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霖鋒
(陜西師范大學西北歷史環(huán)境與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研究院,陜西西安 710062)
?
歷史時期邢臺達活泉的變遷
郭霖鋒
(陜西師范大學西北歷史環(huán)境與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研究院,陜西西安710062)
摘要:達活泉曾是邢臺百泉之首,然在20世紀80年代干涸,至今不再復現(xiàn)。歷代古籍中對達活泉記載也相對零散。通過對古籍中相關(guān)記載的梳理及其現(xiàn)存的石碑來復原歷史時期的達活泉及其特征,主要探討了達活泉之名的來源及其地理位置,干涸、復出變化和水資源的利用方式等內(nèi)容,這對認識水與古代城市之間的關(guān)系有著重要意義。
關(guān)鍵詞:達活泉;邢臺變遷
達活泉位于今邢臺橋西區(qū)西北,曾是邢臺著名的八景之一。由于自然和社會原因,1981年干涸,至今尚未恢復自流。復原歷史時期的達活泉及其特征,有利于進一步了解達活泉在各個歷史時期的重要地位,同時對開發(fā)達活泉歷史文化有著重要意義。
達活泉最早記載很有可能出現(xiàn)在先秦史籍《山海經(jīng)》之中。根據(jù)譚其驤先生在《<山經(jīng)>河水下游及其支流考》[1]所說,《山海經(jīng)》中的松山陽水即湯山湯水之鈔訛。湯水即《漢志》中出襄國(今邢臺縣)之蓼水。而蓼水又是達活水的古名,《讀史方輿紀要》有“達活水。府西北五里,舊名蓼水”。[2]又《水經(jīng)注釋》:“蓼水,一名達活水。”[3]由此看來達活水之前有湯水、蓼水之稱,如果譚先生所推論正確,那么達活泉早在先秦時代就已經(jīng)存在了。
達活泉之名的由來,譚其驤先生在《<山經(jīng)>河水下游及其支流考》中也有論述:“蓋‘湯’緩呼之為‘他郎’,又音變?yōu)椤_活’。今邢臺縣西北約四十里有談話村,“談話”又“達活”之音轉(zhuǎn)。其地距沙河縣舊治正約七十余里。”[4]譚其驤認為“達活”是“湯”音變而得,是基于語言學基礎(chǔ)上進行的判斷,但是如果關(guān)照到更早時期的歷史文獻,可以發(fā)現(xiàn)達活水是由蓼水改名而得,并不是直接從湯水改名。把“達活”認為是“湯”之音變,似乎有些牽強。
古籍中達活泉之名最早見于南宋朱弁《曲洧舊聞》中的記載:“去鉅鹿郡西北一舍,有泉,按《水經(jīng)》名達活,源深流長,廣輪數(shù)百里享其利。咸平間,刺史柳開疏泉,一支植千柳,為亭于其上,為一郡勝游之地。”[5]咸平為宋真宗年號,共用了6年(998—1003年)。可見最遲在北宋初年就有了達活泉之名。可惜朱弁并沒有討論達活泉名字的由來,文中提到的“按《水經(jīng)》名達活”,然今本《水經(jīng)注》中不見記載,且此說法只見于《曲洧舊聞》中,不知朱弁從何而得。
元初學者、詩人元好問所著的《邢州新石橋記》曾探討過達活泉之名的由來:“其一曰達活泉,父老傳為佛圖澄卓錫而出。‘達活’不知何義,非訛傳、則武鄉(xiāng)羯人之遺語也。”[6]元好問也不知為何名為達活泉,他認為有可能是武鄉(xiāng)羯人的語言,這為我們進一步分析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據(jù)《晉書》載:“石勒字世龍……上黨武鄉(xiāng)羯人也。”[7]石勒曾在邢臺建立后趙,佛圖澄又有“咒龍取水”的故事,《晉書》載:“襄國城塹水源在城西北五里,其水源暴竭,勒問澄何以致水。澄曰:今當敕龍取水。乃與弟子法首等數(shù)人至故泉源上,坐繩床,燒安息香,咒愿數(shù)百言。如此三日,水泫然微流,有一小龍長五六寸許,隨水而來,諸道士競往觀之。有頃,水大至,隍塹皆滿。”[8]佛圖澄在襄國城外(今邢臺)曾使泉水復出。所以元好問猜測達活泉可能是羯人的語言。中國歷史上的羯族早已消失,武鄉(xiāng)羯人遺語之說也不可考證。
此外,還有一個關(guān)于達活泉之名的傳說。在舒艷、門玥然主編《中國導游十萬個為什么·河北》[9]中有這一記載,大致是說忽必烈路經(jīng)邢臺,派人找水喝。此時都水監(jiān)郭守敬說:我老家邢臺縣郭村可以挖到水。忽必烈和大臣們也都不信。結(jié)果真的挖出了水,郭守敬請求忽必烈為泉水賜名,忽必烈說:這泉水是從郭村流來的,就叫達郭泉吧。因泉水不息,后改為達活泉。此說法在古籍中沒有任何記載,且南宋《曲洧舊聞》中已記載有達活泉之名,不可能晚至元代才有,這定是后人附會之說。
在目前所見史籍中,達活泉之名最早記載于南宋朱弁的《曲洧舊聞》和元初元好問的《邢州新石橋記》中,通過《曲洧舊聞》的記載,我們可知最遲在北宋初年就有了達活泉之名;通過《邢州新石橋記》和《晉書》中佛圖澄“咒龍取水”的記載,很有可能達活泉在后趙時期重新復出,石勒就以羯語命名,一直沿用至今。
達活泉具體的方位,《晉書》載佛圖澄“咒龍取水”時提到:“襄國城塹水源在城西北五里,其水源暴竭,勒問澄何以致水……乃與弟子法首等數(shù)人至故泉源上……有頃,水大至,隍塹皆滿。”[10]這里提到襄國城西北五里確有泉水。此外在《讀史方輿紀要》有相關(guān)記載:“石井岡,在府西北七里……《十六國春秋》:晉大寧元年,趙佛圖澄于襄國石井岡掘得死龍,咒之,令蘇,騰空而去,因名龍岡。隋因以名縣。”[11]又乾隆《順德府志》有“龍岡”條目云:“龍岡在城西北七里……又傳,石勒時大旱,佛圖澄于岡掘一死龍,濟以水乃蘇,祭之,騰空而起,雨即降,因名。考‘地理志’達活泉即是。”[12]這里說龍岡在城西北七里,雖然與《晉書》中五里有所差異,但仔細觀之,龍岡乃是地名,原名石井岡,而達活泉在龍岡境內(nèi),五里與七里并不矛盾。綜上可得,達活泉位于順德府城西北五里處,屬于龍岡境內(nèi)。今邢臺市西北有達活泉公園,園內(nèi)還有達活泉泉眼的遺跡。
歷史時期的達活泉并不穩(wěn)定,經(jīng)常時枯時現(xiàn),在史籍中多次記載。佛圖澄就是在達活泉“暴竭”后,才“咒龍取水”,“水源暴竭”和其后“水大至”就體現(xiàn)了達活泉時枯時現(xiàn)的特點,流量極其不穩(wěn)定。
北宋時期達活泉也有時枯時現(xiàn)的記載。《曲洧舊聞》載:“去鉅鹿郡西北一舍,有泉,按《水經(jīng)》名達活,源深流長,廣輪數(shù)百里享其利……熙寧壬子歲(宋熙寧五年、1072年),泉忽淪伏不見。后五年(1078年),元豐改元之初,太守王慥率郡僚禱于泉上,不越月而復出,再逾時而浩浩湯湯,倍加厥初,闔境神異之,因易名為再來泉。”[13]從中我們可以得知達活泉在北宋熙寧五年(1072年)干枯,五年后(1078年)又復現(xiàn),便將達活泉改名為再來泉。
明代萬歷年間達活泉還曾干涸。《畿輔安瀾志》載:“明萬歷中涸,時有時無,岀不定。”[14]
清代達活泉的枯現(xiàn)記載更多。乾隆《順德府志》載:“達活泉在城西北五里,東流為河,即古蓼水也。……入國朝泉又淪伏,知府徐景曾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來守此土,即制文虔禱,沸涌如初。因以為記并祭。”[15]乾隆《順德府志》中前一部分抄自《曲洧舊聞》,內(nèi)容相同。后一部分寫到達活泉在清朝初年再次干枯,乾隆十二年(1747年)徐景任太守,達活泉再次復現(xiàn)。《浚達活泉記》中也有相關(guān)記載:“舊有一洼,土微潤,似其脈未息……(知府徐景曾)命工浚之,未及尺而涓然,如乳竇者數(shù)孔……廣可盈畝。”[16]從中可以看出徐景任太守時,曾派人在達活泉向下挖,沒挖多久,便有泉涌出。
光緒《邢臺縣志》載:“同治初年泉又涸,知府任道熔募夫浚之,至七八年方有水。”[17]可知達活泉到同治年間又干枯。后來不斷開挖疏浚,在同治七八年(1868、1869年)復現(xiàn)。
從以上史料我們可以得知達活泉曾多次干涸:后趙石勒時期(319—333年),宋熙寧五年(1072年)——北宋元豐元年(1078年)、明萬歷時期(1573—1620年),清初(約1644年)——乾隆十二年(1747年),同治初年(約1862年)——同治七、八年(1868、1869年)。其中后趙、北宋、清同治年間干涸時間較多,明萬歷年間“時有時無”,而清代干涸時間最長,長達約一百多年。
綜上所述,達活泉具有時枯時現(xiàn)的自然特點。究其原因,是由達活泉的地質(zhì)條件而致。田級生在《太行山東麓巖溶大泉成因及其開發(fā)利用》[18]一文中分析了達活泉的地質(zhì)條件:
達活泉位于馬莊石炭二疊系斷陷盆地北端,東北部為邢臺—內(nèi)邱斷裂,由于斷陷盆地斷裂西盤上升,灰?guī)r淺埋或出露地表,在微地貌上形成斷層次,而且阻隔西部巖溶水東進,使水位抬高溢出成泉。在地下不睡循環(huán)系統(tǒng)上……而達活泉位于徑流區(qū)下游,由于斷裂局部阻水,僅排泄著北部徑流帶部分巖溶水。
由此可見,達活泉在歷史時期經(jīng)常時枯時現(xiàn),這與達活泉的地質(zhì)條件有關(guān),而古人不知是何原因,每次的干涸與復出都賦予了神秘的色彩,今天我們通過對達活泉的成因分析,可以合理地解釋這一自然特點。
邢臺古稱順德府,依山憑水,形勝之鄉(xiāng),古有十二景之稱。據(jù)《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匯編·職方典》中曾記載順德府十二景:太行疊巘、大陸澄波、堯山圣跡、鵲廟仙跡、百泉鴛水、達活龍湫、郡樓遠眺、古剎春游、宮墻柏影、雉堞荷香、龍崗霜月、檀臺煙雨等十二景。[19]達活泉就是順德府十二景之一。
在達活泉旁,還興建有廣源廟用來祭祀神明。廣源廟興建于元代至正年間(1341-1370年),以來祭祀神明,明萬歷移到達活泉南,清康熙五十六年(1723年)又移到泉北。《畿輔安瀾志》載:“廣源廟在邢臺縣西北八里達活泉上,元至正中(1341-1370年)建以祀達活泉神明。萬歷十八年(1590年),順德知府張延廷、邢臺知縣朱誥移建泉南。康熙五十六年(1723年)邢臺知縣李大棟、楊文魁移建泉北。”[20]又乾隆《順德府志》載:“廣源廟在城西北。元至正年(1341-1370年)間建。賜額前有達活泉。禱雨多應。歲久傾壞。明知府張延廷、知縣朱誥改建泉南。康熙五十六年(1723年)知縣李大棟仍移建泉北。知縣楊文魁竣其功。”現(xiàn)在達活泉公園人工湖南岸尚豎有兩通高大的石碑,為明代廣源廟之遺存。
一通是嘉靖四十年石碑。嘉靖四十年即公元1561年,距今451年。這塊石碑上碑文的內(nèi)容,大致是關(guān)于郡守劉公興修水利的事。當時劉公興引達活泉的水,開渠鑿河,灌溉水田若干畝。
另一通是萬歷十九年石碑。萬歷19年即公元1591年,距今已有421年。這通石碑上的碑文有一部分還可以辨認,碑文的題目為:“重修廣源廟記”。碑文的內(nèi)容大致為:“在城西北二里許,有池曰達活泉,周圍百步余大。翠柳環(huán)繞,其泉滾滾上涌如沸狀也。清而味甘,飲之可痊沉疴;引以灌田,田即茂盛。泉水流經(jīng)至任縣,民輒以澆灌者甚眾。源深而流緩,鷗鷺魚鱉叢游其中。可玩可釣,環(huán)境優(yōu)美,實郡之勝境也……”從這段碑文可以看出當時達活泉的規(guī)模“百步余大”;其形狀“滾滾上涌如沸狀”、“源深而流緩”;其水質(zhì)“清而味甘,飲之可痊沉疴”;其環(huán)境“翠柳環(huán)繞”、“鷗鷺魚鱉叢游其中”、“可玩可釣”。可以看出那時的達活泉的確是環(huán)境優(yōu)美,“郡之勝境也”。
由于萬歷19年石碑上的碑文題目為“重修廣源廟記”,說明在明萬歷19年時重修廣源廟,這與乾隆《順德府志》所記載的“明知府張延廷、知縣朱誥改建泉南。”應為一件事。應是萬歷十八年重修廣源廟,萬歷十九年立此碑以記載此事。
此外在今達活泉公園園內(nèi)尚有一棵嘉靖古槐。這株古槐為國槐,旁邊有一塊銅牌,上書:“明代嘉靖十五年栽植”。嘉靖15年即公元1536年,距今已經(jīng)476年。
廣源廟始建年代已無從考證。另據(jù)達活泉邊碑刻載:宋朝咸平年間達活泉水丈余深,水邊楊柳成蔭,蘆葦成蕩,古寺倒映池水之中,有詩為證:“順德城西涌活泉,楊柳叢中古剎觀,阡陌桑間青煙起,廣源廟里禪鐘鳴。”可見宋代時已有廣源廟。
民國八年(1919),寧晉王懷慶以京畿衛(wèi)戌總司令出任冀南鎮(zhèn)守使時,把達活泉區(qū)占為他的私家園林,命名曰“懷慶公園”。新中國成立后市政府將此泉辟為公園,廣植花木,建造了亭臺廊榭,假山湖泊,免費向市民開放。風景優(yōu)美,游人如織,成為人們休閑娛樂場所。[21]
達活泉除了本身就是一大美景之外,還經(jīng)常被引來用于作為護城河水源和灌溉之用。
早在后趙時期,達活泉就被作為護城河水源。《晉書》載:“襄國城塹水源在城西北五里……有頃,水大至,隍塹皆滿。”[22]這里就記載了達活泉是襄國城塹水源。此后歷代也有引達活泉入城的記載。《(雍正)畿輔通志》說到順德府城時:“宋元舊址周九里,有奇門四,隍深丈許,闊五丈,引達活水入城。”[23];《(嘉慶)大清一統(tǒng)志》載:“順德府城,周十三里,有奇門四,濠廣五丈,引達活水入城。”[24]
此外達活泉水經(jīng)常被引來灌溉農(nóng)田,最為有名的就是郭守敬開發(fā)達活泉,據(jù)《元史》載:“中統(tǒng)三年,文謙薦守敬習水利,巧思絕人。世祖召見,面陳水利六事:其一……其二,順德達泉引入城中,分為三渠,灌城東地。”[25]中統(tǒng)三年即1262年,郭守敬向元世祖面陳“水利六事”,其二條就是引達活泉水分三渠灌溉附近的農(nóng)田。后又載:“每奏一事,世祖嘆曰:任事者如此,人不為素餐矣。授提舉諸路河渠。四年,加授銀符、副河渠使。”[26]元世祖十分欣賞郭守敬的建議,授提舉諸路河渠。一年后升遷為副河渠使。由此郭守敬治水能力可見一斑。
明清兩代,達活泉灌溉功能更為突出,灌溉面積更廣。《明史》載:“(萬歷)三十年二月……邢臺達活、野狐二泉流為牛尾河,百泉流為澧河,建二十一閘二堤,灌田五百余頃。”[27]《畿輔安瀾志》中記載的最為詳細:“邢臺縣、任縣達活河水利十三閘。”[28]邢臺縣境內(nèi)有十:孔村閘(康熙五十八年建)、小汪閘(明嘉靖建)、翟村閘(明嘉靖建)、水磨閘(明嘉靖建)、吳家莊閘(明萬歷建)、張村閘(明隆慶建)、小呂閘(明隆慶建)、蔡屯閘(雍正四年建)、祝村閘(明嘉靖建)、話河曲閘(明嘉靖建),任縣境內(nèi)有三:永固閘(明建)、恒利閘(乾隆二年建)、王家莊閘(康熙五十年建)。《畿輔水利議》載:“邢臺縣引百泉河及達活、紫金等泉之水,營稻田八十六頃九十六畝。”[29]可見明清兩代達活泉灌溉了邢臺縣、任縣兩縣很多田地。
通過對古籍中的相關(guān)記載及其現(xiàn)存的石碑的分析,我們得出達活泉最早在《山海經(jīng)》就有記載,名為湯水,最遲在西漢時期改名為蓼水,后趙時期佛圖澄“咒龍取水”后才有達活泉一名的記載,達活可能是羯語,一直使用至今。達活泉因為特殊的地質(zhì)基礎(chǔ),具有時枯時現(xiàn)的自然特點,歷史上多次記載了達活泉干涸、復現(xiàn)的事跡。達活泉不僅僅是邢臺十二景之一,在其旁建有廣源廟,以來祭祀神明,此外還具有護城河水源、灌溉之功能,元代郭守敬曾開發(fā)達活泉,成為一時佳話,明清時期在其流域內(nèi)建有大量的水閘以便灌溉。
參考文獻:
[1]譚其驤.長水粹編.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431-432.
[2][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北京:中華書局,2005.661.
[3][清]趙一清.水經(jīng)注釋.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77.
[4]譚其驤.長水粹編.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432.
[5][宋]朱弁.曲洧舊聞卷四.北京:中華書局,2002.139.
[6][元]元好問.遺山集.欽定四庫全書會要,81.
[7][唐]房玄齡等.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2707.
[8][唐]房玄齡等.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2486.
[9]舒艷、門玥然主編.中國導游十萬個為什么·河北.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4.407-408.
[10][唐]房玄齡等.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2486.
[11][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北京:中華書局,2005.661.
[12][清]徐景.乾隆:順德府志.清乾隆十五年刻本,322.
[13][宋]朱弁.曲洧舊聞.北京:中華書局,2002.139.
[14][清]王履泰.畿輔安瀾志.清武英殿聚珍版從書本,772.
[15][清]徐景.乾隆順德府志.清乾隆十五年刻本,1223.
[16][清]徐景.乾隆順德府志.清乾隆十五年刻本,155.
[17][清]戚朝卿.光緒邢臺縣志.清光緒三十一年刊本,86.
[18]田級生.太行山東麓巖溶大泉成因及其開發(fā)利用.水文地質(zhì)工程地質(zhì),1983,(6):41-44.
[19][清]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清雍正銅活字本,9989.
[20][清]王履泰.畿輔安瀾志.清武英殿聚珍版從書本,795.
[21]許笑.金風古韻話邢臺.建筑與文化,2005,(4):68.
[22][唐]房玄齡等.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2486.
[23][清]李衛(wèi).雍正畿輔通志.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425.
[24][清]穆彰阿等.嘉慶大清一統(tǒng)志.四部叢刊續(xù)編景舊鈔本,468.
[25][明]宋濂.元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3845-3846.
[26][明]宋濂.元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3846.
[27][清]張廷玉.明史.清乾隆武英殿刻本,1314.
[28][清]王履泰.畿輔安瀾志.清武英殿聚珍版從書本,796.
[29][清]林則徐.畿輔水利議.清光緒刻本,11.
[作者簡介]郭霖鋒(1993-),男,河北邢臺人,陜西師范大學西北歷史環(huán)境與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研究院歷史地理學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歷史城市地理.
[收稿日期]2016-02-18
中圖分類號:K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4658(2016)02-00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