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克東
(漢臺區漢中中學 陜西漢中 723000)
“互聯網+”背景下的作業設計之我見
趙克東
(漢臺區漢中中學 陜西漢中 723000)
面對“互聯網+”的挑戰,教育不能堅守避戰,也不能任由互聯網“肆意妄為”,而應從教育變革的真正需求出發,抓住機遇,直面挑戰,讓教育在“互聯網+”的“風口”飛得更高、更穩、更遠。
目前,互聯網+作業只體現了紐帶作用和直通作用。具體體現為:通過某種網絡平臺將作業告知家長與學生,僅起一個通知作用,而作業的內容并沒有發生變化;網絡強大的搜索功能可以使學生輕易從網上搜到作業。這些都成為指責互聯網作業的理由。對此,我們不能簡單認為這是互聯網+教育本身的錯,只能說是之前的互聯網發展對教育的沖擊力度還不夠,還不足以從根本上改變教育的生態環境。
長期以來,傳統的作業,更多注重的是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訓練,注重應試技巧與應試能力的訓練,忽略了學生對語文學習的需求,忽略了教育的時代特色。在作業設計上尚存在著以下主要問題:
1.作業的對象單一,就是學生,缺少家?;ネā熒?、家長與學生的互通。
2.作業以單向輸出的形式固化于學生,缺乏及時交流、師生同構、家生同構的過程,難以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3.作業設計整齊劃一,忽略了個體差異。無論怎樣的學情,作業都是統一的模式,缺少選擇性,不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
4.作業設計重考試,輕思維。
對此,我認為,作業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更是生活的延伸、時代要求的體現。作業的設計要體現以下特點:
1.作業要精選、適量,富有挑戰性
學生完成的作業只有在保證質量和有一定準確率的前提下才可稱得上是有效的作業。那些僅僅為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盲目應付的作業,教師設計的再好,對學生來說也是無效的。恰恰這種現象在我們的教學中又是屢見不鮮的。因此,我認為教師在設計作業時一定要適量,要少而精,簡單重復化的作業只能浪費學生、老師的時間與精力?;ヂ摼W時代,學生可以充分利用現有網絡設備完成富有挑戰性的作業,將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互聯網覆蓋的前提下都可以變成現實。不要輕視學生的創造力和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
2.對話式批改、交互式交流可以使老師、家長更好的了解學生完成作業的過程。
網絡環境下,完成作業與批改作業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利用電子設備(電腦、移動終端設備等)對作業過程中出現的疑問可以及時交流、答疑解惑、反復修改。在交流中掌握知識、促進能力的提高。
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對遇到的問題,還可以利用微課、慕課等網絡形式加以解決。
1.作業內容要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實踐能力,要因人而異
我們既然承認學生之間是有差異的,就不應該設計完全統一的作業來限制優生,為難學困生。作業設計應依據學生年齡和學段特征,有意識的減少簡單重復的體力勞動和整齊劃一的應試作業,充分應用互聯網時代的優勢,使語文作業呈現出可選性、碎片化,學生依據需求選擇作業,隨時隨地可以利用互聯網完成作業。
2.作業要有針對性
課堂作業內容通常都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即針對當天學習的課文而設計,其目的一般都比較注重知識的鞏固運用,而布置家庭作業的目的我認為應該注重知識的拓展運用,重視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在內容上應注意聯系生活實際去設計更多的要讓家長參與到學生課外作業的完成中來。家長的參與不僅可以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而且可以了解學生的思維狀況,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3.作業形式要開放,體現多樣性
互聯網時代,學習無處不在。知識性作業、實踐性作業、思維型作業、創造性作業等都應成為學生作業的范圍。聽、說、讀、寫、思,各種作業都可以互聯網形式出現。最大限度的利用網絡資源豐富的優勢,使學生完成作業的過程變成將知識轉變為技能的過程。
4.作業具有雙向性
在網絡環境下,老師要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給出盡可能多的作業,供不同需求的學生選擇。這樣,面對不同個性的學生、不同網絡條件的學生和不同發展需求的學生,網絡作業就可以提供這樣的選擇。
教學成長不僅是指老師與學生,更是家長與學生的共同成長。在網絡換進下,以作業為平臺,使作業的設計者、參與者都能有收獲,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1.人與網絡共同成長
網絡環境下,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都面臨著對豐富資源的篩選與接收。豐富的資源即開拓了視野,又可以使學生從繁多的簡單知識中解脫出來,做更有利于學生發展和感興趣的事情。將網絡搭建成老師學生家長共同成長的平臺。
2.順應社會發展,成就瑰麗人生
互聯網的發展是社會進步的突出表現,也是科技發展的必然產物。教育既是受益者,也是適應者。身為教育參與者的老師、學生、家長只有順應社會的發展,在互聯網+教育的時代潮流中才能與歷史前進的步伐相一致,讓網絡成為成就我們瑰麗人生的優勢。
互聯網+作業,其實是作業的徹底開放。在徹底開放中卻有教師與學生、家長與學生間更廣泛深入的交流。這種三方的共同成長將給教育改革提供前所未有的示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