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忠梅
(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實驗中學)
淺析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滲透公民教育的策略
胡忠梅
(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實驗中學)
公民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包括公民知識教育、公民能力教育、公民意識教育等。初中思想品德課程作為一門學科,直接影響著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在思想品德課程中滲透公民教育,能夠為公民教育的實施架設完整框架,使公民教育真正成為一種提升公民道德水平、公民意識及價值觀的教育方式。
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一書中認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過實施民主教育塑造民主社會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公民教育注重“民主、平等、合作”的理念,與新課程提出的“以人的發展為核心”的理念有高度的一致性。初中思想品德課程要力爭構建民主課堂,改變傳統的學生唯師是從的教學模式,開展師生平等雙向、多向對話的互動教學。
如,在開學初第一節思想品德課上,讓學生自己制訂思想品德課的上課、作業、紀律等要求,規定好具體的懲罰、獎勵措施,并依此貫徹執行。在期末的評優評先活動中,按照學生一學期的思想品德考核分數,挑選出前5名優秀學生作為候選人,讓學生結合這些候選人平時的政治學習、作業、同學合作等情況,選出自己認為的“優秀學生”。所有的評選過程本著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強調學生的平等、合作、公平競爭,學生通過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參與等方式共享民主發展成果,強化學生的“民主、平等、合作”等公民理念,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參與意識等公民意識。
《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前言部分指出,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旨在促進初中學生道德品質、健康心理、法律意識和公民意識的進一步發展……做負責任的公民是課程的核心。為此,可以充分利用思想品德綜合探究等課程資源,特別是“道德推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公民意識,提高公民能力。
八年級思想品德上冊《行為與后果的關系》一課的探究活動:
在意大利有個名叫海因茨的人,他的妻子得了重病瀕臨死亡,醫生認為只有一種藥可以挽救她的生命……制造這種藥的費用很大,而藥商又將藥的售價定為成本的10倍。海因茨想了各種辦法,也只籌到了藥價一半的錢。他向藥劑師懇求把藥便宜賣給他或允許他以后將藥錢補上。但藥劑師拒絕了,因為他的藥是用來賺錢的。
課本設計了一個“兩難選擇”:海因茨該不該去偷藥呢?為什么?其實偷還是不偷都有合理的理由,教師的重點應該在明確行為與后果的關系之后,進一步讓學生懂得,海因茨的遭遇值得同情,但是法律的權威不容侵犯。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員,我們不能因為某些人道德上的“可憐”就去縱容違法犯罪。身為社會公民,要增強主人翁意識、社會責任感,把對國家、社會應盡的職責和義務放在首位,維護社會的規則和秩序。面對如此錯綜復雜的情形,人的行為不只是“偷藥”與“不偷藥”這兩種選擇,對人的行為的判斷,也不能僅僅用對和錯加以概括。
人的價值觀念是相對的、沒有定論的,采用這種“道德推理”法,讓學生進行生動形象的討論,經過價值判斷、價值澄清、道德推理等過程,形成自己的價值觀,促進道德水平的提高、公民意識的形成,從而指導以后的行為。
要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思想品德課教學就不能只局限在課堂上的理論教學,而必須開放教學模式,讓學生由“思想走向社會”升華為“行為走向社會”。
為在未成年人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2014年春季開始,江蘇在全省開展文明禮儀養成教育,這在全國尚屬首次。以此為契機,我們政治組教師在學生中開展“八禮四儀”相關的公民教育活動。通過選題、調查、采訪、聽證會等一系列活動,學生的“游覽之禮”公民教育實踐活動取得豐碩成果。比如,在遠足、社會實踐等活動中,針對師生中、校園中存在的“游覽之禮”問題,讓學生設計調查問卷及采訪稿,走出校園走向街頭,走進相關職能部門,了解常州“游覽之禮”現狀,并將收集到的資料匯總分析,找出問題提出解決措施,邀請有關領導參加聽證會,將形成的建議書向有關部門遞交。學生在與社會的親身參與中,在課堂上學到的死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應用到社會現實問題的解決上,從中深深體會到作為一名公民的光榮與責任。
總之,公民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而應該應用到具體的行動中,不能只關注課堂、學校的公民教育,而應該將公民教育推廣到社會,深入每一位公民的靈魂。
劉淑嬡.思想品德課如何進行公民意識教育的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7.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