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偉
(鄭州工業應用技術學院 河南鄭州 451150)
對康德的道德“尊嚴”概念的思考
李 偉
(鄭州工業應用技術學院 河南鄭州 451150)
文章通過對康德的道德尊嚴概念的分析,圍繞著道德尊嚴這一詞的基本概念而進行思考。在對道德尊嚴這一概念的追溯中,總結出對康德尊嚴學說產生重要影響的尊嚴觀以及尊嚴的具體體現、現代關于尊嚴存留問題的爭論。
康德 尊嚴
早在古希臘羅馬時代,人們就意識到人有尊嚴,人是有尊嚴的存在,人追求有尊嚴的生活。其后,尊嚴作為一個道德觀念引起倫理學家們關注。尊嚴作為一個倫理學名詞的出現,是在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重要哲學家皮科·米蘭多拉出版了《論人的尊嚴》一書,他贊頌人是自由的造物,必須經過一段長途跋涉才能實現自己的完善,即,要從道德自律出發,通過形象和知識的多元性朝向一個更高的、無法言說的終點。到18、19世紀,人之尊嚴既作為一種道德權利也作為一種政治權利得到了進一步的肯定,人們開始從法律、政治和道德等多個角度研究尊嚴。[1]
1.康德道德尊嚴的概念
康德道德哲學一個很重要的主題就是強調道德的尊嚴。什么叫道德的尊嚴?就是一個有道德的人高出于一般動物之上的就叫做道德尊嚴。如果它等同于一般動物,那他就沒有尊嚴了,跟動物也就沒有什么區別。它之所以超出于動物之上,就在于他超出了那種經驗性的偶然的知識之上,他超出了感性生活之上,他有純粹理性作為他的原則。所以康德指出這些德性概念的尊嚴——“正在于其來源的這種純粹性,值得被用作我們至上的實踐原則。”“至上的實踐原則”,永恒不變的最高實踐原則,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變的實踐原則,只有源于純粹的理性才能實現。任何偶然的經驗,條件一改變,原則也就改變,那就沒有什么尊嚴而言。動物是適應環境,在它的環境中被動的生活,如果離開這個環境的話它就不能生活,它就得轉移或者滅絕。那么人作為理性存在者,他不受任何外在環境、經驗條件的限制,他超越于所有這些條件限制之上,能夠按照自己的理性所規定的法則行動。所以他的尊嚴就體現在這里,它值得被用作我們至上的實踐原則。這就是康德的觀點,他強調道德對于人來說是一件有尊嚴的事情。古羅馬的一條人生格言就是“有尊嚴地活著”。人跟動物的不同就在于它能夠有尊嚴地生活。那么什么叫有尊嚴地生活?就是超出這些經驗條件之上。所以他講:“每次有人添加進任何經驗性的東西,也就在同等程度上剝奪了它們對行動的真正影響和不受限制的價值?!币簿褪钦f康德否定在道德概念中加進任何經驗性的要素,否則也就影響了德性概念,也就是剝奪了它們的尊嚴。你如果加一點經驗性的東西,那就體現不出來了,也就剝奪了它們對行動的真正的影響。只有當不考慮任何經驗性的東西,才能夠恢復它們對行動的真正影響,那就是令人敬重。純粹為義務而義務,為道德而道德,這才是令人敬重的,這就是它們真正的影響。他說,“但凡是構成某物能成為自在目的本身的唯一條件的事物,就不僅僅具有一種相對的價值,即價格,而是具有內在的價值,即尊嚴。”[2]
2.尊嚴的體現
康德將尊嚴解釋為人作為理性存在者相對于其他自然物的崇高性。尊嚴體現在人相對于動物的提升與崇高,他提出將尊嚴界定為道德與人性的絕對價值與內在價值。捍衛人的尊嚴在根本上就是捍衛人的自由,包括捍衛人的內在自由和外在自由兩個缺一不可的方面??档聦Φ滦愿拍詈偷滦哉撝辽显瓌t的界定為前提,圍繞著“人是目的”這一德性論至上原則,康德對捍衛自身人格中的人性尊嚴的德性義務和捍衛他者人格中人性尊嚴的德性義務。捍衛人的內在自由以捍衛人的外在自由為前提,捍衛人的外在自由以捍衛人的內在自由為最終目的,捍衛人的尊嚴需要提高自我的德性修養,完成自己的道德義務,從內心深處捍衛人本身的自由。同時,在保障自我尊嚴的同時,敬重他人的合法權利,維護外在自由,創造自由的環境,保障人的合法權利,即他人的尊嚴。[3]
對康德尊嚴學說產生重要影響的尊嚴觀包括古希臘羅馬時期的理性尊嚴觀、中世紀基督教的上帝尊嚴觀,近代以康德為代表的尊嚴觀、現代關于尊嚴存留問題的爭論。康德尊嚴概念適用于宇宙的一切理性存在者。尊嚴概念的基本內涵是理性存在者相對于自然萬物的崇高性和道德與人性的絕對價值與內在價值??档聫娜伺c自然它物區分的不同層次出發,指出人相對于自然它物崇高性的根據在于人是惟一能夠超越自然必然性并進行自我立法的主體,這使他與主張人的尊嚴根據在于人相對于自然的創造性的尊嚴觀區別開來??档逻€從價值論角度論論證了理性存在者及其道德性為什么應該受到無條件敬重,其根本觀點是出自純粹理性的道德法則要求將理性存在者視為絕對價值,人性因內含具有絕對價值的善良意志本身也具有絕對價值,這使他實現了傳統與現代的交融,也使他與那些主張脫離道德的選擇自由至上主義者區分開來。捍衛人的外在自由的基本路徑是捍衛法權的尊嚴,而捍衛法權的尊嚴必須以法治為基本途徑,以正義為最高價值取向,以公民的自由、平等、獨立為具體原則。捍衛人的內在自由基本路徑是進行德性的提升,其至高原則是堅持人是目的,包括敬重自我為目的自身和敬重他人為目的自身兩個方面。德性以正義法則為前提,但正義法則最終實現依賴于正義美德的養成。[4]
康德的尊嚴學說在人類尊嚴學說史中具有繼往開來的作用,他的尊嚴學說對他之后的理論和實踐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值得指出的是,人類社會中的相對主義和非道德化趨勢并沒有因為康德的努力而有所緩解,相反它們不隨康德的意志而轉移,越來越深地滲透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在這一趨勢下,很多人僅選取康德對人的外在自由的捍衛立場作為自己學術研究的理論依據甚至生活準則的依據,尊嚴逐漸演變為一個僅要求維護或承認的對象,康德所主張的尊嚴作為實現和提升的對象正在被很多人遺忘。神學家和德性倫理學家都對這一現象深表憂慮,可是如何挽救這一趨勢以恢復人們對內在自由的關照,這依然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巨大的理論與實踐難題。[5]
著作類:
[1][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M].苗力田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
[2]邱仁宗.生命倫理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3]肖雪慧.論尊嚴[J].道德與文明.1984.
[4]鄧曉芒.康德道德哲學的三個層次—《道德形而上學基礎》述評[J].云南大學學報,2004,4.
[5]王福玲,龔群.自律:康德尊嚴思想的基石[J].思想戰線,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