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亞榮
淺析《古詩十九首》
○尚亞榮
《古詩十九首》歷來為歷代詩人們所推崇,不僅僅是因為其是千古五言之祖,更是因為《古詩十九首》以其傳達的真情實感,人生之理踐行著傳統詩教觀,更以其情深貌淺影響著中國詩歌含蓄雋永的詩風,為歷代詩人樹立質樸含蓄詩歌的典范。
真情 真理 情深貌淺
自梁蕭統《昭明文選》編訂以來,《古詩十九首》便成為中國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歷經千年,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詩人,歸結因緣,在于《古詩十九首》言千古士人共有之情,唱萬年世間常祈之愿。背井離鄉,出外所求,遠行者思,留守者愿,《古詩十九首》以其簡短質樸的語言,將這些情感在其中一一唱出,也難怪劉勰在《文心雕龍》中稱之為“五言之冠冕”,鐘嶸在《詩品》中贊其“一字千金”,張戒在《歲寒堂詩話》中推其為“古詩第一”,并做出“其情真,其味長,其氣勝”這樣的評價,呂本中也在《呂氏童蒙訓》中說“詩皆思遠而有余意,言有盡而意無窮也”,可謂經千年而不衰,歷代研究《古詩十九首》之人,以其獨特的體驗,給予其至高的評價。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孟郊的一首《游子吟》道盡了母親對即將遠行的兒子的萬般牽掛與憂心,與之相反的,《古詩十九首》卻從另一個方面寫著離家遠行的場景,或者游子思鄉,或者女子思夫,但不論哪一種,都是遠行之人避不開的牽絆,也因此《古詩十九首》才得以情通千古。
1.游子之心
《古詩十九首》中的游子是多情之人,游歷在外,歷經大都市的繁華,他們未曾消磨自己的心智,不管繁華的宴會多么奢侈,在外如何的風光,這些通通不是他們關注的對象,無論何時何地,繁華中總存在著一絲落寞,這也是當時游學求官風氣下所產生的人生體驗?!肚嗲嗔晟习亍分校比A的宴會仍掩不住心中空虛,熱鬧的宴會中他感受到的是“極宴娛心意,戚戚何所迫”;《涉江采芙蓉》中的游子在他鄉他路,想其所思之人,心中念著的依然是“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去者日以疏》中的游子面對時移事遷的社會,在愁思襲來之時想著“思還故閭里”,但最終卻是“終歸道無因”,是沒辦法回去,還是未功成名就而不能歸家?《古詩十九首》游子思鄉并無特定的場景,也只是在生活中某一瞬間的所思所感,而這些恰恰是我們生活中最普遍最觸動人心的瞬間。但是,詩中的主人公奔波在外,都帶著一定的目的性,即追尋名與利,這也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共同的追求與期待。
其中最為特殊的當為《明月皎月光》,詩中的主人公與朋友同是外出闖蕩,詩的前四句“明月皎夜光,促織鳴東壁……秋蟬鳴樹間,玄鳥逝安適”,都從不同的方面寫出了時間的變化,下一句承接著“昔我同門友,高舉振六翮”,很容易讓人想到,從前攜手同行的朋友如今飛黃騰達,本是一件值得高興之事,卻隨著下一句“棄我如遺跡,不念攜手好”,飛黃騰達的朋友并不記得志同道合的故交,整首詩也隨著這一句事實真相急轉而下,前面歷經時間考驗的友誼也成為一種嘆息,在外的游子在經歷了友情的背叛之后,思想也有了很大的轉變,發出了“良無磐石固,虛名復何益”的感慨。這種情感在《古詩十九首》中的游子中算是一種特例,也可以說是痛定思痛后的大徹大悟。
2.女子之情
《古詩十九首》中的女子是最普通的女子,也是離家之人的妻子,“樂莫樂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別離”,經歷著世間最深沉的思念,這些女子在丈夫遠離家鄉的日子守著一份情,平淡的生活?!缎行兄匦行小分械呐优c所念之人“相去萬余里”,在“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的日子里,盡管“思君令人老”,但心中仍然對所牽掛之人寄予“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的關心;《庭中有奇樹》中的女子并未將自己的思念用語言清晰地表現出來,而最后一句“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時”便將主人公的連綿不絕的思念傾瀉而出;《迢迢牽牛星》中的思念是最沉默的深情,無一字言情卻處處皆情;《孟冬寒氣至》與《客從遠方來》的女子是行動派,他們的深情不在語言,不在贈物,而在對遠行之人寄來的物品的珍惜,或者“置書懷袖中,三歲字不滅”,或者將有“雙鴛鴦”圖案的羅綺“裁為合歡被”“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青青河畔草》中的女子是最爽朗的女子,她毫不掩飾自己對他的依戀,“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古詩十九首》用最簡潔的語言,刻畫出不同的女子形象,同樣的相思,同樣的孤單,卻有不同的反應。
不管是游子之心,還是女子之情,這些都是相思的兩個方面,從兩個人,兩個地方,兩種情感寫出了人類最普遍的相思,后世之人,但凡遠離家鄉,但凡心有所思,但凡有著類似的經歷,都會從中讀出自己,感同身受,這正是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所言“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張戒在《歲寒堂詩話》中有言“詩人之工,特在一時情味”,《古詩十九首》正是將“一時一事一意,約之止一兩句,長言永嘆,以寫纏綿悱惻之情”,愈發情深。
《古詩十九首》感人之處在情,令人深思之處在意,情意的結合,使其能意貫古今。王夫之《姜齋詩話·詩譯》“意在言先,亦在言后,從容涵泳,自然生其氣”,《十九首》將詩人之意寄于微言細語之中,傳達的卻是歷經千古同守之理,也因此,《十九首》抒發的是中國詩人特有的情懷,是中國人特有的理念。
1.《十九首》中的戀家情懷
遍尋古詩,最不缺乏的是思鄉之情,不管是大詩人李白,還是憂國的杜甫,又或者看透塵世的蘇軾,每一位詩人身處異鄉,歷經坎坷辛苦,便將自己的愁緒寄語明月,傳至心靈的家園——故鄉?!豆旁娛攀住纷鳛椤拔逖灾妗?,不管是游子在外的思鄉愁緒還是留守在家的思婦情懷,在《古詩十九首》中占據了絕大部分,“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思還故閭里,欲歸道無因”“客行雖云樂,不如早旋歸”,游子的思鄉是戀家情懷最直接的表達,而與之對應的便是思婦思君情懷的側面烘托,對于遠行之人的思念,深層流露的是對全家團聚的渴望,思歸返鄉,盼歸團聚,將人情之中的戀家情懷表現無遺,而這種戀家情懷并不是某一時某一世而存在的,貫穿于生命的始終,十九首之情,是共有之情。
2.《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識
“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蘇軾《赤壁賦》),生命意識,時間觀念一直存在于詩人的思想之中,他們發出了“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飄塵”“白露沾野草,時節忽復易”“所遇無故物,焉得不速老”“四是更變化,歲暮一何速”“浩浩陰陽移,生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古墓犁為田,古柏摧為薪”“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的感慨,流失的時間,短暫的生命,讓游子心中產生了不同的選擇,或者在短暫的生命中試圖把握機會,贏得精彩,改變命運,“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無為守貧賤,坎坷常苦辛”“盛衰各有時,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奄忽隨物化,榮名以為寶”;或者看淡名利,追尋人生中值得珍惜的事情“良無磐石固,虛名復何益”;或者走向另一個極端,游戲人生,秉持及時行樂的觀念,“斗酒相娛樂,聊厚不為薄”“蕩滌放情志,何為自結束”“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不同的選擇都展現了不同的人在面對短暫的生命的應對措施,也體現了古人對名與利的認識,是當時游學求官風氣中游子心態以及世俗面貌的反映。
3.《十九首》中的理性氣息
情意綿綿,是《十九首》精彩的原因,但并不是《十九首》流轉千年不息的根基,《十九首》中隱藏最深,也最能引起千年之后人們的共鳴的是藏在語言中的理性,是支撐人們走下去的精神,這種精神,不止是在外游子堅持的信念,也是留守思婦等待的勇氣。
這種理性氣息,首先體現在游子消極中顯現的積極心態?!妒攀住返闹魅斯敲艿模瑸樯?,為功名,離家而去,但是在外闖蕩的時時刻刻中,心中牽掛的是故鄉,故鄉的呼喚讓他們知道“客行雖云樂,不如早還家”,家鄉支持著他們保持自己的目標,同樣的,在外闖蕩,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的,良宴酒酣,面對若飄塵的生命,他們依然積極追求心中所想,這是“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無為守貧賤,坎坷??嘈痢薄笆⑺ジ饔袝r,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奄忽隨物化,榮名以為寶”,他們明確心中的追求,努力地堅持;有的在堅持的過程中,面對摯友見棄,依然苦心相勸“良無磐石固,虛名復何益”;追求而不得,心靈缺失寄托的游子,便將生命的價值寄于吃喝玩樂,他們的人生就是享受每一刻的快樂,這種生活態度雖然消極,但是在消極之中卻展現了一種灑脫,成為后世很多人的選擇……矛盾的生活狀態中也有著自己的堅持,不管是不放棄心中所堅持的,還是放浪形骸,都是一種樂觀與積極,這種隱藏在《十九首》中的灑脫與積極,讓悲傷消減,成為繼國風之后哀而不傷的佳作。
其次這種理性氣息體現在女子身上便是等待的理性與平淡。古代女子特殊的依附的生活狀態讓她們不可能離開家庭去開始自己的生活,只能禁錮于家庭中沉默的等待,但是他們的等待不是沒有生命氣息的等待,是日常生活中偶然的相思,也因為如此,這種相思不似“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那般動人心魄,卻比“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多一分哀憐與動容。他們的愛是理性的愛,并不會因為“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而愁腸婉轉,寢食難安,他們會說“努力加餐飯”,會在“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時,說“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時”,會在惴惴不安,思緒萬千時說“君亮執高節,賤妾亦何為”,會在多年不見,把“上言長相思,下言久別離”的書信置于懷袖中,珍惜到“三歲字不滅”,不言情而處處皆情,不寫相思卻思念滿溢,不寫惆悵,卻只是正常的生活,而相思卻滲透于生活的點點滴滴,他們的思念是理性的等待,是美好的期盼,是湯顯祖在《牡丹亭記題詞》中說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的至情至性。
在外的經歷會讓生命精彩,然而家鄉的呼喚卻是生命中無法割舍的情義,等待是無盡的期盼,但是首先守護好自己,才有相聚的可能,《十九首》中的主人公,是樂觀的人,他們的思念與執著,是理性的堅持,也因此,后人才能從這里看到精神的支柱,滲透于詩中的理性,才讓它能與《詩經》相提并論,無愧于詩教也。
陸時雍《古詩鏡總論》中說“《十九首》深衷淺貌,語短情長”,這可謂是十九首最為中肯的評價了。漢賦的美在于辭藻的華麗,而《十九首》的美卻在于質樸平淡,一言一句似無意中說出,一情一景似清晰可見,不見雕琢,恰如天工,而其情不減,愈發深厚。
1.語言平淡
胡應麟《詩藪》有言“詩之難,其《十九首》乎。畜神奇于溫厚,寓感愴于和平;意愈淺愈深,詞愈近愈遠;篇不可句摘,句不可字求”,《十九首》無一生僻字,用普通常見的語言交織出坦蕩、質樸的詩歌。如在《回車駕言邁》中:
回車駕言邁,悠悠涉長道。四顧何茫茫,東風搖百草。所遇無故物,焉得不速老。
盛衰各有時,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奄忽隨物化,榮名以為寶。
詩中的字都似口語,讀此詩如同與詩人對話,聽其娓娓道來。平淡中包含著新奇,十九首字之奇在于詞語的運用,“悠悠”表現出詩人的百無聊賴,“何茫茫”傳達著詩人心中的迷茫,“搖”字,既寫出百草隨東風之生生不息的被動,也表現了詩人并不希望時間流逝,“所遇無故物,焉得不速老”“無故物”表現了時間的飛逝,“焉得”將詩人面對時光飛逝的無奈以及面對現實的感慨表現的淋漓盡致。《十九首》就是在這樣平淡的語言中將詩人的思緒變化寄于其間,從而“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鐘嶸《詩品》)
2.結構天然
胡應麟《詩藪》評《十九首》“皆言在帶衽之間,奇出塵劫之表,用意警覺,談理玄微,有鬼神不能思,造化不能秘者”“深情遠意,隱見交錯其中,且結構天然,絕無痕跡,非大冶熔鑄,何能至此”,《十九首》之所以結構天然,了無痕跡,在于其將所言之情,所寫之事置于生活中的某個場景,《今日良宴會》是寫的某一位游子在宴會之上的感慨,《西北有高樓》是一位游子經過撫弦而歌的人樓下時的感悟,《回車駕言邁》則是路途中的一段心理歷程,《明月何皎皎》寫的是深夜醒來獨自徘徊的愁思,《庭中有奇樹》是一位女子看到庭院中的樹一剎那間的思緒,《客從遠方來》則是女子看到離家之人寄來的物品后對物品的計劃與安排,無須刻意安排結構,只是順著生活中的某一個瞬間寫下去,將所思所想置于詩歌之中,“不假雕琢,工極天然,百代而下,當無繼者”(胡應麟《詩藪》)。
《古詩十九首》就是用平淡甚至口語化的語言,將詩人某一瞬間的生活場景加以敘述,用樸實直接的語言表現萬千變化的思緒,看似毫無聯系的語句,細細分析,卻可以品味出主人公的情思轉變,從而將詩句串聯,成為毫無雕琢痕跡,卻寄托著主人公情思的佳作,成為“萬古不可易,萬古不可到”的“至詩”(沈用濟、費錫璜《漢詩說》),創造出言有盡而意無窮的佳作。
“《十九首》所以稱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卷三),本文從情通千古、意貫古今、情深淺貌三個方面分析《古詩十九首》之所以能夠流傳千古,成為萬古至詩的因由,《十九首》雖少,而意不淺,雖質樸,卻含蓄雋永,雖淺顯,卻富有哲思,為歷代寫詩者提供了楷模,同時也成為含蓄質樸詩風的標桿,影響著后輩詩人,其在中國詩歌中產生的影響,理應值得我們更多的關注,其中傳達的價值觀也應該值得我們通過它,去反思自己,反思當代。
[1]馬茂元.古詩十九首初探[M].北京:陜西人民出版社,1981.
[2]李祥偉.走向“經典”之路:《古詩十九首》闡釋史研究[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1.
[3]何國平.山水詩前史:從《古詩十九首》到玄言詩審美經驗的變遷[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1.
[4]王志彬.文心雕龍[M].北京:中華書局,2012.
[5][梁]鐘嶸著,曹旭集注.詩品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6][明]胡應麟.詩藪[M].上海:中華書局上海古籍編輯所,1958.
[7][漢]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朱杰人整理.毛詩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8][清]陳祚明編,李金松校.采菽堂古詩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9][宋]張戒著,陳應鸞校箋.歲寒堂詩話校箋[M].成都:巴蜀書社,2000.
(尚亞榮 山西太原 山西大學文學院 0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