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真
(廈門國祺中學 福建廈門 361100)
先秦諸子散文之《論語》的有效教學初探
洪 真
(廈門國祺中學 福建廈門 361100)
《先秦諸子選讀》通過先秦諸子篇章的學習,涵養學生的德行,陶冶了學生的身心,通過對它的研讀,學生能提高語文素養,在精神方面得到更多的啟發和引導。高中生是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可是對于中國國學經典,對于中國傳統文化,太多的學生知識甚少,只懂得孔子老子之名,卻無法領會他們思想的真諦,這正是體現了新一代青年人文精神的缺失。所以,在文言文教學中,國學經典之先秦諸子散文的學習就顯得尤為重要。
先秦諸子散文 《論語》 文言文 有效教學
先秦諸子有著異常敏銳的洞察力,他們對于社會人生等諸多問題,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他們向人們傳遞種種智慧,告訴人們應當以積極的方式來看待人生問題,同時,善于啟發人們對社會人生問題進行有效的反省。這些行為均來源于睿智的思考力,這種思考力對于現代社會仍然富有引導和啟發意義。[1]
孔子的《論語》是用文言文記錄古代先賢孔子言行的一部經典典籍。過去人們對它敬而遠之。因為我們總認為它在社會風俗,言語習慣等方面與當代有著差距,文言文的表達方式距離當代年代久遠,不如白話文淺顯,現代學生讀起來不免陌生。可它又是古代圣賢思想、智慧的結晶,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瑰寶。對于它所具有的文學價值和包含的人文精神,我們毋庸置疑。認真研讀好《論語》,能使讀者修身養性,啟迪智慧,打開成才大門,誦讀它,可以讓人懂得認識美、領略美、欣賞美、享受快樂人生。現行高中教材《先秦諸子散文選讀》中收入了《論語》中經典語段供學生學習,其教育意義頗大。[2]
教學目標具有定向功能,使教學具有明確的方向性。一切教學都必須從定向開始。教學活動追求什么目的,要達到什么結果,都會受到教學目標的指導和制約。可以說,整個教學過程都受教學目標指導和支配;整個教學過程也是為了教學目標而展開。在教授《論語》語段部分時,我們不妨以“我眼中的孔子”為預設目標,引導學生建立核心目標,通過系列專題的學習,對孔子這位人物有個更全面的認識。根據這個預設目標,我們以此串起7個小專題,如以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為重點,把“當仁,不讓于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好仁不好學,其弊也愚”串起學習;以孔子的教育思想為重點,把“知之為知,不知為不知”、“有教無類”串起學習。這樣,有目標、系統的學習使學生對孔子及孔子的思想、儒家的核心有一個本質的了解。教學目標確定以后,就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使學生產生要達到目標的愿望。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學生就沒有學習的內驅力。所以,教師欲傳授知識道理,就當揣摩學生的興趣點,了解學情,走近學生,抓住他們的興奮點,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力求在上課時能有個好的開始,進入積極的學習狀態。
為了激發學生對《論語》選讀的學習興趣,在進入學習的開始階段,筆者引入如下內容——孔子被歷代讀書人尊為“圣人”,世人對于他也是萬分推崇。一說到孔子,人們的印象便是一位彬彬有禮的文弱書生。但是,真實的孔子不僅僅是博學多才的大學問家,他人高馬大,有著高強的武藝,是個威猛之士。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身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折算起來,孔子身高約有1.91米,可見他身材之高大威猛。《淮南子》上說,孔子十分勇猛,甚至超過勇士孟貪,他奔跑的速度很快,能夠追上野兔。或許這些描述不免夸大其詞,可是這也能反映出孔子是一個有著健壯體格、勇猛之力的人物。介紹了孔子與眾不同的身世,教師就把學生想去了解孔子的學習熱情激發出來了。又譬如,很多學生認為孔子是至圣先師,是一位大圣人,那想必肯定面容冷酷,板著面孔的大教育家模樣。為了消除這種誤解,我們在學習《論語》章節之前也可以先播放電影《孔子》,選取一些貼近生活的片段作為開場白來導入課堂:無法實現理想時,孔子說要坐個木筏飄向大海算了(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別人說孔子是一位狼狽的喪家犬,孔子聽后不予爭辯,嘿嘿笑說:“真是像……”圣人可愛的言行,使學生感受到的并非一個冷冰冰的圣賢,而是我們身邊可愛的老頭,一個有肉有真性情的智者。就是這種文化的認同與心靈的貼近激發了學生求知欲望和學習熱情。[3]
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有效教學有助于激發和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有效教學要求教師采用科學實效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在教授《論語》選讀時,我們可以采取多種教學方法有效結合的形式,如①講授式教學法:教師先對文本進行有條理、有啟發性地講解,學生充分理解文本內容,掃清閱讀障礙,這樣,教師即可在學生和文本之間架構一座橋梁。②自主閱讀教學法:在學生自主閱讀的前提下,要求學生做好閱讀筆記,圈點勾畫出有感悟的詞句,隨時標注心得體會,做好讀書筆記也是有效的學習方式。③探究式教學法:新課程要求學生以自主開放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所以,盡量給學生構建開放的語文學習的環境,充分利用學校的圖書館、網絡的教學資源,搜羅材料,讓學生先自主閱讀、探究,而后可以通過辯論會、演講活動、讀書交流會的形式展示研讀成果。
在選擇有效教學方法的時候,教師應當杜絕“一言堂”,不將自己觀點強加給學生,應鼓勵學生鏈接生活,自己去展開聯想,去用心體會,去參與,去思維碰撞。這種開放的教學方式在我們現在的教學過程中經常用到,但是在先秦散文教學中則用之甚少,其原因在于學生討論有一定的難度,可是我們也應當清楚,《論語》所選的這些文章大多并非難懂,學生可以通過查工具書,老師的講解來明白其中包含的內涵。要達到真正的領會古人的用意,與我們現代的生活結合起來,必須要學生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深入的討論。比如,以下是本人在教學《論語》中使用過的問題:①怎樣看待楚狂接輿對待孔子的態度,你更贊同哪一種觀點?②孔子的交友是不是很“滑頭”?③孔子同意曾點的觀點是否意味著孔子的政治 ?④“中庸之道”在現代社會是否有生命力?
先秦時期孔子就提倡讓學生“樂學”,在《論語·侍坐》一章中有這樣的記載,孔子和學生冉有、公西華、曾點等就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以聊天的形式,讓學生自由發揮,充分討論。在這種輕松的氣氛中,學生們踴躍發言,教學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在教學目標合理設置前提下,據教學目標去設置符合學生學情的教學環節,促使文言文教學環節層層推進,是達成良好教學效果的關鍵,對《論語》選讀部分,筆者做了以下嘗試:
第一步:引導學生對《論語》進行宏觀把握與方法指導,形式可以如下:①開設講座,從形象與傳說、生平經歷、貢獻地位和后人肯定幾方面介紹孔子,從成書常識、內容角度和核心理念幾方面介紹《論語》。②以學生興趣為出發點,提出學習要求,要求學生做好讀書筆記并介紹讀書筆記基本體例:解題、摘錄、翻譯、評述。借用學生研讀所形成的讀書筆記增強師生間的交流,學生的疑惑、體會、偶然產生的思維火花、即興議論都在筆記上留下記錄。在要求學生做好讀書筆記的同時,應該向他們推薦適合中學生閱讀的參考資料:楊樹增《〈論語〉導讀》,來可泓《論語直解》等。
第二步:專題解讀和學生活動并行,讓人文情感走進文言課堂:按照教學進度設立以下幾個專題任務①理解孔子的生平和為人。②理解孔子思想的核心“仁”。③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④理解孔子思想之于現代生活的重要意義。
專題解讀的同時引導學生將思維動起來,在自主活動中體會人文情感。據此,可以設置幾個自主探究的版塊:版塊① 要求學生自主閱讀整理7個小專題后的“鏈接”內容,進而在學習小組內部形成討論后以“我眼中的孔子”為題,寫一篇2000字的人物介紹。版塊② 教師示范導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當仁,不讓于師”“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知之為知,不知為不知”等篇章。版塊③ 學生自主閱讀“有教無類”“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好仁不好學,其弊也愚”。按要求撰寫讀書筆記并交流讀書心得。版塊④ 學會表達,要求學生有學必思,讓他們學完《論語》語段用一句話語概括孔子的思想,或用一段文字展現對孔子最精粹的評價,或發表對《論語》的內容與價值的看法,引導學生在課上進行小組互助交流,善于表達,讓思維進行激烈的碰撞。版塊⑤ 可以在班級內部開展以小組為單位的辯論賽,既加強學生對思想內容的思考,也訓練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辯論的主題可如:a在現代社會,以德報怨好,還是以直報怨好?b“為仁由己”還是“為仁不盡由己”?
先秦諸子散文等國學要想真正走入課本,融入學生內心。在教材里增加國學比重只是最基本的要求。國學精髓源于生活,受用于生活,其思想性的價值遠勝于古文本身的字詞義。要讓文言文教學熠熠生輝,就要打通語文教學理念所積結的問題,變革傳統的單一古文教學模式,讓學生盡情感受古文之美,體驗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這樣一來,語文課才會真正活起來,學生才能獲取美的享受和感悟。
[1]蘇悅.高中語文經典誦讀——《論語》的教學實踐與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7
[2]鄭文鳳.高中語文選修課程《先秦諸子選讀》教材與教學探索,河北師范大學,2014.5
[3]王安逸. 《先秦諸子選讀》教學法的探究,語文教學與研究【J】.2011-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