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昕
(廣東省廣州市美術中學)
制作模型,提高美術類高中生學習生物的效率
——以植物細胞亞顯微結構立體模型構建為例
段昕
(廣東省廣州市美術中學)
根據美術生愛設計和繪畫的特點,利用塑料、泡沫等熔成了植物細胞亞顯微結構立體模型。模型可以反復利用,幫助學生直觀高效地掌握細胞的結構,還可以用于觀察質壁分離。
植物細胞;亞顯微結構;模型
我校學生都是美術專業的高中生。他們普遍喜歡繪畫或設計,對色彩、形態等事物的外在特征比較敏感,對提高自己的美術專業能力很感興趣,但對文化知識、數理邏輯等不太感興趣。在他們的高考科目里沒有生物這門課程,在全省的學業水平測試中,生物也只要得到“D”等級就可以了。可以說,他們學習生物的外部要求不高,內部動力不足。怎樣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呢?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嘗試從學生的興趣入手,讓生物科學與繪畫藝術有機融合。我們讓學生進行生物模型制作,起到了不錯的效果。下面以植物細胞的亞顯微結構立體模型為例具體說明。
我校往屆學生學習“細胞器——系統的分工合作”時,總覺得這節內容多而雜,不好理解,很難記憶。課本中提供的結構模式圖讓人眼花繚亂,特點也不易看出。購買的模型教具各部分都是固定的,只能看外觀。而且課本上和館藏的模型都不能展示細胞質基質的流動、細胞膜和細胞骨架。如果有一個模型能展示各種細胞器且可隨意拿到手上觀察結構,能清楚看到細胞膜,能展示細胞質基質的流動性,則能彌補現有模型的不足。我把我的期望和學生商量,希望他們能設計出我想要的模型。通過不斷地嘗試和實驗,我們發現用以下方法可以解決原有的困惑。
細胞質中有細胞器和細胞質基質,已有的掛圖、教具、模型中要么不顯示細胞質基質,要么用整塊固體來表示,無法體現細胞質的流動性,更無法顯示細胞骨架。該模型以干凈水作為細胞質基質,可以直觀、真實地體現活細胞中細胞質的流動性。所用材料主要是泡沫,具有耐水性,水也可以隨時倒進和流出,所以此模型便于保存和攜帶,適合課堂教學。用泡沫熔成的各細胞器形象逼真,可以拿出來仔細觀察。在需要的時候可以放水,展示質壁分離,可以清晰看到細胞膜。
制作材料:較大型的餅干桶或植物油桶一個,厚度不一的泡沫、丙烯畫顏料、透明塑料袋、黃色氣球、廢舊電線。
制作用具:一把小型裁紙刀、一臺酒精燈、筆一支、尺子一把、毛筆一支、釘子一枚、大頭針若干、鐵絲若干。
說明:這些材料中除丙烯畫顏料和氣球需購買或從學校總務處領用外,其他都可從家庭廢棄物或者垃圾收購點找到。
2.泡沫很輕,可浮在水面上。用泡沫制成的細胞器會漂在水面,要展示細胞骨架,可以用廢舊電線中的銅絲彎成隨意形狀,還可牽引細胞器使其懸浮于不同層次,相互分離,便于觀察。
3.丙烯畫染料不溶于水,可以隨意把泡沫和塑料染成自己所需要的顏色,能長久保存。
1.制作細胞壁
植物細胞具有細胞壁,起支持和保護作用,用透明塑料桶剪成一定形狀充當細胞壁,在桶的下面開一個小洞。我們展示的是剪開的細胞,上面有一個大口,干凈水可以在課前注入也可以課堂當場注入,不用的時候或展示質壁分離的時候,將水從下面孔中流出。
2.制作細胞膜
細胞膜是細胞的邊界。用透明塑料袋充當細胞膜,因為它們很軟,加水后能與塑料桶黏合,能真實體現細胞壁與細胞膜緊貼在一起的生活狀態,“透明”便于觀察。
3.制作細胞質
(3)道路兩邊成對出現橫縫,且大多數貫通路幅的橫縫在路邊的縫寬比路中間的大;推測是先成對出現道路兩邊的橫縫,然后逐漸發展搭接形成貫通路幅的橫縫。
細胞內許多代謝都是在細胞質基質中進行才稱得上是有效學習。對于學習效率較低的學生,可以反復觀看相關的微課,以查漏補缺,鞏固在課堂上沒有學會的知識;而學習效率較高的學生,可以在班級論壇和同學、教師交流學習心得,一方面鞏固課堂上所學習的知識,另一方面又可以在交流中學到更多的知識,教師也可以全方位地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況,而不是通過考試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這也有利于學生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主要有確定主題、教學設計、準備素材、制作課件、視頻制作、后期編輯幾個步驟。
1.確定主題
選題就是對教學對象和教材進行分析,選擇需要制作微課的一個知識點,通常是學習的重點、難點和易錯點。如“晝夜長短的變化”“四季的劃分”“經緯度的確定”“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方向的判定”“氣候類型的判斷”等。另外選取的內容要適合用多媒體表達,適合加入豐富的圖形圖像、多姿的動畫、聲色兼有的視頻。
2.進行教學設計
主題確立以后就要根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方案。內容包括導入語、講解語、總結語、地理問題、教學情境、生活故事、導學方案等。微課不但應有學科學段的分別,同時還要有同一學科學段適應不同水平的學生,諸如同一個知識點氣候,對于不同學段不同年級的學生,傳授的方法乃至內容應該有所差異,進行個別化教學,這也是符合微課的理念。其次要符合認知過程。良好的微課設計應該是循序漸進的,不能跳躍式發展,不同年齡段的學生認知方式有較大差異,對于七年級學生來說,具體(多圖、動畫、視頻)的知識對于他們更易于接受,對于八年級學生來說,認知方式已經慢慢發展為能夠初步接受略微抽象的知識,可以給予學生想象思考的空間。
3.準備素材
搜集并整理與主題內容相關的地理圖片、文字、動畫、音頻和視頻等材料。
4.做好PPT
PPT中只需放核心內容,第一張PPT作為微課的“臉面”,應當有以下清晰的內容:教材版本、學科、學段;突出教學內容的相關圖片;所在的章節;作者及單位。背景盡量以素雅為主,能烘托字體,色彩不能太艷麗,背景不要凌亂;尾頁設計可以加入感謝語、歡迎觀看其他微課等語言。
5.進行視頻制作
一種是直接錄制。錄制背景最好是白色或是淺色,不要出現其他雜物,聲音大小合理,攝像頭不朦朧,攝像角度最好從正面;另一種是用錄屏軟件(如Camtasia Studio6.0中文版)把電腦屏幕錄下來,并同時錄入講解的聲音;第三種是把PPT幻燈片的切換方式設為自動換片(注意合理設置每張幻燈片的播放時長),錄制旁白,另存為MP4格式即可。
6.進行后期編輯
后期制作時注意時間的控制、音量的大小、格式等,視頻格式多為FLV、MP4,音頻最好采用MP3格式。
作為一種新媒體新技術新事物,微課從誕生之日起,微課已經逐步運用到中小學等教學改革項目中,具有十分廣闊的教育應用前景。對教師而言,微課將革新傳統的教學與教研方式,對于學生而言,微課能更好地滿足學生對不同學科知識點的個性化學習,是傳統課堂學習的一種重要補充和拓展資源。
趙璇.中學地理實驗教學資源開發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2.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