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秋娜
(浙江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制藥工程學院 浙江寧波 315000)
高職院校學生干部的行為習慣該怎樣養成?
——對院學生會副主席、班級班長李XX同學因考試作弊被處分的感想
鄔秋娜
(浙江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制藥工程學院 浙江寧波 315000)
李XX,男生,院學生會副主席、班級班長。該生性格外向,為人熱情,個子不高卻情商極高,多才多藝,尤其唱歌特別凸顯,是院新生十佳歌手之一。在大一剛入校時并沒有被定為班級的負責人之一,經過5天的軍訓和一星期的始業教育,成功逆襲,競選班長成功。作為班長,尊重老師,團結同學,不管是主動承接任務還是被動接受任務,都能如期完成任務,有大局意識、責任意識,所以也深得院領導、團委書記、班主任、輔導員、學生的認同。但是,有一點,愛遲到,偶爾還曠課,對校紀校規不重視,甚至是鄙夷,大二更是過猶不及。終于,在大二一次期末考試中,手機帶入考場并響起,被監考老師以違紀處理。事后,問學生為什么不上交手機,該生說壓根就沒覺得手機在口袋里。
大學階段是人一生中的黃金時期,也是養成良好習慣、培養高尚道德情操的關鍵期。作為高校輔導員,是他們在校接觸最頻繁、聯系最緊密的老師,有義務、有責任要教育好、管理好、服務好自己的學生在思想、學習、生活等等各方面。何況在中央辦16號文件中明確規定:以基本道德規范為重點,深入進行公民道德教育的任務。遵守校紀校規是最基本的道德規范體現。但是學生們對這些規則視而不見公然違反,尤其是學生干部,一言一行體現著學校的形象,沒有起到榜樣作用反而引導學生們可以不顧規則的意識,嚴重影響班級管理。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學生對遵守校紀校規的意識沒有足夠重視。從考上大學那刻起,學生們已經無限憧憬大學生活,學習、社會實踐、校園文化、談戀愛甚至旅游,想象并規劃著大學里的一切。唯獨沒有做好大學是養成習慣、遵守規矩關鍵期的準備。還有一些學長、學姐傳授的所謂“大學寶典”的經驗,更是讓他們有恃無恐。
2.校方管理人員沒有嚴格執行校紀校規,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這里的管理人員包括任課老師、輔導員、班長、班主任。其實,管理人員在始業教育、在開學第一節課都強調過上課的紀律,也明確告知違反校紀校規的嚴重性和后果,但是當學生真的犯錯尤其是大批同學一同犯錯時,對于管理者是個考驗。只要放過一次,之后再次執行難度陡增。
3.個別團學、社團指導者以自身活動為重,對學生曠課等違紀行為予以默認。學生干部因為有責任心又有一定的工作能力,深受學生工作老師的喜愛,確實也是他們的左膀右臂。學生工作又有任務重、事物雜、工作臨時性的特點,為了能按時完成學校布置的任務,需要學生干部的隨時隨地的幫助。大部分時候團學、社團等學生部門會出具書面請假證明,但是也存在能逃就逃的現象,也助長了學生干部光明正大違反學校規定的氣勢。
鑒于這些原因,提出相應的措施:
1.加強思想意識的教育和引導,任課老師尤其輔導員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進一步明確遵守規、養成良好習慣的重要性。播種一個習慣,收獲一種氣質。“愛之深,責之切”,現在的嚴格要求是為了以后讓學生們對規則、對法律有敬畏之心,經過學校規范管理和社會化過程,學生才能更好適應社會的發展。高校輔導員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輔導員要多場合、多方位、多方面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提高規矩意識。例如本案中,一旦發現學生有苗頭性行為,輔導員需要及時進行談心談話,了解其具體原因,并及時給予引導,督促其行為,養成良好習慣。另外,輔導員也需要積極探索一些可操作性的實際做法。比如開展每星期一次主題班會,結合熱點、新聞時事做好案例分析,進一步端正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到日常的管理服務中。
2.管理人員本著對班級、對其他學生負責的態度,要給學生創造一個在規則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氛圍。高校是學生進去社會前的最后一個場所,更是教書育人的地方,作為高校老師,要把公平、正義、法治的理念傳授給學生們,守護好底線,傳遞正能量。所以,管理人員要履行好自己的權力,實事求是,嚴格執行校紀校規。除此之外,自己也要做好示范引領。嚴格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言為人師,行為世范,模范遵守社會公德,以高尚的情操和人格魅力影響學生。
3.團學、社團負責人要有計劃能力和設置應急方案。任課老師、輔導員發現沒有官方假條需要及時上報院主管學生工作的領導,需要對學生較真,這樣學生才會重視請假的重要性,同時也便于管理班級。一旦發現學生干部用假名義逃避學校規章制度,一定嚴肅處理,經過多次教育還是不與改正者,予以撤銷學生干部身份,甚至按照《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和《學生手冊》給予紀律處分。
4.積極利用新媒 體技術,發揮榜樣示范作用。目前在讀大學生都是在市場經濟改革、網絡信息化的浪潮中成長起來,他們對于簡單的說教比較反感,因此,高校教師要積極轉變工作理念和方式,抓住學生關注網絡、群體社交的需求,通過QQ群、微信群有意識地宣傳身邊同學的事跡,發揮平臺的正能量,通過潛移默化、耳濡目染地方式影響學生們的思想和行為,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