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燕飛
(湖南省常德市三中)
語文教學的生活化初探
田燕飛
(湖南省常德市三中)
變語文自我的封閉性為開放性,開發語文教育資源,面向生活,面向社會,面向活潑的學生,不用機械訓練消磨學生的青春時光。于漪老師如是說。語文只有緊密聯系生活才會變得有生命力。所以教師要樹立“大語文教學觀”,面向學生廣泛的現實生活世界,將語文教學與現實密切聯系,使語文教學變得大眾化、生活化。
課程資源;生活;語言交際;課堂氣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資源涵蓋面非常廣,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都屬于其范疇,如: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報廊、各種標牌廣告等。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
美國教育家華特很早就提出:“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這一句話充分顯示了語文教學與生活之間的關系。現實生活中只要留意,便會處處有語文。我們應將學生的課內學習擴展到我們的生活中,學習語文單單停留在課堂的課文學習上是行不通的。
不少老師認為語文教學就是把課上好,把教材教完,在規定的課時內完成《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的所有的教學任務。教師一味地想著完成教參規定的教學目標,而不去想著把這些教學內容怎樣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學生怎樣才能真正的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很多學生也以為學語文就是上課聽講,然后概括段落大意,接著歸納中心思想,然后把老師要求畫的重點詞句作上記號,把老師要求記憶的內容背下來,課后再做一下試題,與老師核對一下答案,考試時再加班加點背一背。脫離生活的學習方法,使原本反映生活并服務于生活的語文背離了現實生活世界,使本可生動活潑的語文學習變得枯燥、乏味、機械;學生看不到學習與他們現實生活世界的聯系,看不到語文在生活中的運用,也逐漸喪失了對語文學科的興趣。長此以往,學生的語文學習視野就只停留在狹小的教材范圍內,語文與生活成了兩條永不相交的平行線。這些現狀使我們意識到語文教學改革已刻不容緩。
1.語文學科的社會性從根本上確立了語文教學必須緊密聯系生活的主導思想
語文,因為與生俱來的特性,導致了它與社會有著不可分割的血肉聯系,導致了它具備自己學科特有的人格塑造的社會意義。不管出于什么動機,把社會與語文當成兩平行線,不僅會把學生變得毫無個性,更會把教師和學生逼入一條死胡同。語文學科的社會性是指語文學習和社會生活息息相關,滲透于社會的各個領域。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學生掌握語文知識就是學校和老師的責任,語文學習應該是廣泛而長期地扎根于學校、家庭和社會生活中。它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廣泛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處處留心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語文學習的方向可延伸至生活的各個領域。教材以外的生活,更是學習語文的海闊天空。盡收眼底的風景是學習語文知識,信手拈來的書報是學習語文知識,甚至休閑玩樂中也包羅著各種語文知識。
2.語文教學必須回歸生活是由其工具性、人文性決定的
語文是反映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一種工具,它天然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與人文性,要求學生要具備較高的語文學習素養。這既對學生牢固掌握語文基礎知識有利,又對熏染教學氛圍,陶冶學生情感有利,更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語文教育專家王尚文教授曾說,學習讀寫聽說的過程就是語言感悟生成的過程。確實,教師擔負著培養學生言語中生命、意志的體驗生成的責任,我們還擔負著讓學生學會把言語轉化為心靈需求的使命。
探索無窮盡,知識無邊際,學法無常態,快樂無止境。如何讓學生放下書包,在輕松愉悅中學好語文呢?
如何引導學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資源學習語文,我主要嘗試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充分利用自然資源
教師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既能增加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機會,又能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效果。比如,有一堂課學生學習了郁達夫先生的《故都的秋》,大家不知不覺對秋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只是當時是九月份,天氣比較炎熱。幸運的是剛剛國慶假期歸來,意外的變天了,大家都興奮不已,有了表達的欲望。在我的引導下,一篇短小的練筆《秋》就生成了。每個學生都寫出了自己眼中的秋花秋草,不管文字怎樣,都十分真實,不做作,就連平時最不喜歡寫作的學生也動了筆,字里行間都表達了大家對秋天的熱愛之情。
有時我也建議學生走出自己的小世界,去融入廣闊的天地。比如去集市觀察人來人往,去公交站臺感受那種焦急等待的心情,甚至去濱湖公園吹一吹自然的風,找一找秋的蹤影,尋一尋秋的味道……其實我們大可不必追求豪華高檔的場所,一花一世界就很值得回味,帶著學生體驗社會,和他們一起發現大自然的神奇,感悟社會的人情百態。有了這些經歷,學生自然就會有創作的欲望,于是他們就會嘗試著說、嘗試著寫,在不知不覺一場簡單的情境模擬,學生模擬出不同的自我保護方式,全班同學對這些方式的可行性進行了分析、討論、辯論。最后達成了以下幾項自我保護的原則:犧牲財產保全人身、利用時機尋求幫助、小心試探力量對比、暫時妥協事后報案等。
在這樣的情境模擬快要結束后,有學生提出了以下疑惑:時間、地點發生變化,是不是自我保護的方式也發生變化?比如時間是半夜,地點是人跡罕至的弄堂里(體現了情境模擬教學中的生活性)。立刻有學生回答說:這樣的時間和地點,還是老實地把身上的錢交出來為好。也有學生回答說:如果這個時候是個女孩子,可能就會由對財產的侵害變為對人身的侵害。最后學生總結說:可見,深更半夜去人跡罕至的地方是危險的,所以無論未成年人還是成年人,積極的預防遠比侵害發生時尋找自我保護重要得多。
同時還有學生提出這樣的疑問:如果遇到類似的侵害行為,我采取方式二中交出財物,可隨身財物不能滿足侵害人的,很可能招致毆打,如何處理(體現了情境模擬教學中的矛盾性)?學生通過情境模擬開始設想各種可能性,而多種的可能性正是生活不確定性的表現。面對疑問,學生出現了兩類主要建議:(1)如果面臨可能出現的毆打,我們應該反擊;(2)如果面臨可能出現的毆打,我們采取反擊可能激怒對方,應該采取一定的姿勢來保護自己要害部位,如頭部等。針對法律案例二的情境模擬,讓學生在角色扮演過程中感受到了情境中的各種矛盾和沖突,正是這樣的矛盾和沖突才會讓學生不斷思考,不斷尋找最佳自我保護方式。而在進行各種自我保護方式對比過程中,又讓學生體會到如何正確對待生命和財產的關系,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通過此次情境模擬教學的初步嘗試,筆者也曾有過困惑。我們都清楚生活的情境是千差萬別的,當我們進行情境模擬教學過程中,是否需要將各種可能發生的情境模擬殆盡。這顯然是不可能的,情境模擬的出發點是從課標和學情角度出發,目的是通過情境模擬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樹立學生法律意識、提升學生用法能力。因此,在情境模擬教學過程中,只要我們的情境模擬設置融入生活、體現客觀、展示矛盾,就能讓我們的法律教學真正地為廣大初中生所接受。
當然筆者也會對初中法律教學中的情境模擬教學繼續作深入探究,希望能得到廣大一線教師的支持,更希望得到廣大學科專家的認可。如果可能,筆者將把初中法律教學中的相關內容,分模塊進行情境模擬教學整合和設計,作為法律教學的拓展性課程呈現給廣大師生,讓我們的法律教學更有趣、更實用。
[1]李應芬.淺談案例教學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4(6).
[2]李州燕.淺談案例在初中法律教學中的運用[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4(12).
[3]趙國忠.讓教師愛上教學:新修訂后的課程標準下高效教學的45個技巧[M].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205.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