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盧 葦(聾人)
?
論聾人文化在高校聾生管理中的教育作用
●盧葦(聾人)
摘要:高校聾生管理是我國特殊教育院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內容。規范與科學的管理模式能夠保障和促進聾生身心的健康發展。滲透聾人文化教育就是一種有效的管理模式。通過開展活動,促進聾聽溝通融合,抓住聾生心理特點進行交流,調動聾生參與班級管理的積極性,重視聾生精神文化建設,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心,更好地融入主流社會。
關鍵詞:高校聾生管理;聾人文化;問題;意義;路徑
學生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點內容。特殊教育院校的學生管理工作較普通高校而言更為重要。雖然在借鑒國內外特殊學生群體管理模式的實踐中,我國特殊教育院校已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目前特殊學生的管理體系仍然存在很多問題。
(一)忽視聾生群體的生理特點
聾生的思維有獨特之處。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人對事物的感知,有80%的信息由視覺產生。用手語與別人交流,形象思維發達,抽象思維較差。加上信息溝通不暢,對事物的認識不完整,師生之間很容易出現分歧與誤解。[1]因此,班主任需要及時做出調整,換位思考,尋找問題根源,并在適當的情況下進行鼓勵,獲得聾生的認可。
(二)忽視聾生群體的需求
聾生群體是一個無聲而特殊的群體。與健聽生一樣,聾生也渴望融入校園生活,融入社會,平等地學習與生活。不同的是,聾生在語言學習、交流方式等方面存在不同。“外殊內同”讓很多教育者無法正確應對,表現在:1.由于學生管理工作者手語能力有限,導致溝通障礙,常出現難以移情的現象。2.有些學生管理工作者過分追逐業績,忽視聾生的內在需求,從而出現管理工作難以落實的情況。因此,要通過各種交流方式,嘗試走進聾生,真正了解他們的需求。
(三)忽視聾生群體的身份認同感
聾生具有較強的自我身份認同感。目前,有些聾生存在迷茫與困惑的現象。在世界觀上,用片面、孤立、靜止的眼光來看待世界,容易將現實社會理想化。在人生觀上,不能明確人生的目的和意義,退縮自卑,不思進取。在價值觀上,很多聾生由于在學校待的時間較長,逐漸失去學習熱情,陷入迷茫狀態,甚至認為讀書無用,[2]最終出現一些矛盾:強烈的求知欲與辨別是非能力差之間的矛盾,喜歡交際與社會活動能力差之間的矛盾等。對于這些問題,許多學生管理工作者由于不會手語,只能敷衍了事,最后不了了之,變相放縱了一些壞習慣,造成他們將來很難在社會上立足。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特殊教育院校的管理模式已形成較為完善的體系,但在聾生群體管理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究其原因,一方面,聽力健全的教師對管理聾生缺乏經驗;另一方面,聾人和健聽人感受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聾人有著自己的聾人文化,這種文化以視覺和自然手語等交流方式為媒介。所以,要想從根本上完善聾生管理體系,就要針對聾生群體特點,進行聾人文化教育。
(一)聾人文化的內涵
聾人文化是指聾人群體共同分享價值觀的文化,而手語溝通是聾人群體培養凝聚力與集體意識的基礎與手段。在特殊教育中,滲透聾人文化能有效維護聾人的固有文化與語言,培養自立自強精神,建立自尊與自信,充實生活內涵與素質,培養與健聽生公平競爭的能力。
(二)滲透聾人文化教育的作用
1.提高聾生管理實效
諸多實踐證明,常規學生管理方法并不能簡單套用于聾生群體。由于他們非常渴望獲得他人的理解和關愛,加之比較敏感,所以格外關注外界對自己的態度和評價。針對這一特點,我們應用他們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來實施管理。
學生管理工作者應把尊重聾人文化放在工作首位,將過程和方法放在第二位,依照聾生的主體性特征進行適當引導和鼓勵。盡量熟練使用手語,強化平等氛圍,關注學生的情感與態度,幫助他們認識自我,建立信心。除此之外,輔導員應加強私下交流。在手語不熟練的情況下,可借助QQ、微信等進行溝通交流,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被尊重,提高管理實效。
2.促進聾聽互助共融
聾生之間的交流主要依靠視覺方式和手語方式。聾人文化認為,不同的語言形式導致了聾人與健聽人之間對于信息的接收和感知存在很大差異。聾生主要靠視覺接受信息,信息來源范圍比較窄,這也可能導致觀點的片面化。[3]有時候,學生管理者也會出現判斷錯誤,從而產生誤會,甚至不再信任教師。在實踐中,管理者不僅要耐心傾聽,了解聾生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更要向他們投去肯定與贊許的目光,真誠的微笑也能很好地化解溝通中的誤解與不信任。
(一)開展活動促進聾聽溝通融合
手語是聾人文化的核心。作為聾生的教師和管理者,我們將聾人文化視為一種不同的文化習慣。基于此,我校每個學期定期舉辦教師手語考核,鞏固他們對手語的掌握。同時,利用特殊教育院校聾生生源多的有利條件,引導教師主動與聾生交流,相互學習,營造融合學習氛圍。學校還應該組建手語社團和手語角,長期致力于開展手語學習培訓,鼓勵教師與聾生共同參加各類活動,增添學手語的樂趣,不斷提高手語交際的能力。
(二)抓住聾生的心理特點進行溝通交流
心理學研究表明,影響一個人學習的能力,第一是態度與動機,第二是同理心,也就是能去理解別人的感受。[4]聾生從小由于聽力障礙導致與他人溝通困難,因此對愛的渴慕是更加深切的。師生合作交流時,要學會傾聽他們的想法,特別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有效實現重點信息傳達,多給學生傳達無聲的善意,給聾生以潛移默化的啟示和影響。學生管理教師對聾生既不要持有憐憫心情,進行無原則遷就,也不能對聾生存在歧視,冷落甚至厭煩。應當避免學生與教師之間由于相互不理解而出現偏頗的想法,甚至產生師生矛盾。
(三)調動聾生參與班級管理的積極性
聾生由于相同的理由,從四面八方來到特殊教育院校,他們處境相同、年紀相仿、經歷相似,同時又都自尊心比較強,有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有著強烈的表現欲。所以,要調動聾生參與班級管理的積極性,為他們創造展現自我的機會與平臺。要以聾生自主管理為主,加強班長隊伍建設,抓好班級管理。另外,管理制度宜從簡、靈活,方便聾生進行自主管理。
(四)重視聾生精神文化建設
精神文化的供給和養分,能讓聾生實現心靈上的富有。如舉辦聾人優秀事跡與成功案例講座,引導學生觀看相關的勵志影視作品,滿足他們精神世界的需求;召開國際聾人節、助殘日慶祝大會或舉辦文藝演出活動,為他們舉辦才藝比賽或技能PK擂臺等,提供施展才能的舞臺;帶領班級同學進行春游野外露營,以培養多方面的興趣。把握聾人文化精神導向,就能營造自尊自強、團結和諧、有志有為的校園文化氛圍。
參考文獻:
[1]鄭紅友,李娟梅.高職院校殘疾學生管理之我見[J].現代企業教育,2011,(4).
[2]孟凡明.當代大學生群體主體性困惑之原因分析[J].科技致富向導,2011,(11).
[3][4]張敏.手語翻譯與聾人文化[J].綏化學院學報,2014,(7).
本文系浙江省文化廳科研項目 “浙江聾人手語的文化傳承與保護研究”系列成果之一,文件號為:浙文產[2015]12號。
中圖分類號:G762
作者單位:(浙江特殊教育職業學院,31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