售人員以及教研室主任、骨干教師等組成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形成“政、企、行、校”四方聯動,協同辦學、協同育人、協作就業、協同研究的職教協同創新模式,把脈廣州乃至珠三角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態勢、產業調整與升級、網絡銷售先進技術應用發展趨勢和行業企業發展人才需求;指導專業發展規劃、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課程和教材的開發與建設;面向高校教師,開展高校跨境電商師資培訓;面向社會,為社會培訓跨境電商專門人才;整合校企人力資源優勢,積極與企業開展橫向項目策劃與課題研究,為企業解決國際市場營銷難題;協調企業銷售技術人員與學校專業教師的互兼互聘以及企業員工與學生頂崗實習培訓、技能鑒定與考試;評價專業項目課程教學效果和畢業生推薦就業及就業質量跟蹤等事宜。
其次是校企協同機制長效合作制度的實施。根據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教務處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三年制在校專科生必須完成總課時量為288學時的“真項目真做”的實踐課程,按每周4課時,每學期18周計算,共需4個學期才能達到規定的學時數。這樣的規定無疑對進一步推動教學做的職教理念有著積極的意義,也從職業教育管理的層面指出了一個明確的方向。于是,在操作層面上,廣州藍爾迪朔料制品有限公司、深圳市巡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香港富潮科技有限公司指派公司業務骨干與外語外貿學院專業教師按照1:1的比例,共同承擔項目實踐教學任務,換言之,就是每個班每次課都有學校專業教師和企業兼職教師一起承擔項目課程的教學,工作量均分。實踐課程教學標準由企業業務部門業務骨干與教研室專業教師共同討論開發,授課計劃也由學院專任教師與企業兼職教師共同商定,報學校主管教研室和公司主管業務部共同審批。外語外貿學院專門安排專用教室,命名為“外貿項目中心”,該教室的布置和設備配備完全是公司業務部門的移植。非常具有職場氛圍。以廣州藍爾迪朔料制品有限公司與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共同開發的“藍爾迪企業外貿課程”為例,課程標準關于課程目標就明確規定:本課程直接對應企業外貿業務員工作崗位,植入廣州藍爾迪塑料制品有限公司的實際運營操作平臺,由該公司委派人員協助學校專業教師共同完成教學。通過企業運營各環節實務操作,使學生熟練掌握企業網站SEO優化、阿里巴巴出口通后臺管理、產品上傳、谷歌推廣、社交平臺推廣、接收回復詢盤、業務談判、生產跟蹤、報關、船務,國外客戶的開發與維護、跟單業務的操作、外貿單證的制作等技能。此外,關于教學進程,該課程標準也強調:教學過程中,立足于加強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以項目教學為主,采用真實企業項目,以工作任務引領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成就動機。因此,本課程教學的關鍵是學生動手通過互聯網進行國際貿易商務活動,作為涉外商務從業人員,能夠在網絡和展會中,有效展示產品和服務,不斷吸引商家,挖掘潛在客戶。同時,要進行客戶維護,針對客戶對產品和服務提出的異議,主動溝通,勇于承擔責任。做好定期回訪,了解產品銷售和服務情況。在客戶開發與維護中,注意感情聯絡。以學生對進出口條款的把握運用能力和外貿業務的操作能力為評價依據,此外,在教學進程還要穿插營銷團隊職場各種常見案例,積極引導學生,提升職業素養,提高職業道德。
到目前為止,關于高職院校專業建設與企業協同創新的績效評價還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評價體系,筆者認為,高職院校與企業協同專業建設的效果最直接的表現應該體現在企業的經濟效益和學校畢業生就業質量方面。就企業方面而言,不但企業利潤水平得到提高、而且在其知名度、服務效率大大提升的時候,其市場競爭力得到了加強。據統計,僅僅3個月時間,深圳市巡洋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在外語外貿學院的“校中廠”項目教學實踐課程實施在讓學生得到職場技術的同時,就產生了人民幣70多萬元的經濟效益。顯然,這是校企雙方投入人力資源、資金以及設備等在高職院校與企業協同專業建設合作機制下進行的合作,達到一定的合作效果,從而轉化為合作績效。
[1] 鄺衛華,孟源北,張立,林新貴:高職院校加強產學研協同創新培養高技能復合型專業人才的研究《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34(11):22-23
劉剛(1967-),男,廣東翁源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國際貿易 商務英語專業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