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高新區實驗初級中學 鎮碩莉
生態取向的教研組塑型,助力政治教師專業發展
江蘇省蘇州高新區實驗初級中學 鎮碩莉
生態取向是政治教師發展模式的良性運轉模式,是指政治教師不斷地與其生長的群體進行信息傳遞、合作交流、觀點研討,在共同磨合中發展成長的過程。本文結合生態取向理論,關注政治教師發展。選取政治教研組為研究起點,結合自身的教學教研實際,在反思教研組真實現實中,探尋政治教師發展的積極走向,即教研組秉承“生命·實踐”理念;營造合作、開放的教師文化;打造有張力的文化產品。
政治教師發展 生態取向 教研組
教師發展不僅是教師自身專業提升的前提,也是當前促進教育改革的重要環節。對政治教師的發展而言,政治教研組是教師專業生活的場所,是教師發展生態系統里的重要部分。以教研組為突破口,是促進教師發展的可行選擇。在教育改革的當代社會,如何提高教師質量已成為教育領域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教研組的提升和再塑,不失為具有操作性的方案。
生態取向是教師發展之新模式。縱觀學術研究成果,分為:知識——技能取向、實踐——反思取向和生態變革取向。各自因不同的理論和實踐,成為教師發展研究中的三大流派。實踐——反思取向充分體現教師主體,局限在反思的是個人的行為,互動性不足。生態取向強調文化、社群、環境的作用,是對實踐——反思取向流派的質疑,也是對其完善和補充。生態取向用生態的視角,看教師發展,追求教師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和諧統一。
生態取向的教師發展,注重從文化、制度著手,通過組織本身的更新、積極的文化建設,達到促進教師自身發展的目的。它更強調群體中的“價值觀”“文化”“氛圍”對教師的良性激發,讓教師在開放系統下更主動地發展。
1.教研組的“花盆效應”。
花盆效應又稱局部生境效應。它首先反映在教研組的“個人主義”上,這種“馬賽克”文化,表現為教師與教師之間相互隔離。大部分教研組工作,體現為研究教材、教法和考題。教研組中的個人文化和教師之間的相互隔離,不利于教師成長和提高。教師忙于自己的教學事務和專業發展,教研組成員成為孤獨個體,變得緘默和無語。一方面政治教師的“地盤”意識,習慣于“單兵作戰”,大多教師以個體的立場建構教學,追求自身的卓越。另一方面教師對自身專業發展“心虛”,骨子里“習慣性防衛”,教師之間的防范意識是組內開展合作的大忌。在隔閡感下,教學資源不愿共享,教研組開展的活動只是“場面熱鬧”。教師之間缺乏信任感,敷衍了事,泛泛而止,缺乏真心,直接影響相互交流的深度。緘默不利于教師專業的反思、交流、合作,導致教師停滯發展。
2.教研組功能的退化和異化。
“花盆效應”的“物種”單一,忽視了教師個性的多樣性和差異性。教研組活動形式,多數采取直線體制,即學校負責人——教務處——教研組——備課組一個體教師。固定時間、地點、內容的集體備課,或參與競賽展示,或集中教研培訓。教研組活動注重的是任務的完成,缺少針對性的培養。陳舊的模式,難以適應每個教師的發展需求。缺乏特色,導致教研組的研究功能退化。
3.學校管理限制了教研組對教師的引領。
學校強調自上而下的教研管理,把教研組開展常規活動作為管理考核的依據。重集體輕個體、重管理輕建設,重結果輕過程,重形式輕內容。對教研組評估聚焦在教研組靜態的成果上,如教研成果的多少(論文撰寫數量、教師獲獎情況)、教案作業的檢查、表格的填寫和上交,最后是班級的學生成績。
教師發展是教師個體文化、群體文化和教育宏觀文化的整合過程。因此,教研組建設需要向教研的實踐和品位提升,創建有利于教研組發展和教師個體發展的導向機制。通過教師個人,內化為教師集體,從而更好地服務于教學實踐。
1.教研組要秉承“生命·實踐”理念。
教研組應該創設的是促進教師主動展現、主動發展的文化。具體而言,創設適合每位教師發展的教研組生態文化。對教研組而言,教師是具體的,要從學校教師的個性入手,提出可供多樣選擇的發展菜單。以教研組計劃為例,教研組計劃常常是對要做之事的羅列。轉型后的計劃則以“成人”為核心,指向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教研組成員的專業成長、發展方向等。功能由“教”轉化為“研”,協助老師由“匠”轉變為“師”。
2.教研組要營造合作、開放的教師文化。
合作需要成員之間彼此信任,信任才能愉悅、愉悅才能有積極情感的流動。在合作、開放的氛圍里,教師由“同事”升為“學習伙伴”,由“學習伙伴”升為“伙伴合作”。教研組建立起由分管領導、專家教師、教研組長和一線教師的教研組建設機制,并采取有效的保障措施:分管領導能親自參與到政治教研活動中去;教研組長以參與者的身份與教師建立互助關系;專家教師放棄原有的獨特的專業地位和權威的話語權,以學習者和合作者的身份了解教學實踐,并貢獻更多智慧;普通教師則利用合作機會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
3.教研組要打造有張力的文化產品。
(1)“前移后續式”活動的教研組。
例如可采用“前移后續式”的教研組活動策略。所謂前移,即充分利用各類研討課、評優課、展示課的教學研究資源,所有教師合作參與研討前的分組、教學設計,對明確的內容先行研究,從而讓所有教師提前介入研討活動,在磨合和碰撞中達到完美。所謂后續,即通過研討課的真實案例,以學科組為單位,結合每位教師的教學實踐,就整個研討活動再次進行后續的研討與反思,充分用好研討資源,讓每位學科組內教師能有所獲。
(2)建設有專業強項活動的教研組。
在保持原有組織結構不變的基礎上,借助各種組織,為各個層面的教師提供盡可能多的參與的機會。譬如,政治教師合作研討小組、科研型政治教師團隊、校際聯盟等。
①政治教師合作研討小組。
新老優秀教師共同發展,將骨干教師與青年政治教師組合在一起。比如通過師徒結對的形式,相互聽課,相互學習,共同研討。在課堂,觀察教師的真實教學過程,如:課堂管理組織、教學方法、教姿教態、知識點講解突破、師生溝通和啟迪等。與傳統的聽課、出發點和目的是不同的,不是教學的檢查、評價,而是教師相互觀摩課堂教學,記下所觀察到的情景,發現的問題等。通過彼此客觀地交流,提出更完善的措施,從而達到共同提高、共同發展的目的。
②青年政治教師專業發展小組。
針對教齡較短的青年政治教師,我校成立青年教師發展論壇,約定固定的時間,借助不一樣的形式,解決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問題。每次活動前,有發展需要的教師,帶著教育教學上的實際問題走進小組。進行小組研討,針對問題作中心發言,用群體的智慧,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制定并實施方案,帶著體驗再次走進小組反饋交流,有效的實踐方式為青年教師的發展成長搭建了良性生態的平臺。
③學科開放型教研組。
政治教師成長與發展,需要借助于政治學科與其他學科教師間的交流與協作。生物課程與心理健康課程,與思想品德課程,目標方面和內容方面,有著諸多相互交叉與融合之處。政治教師與心理健康教師可以實現共享借鑒、相互補充。合作型和開放型的教研組織,可以有效防止教研組活動的形式化、單一地走過場等問題。學科之間的教研組活動,是對教師發展的重視,更是對教師的人文關懷,并且與西方教師專業共同體的理念相吻合。
④校際聯盟”教研組。
“校際聯盟”以政治教學實踐為載體,通過校際公開課、借班上課、同課異構、相互評課等形式,結合政治課程改革的要求,在教學中發現問題,相互分享成功經驗。定期舉行校際教師間的業務鍛煉與學術交流,在此平臺中教師之間傾訴困惑,表達思想,溝通情感。“引進來,走出去”的合作,給了教師更大的發展空間,也是教師提升專業能力的重要途徑。
[1]佘正榮.生態智慧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2]莫雷主.教育心理學.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朱偉.生態取向的教師專業發展的四種路徑.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
[4]劉瑩.論教師專業發展的生態取向.教育導刊.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