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姍姍
這里也應陽光燦爛
——中學實用類文本教學現狀研究
○李姍姍
中學實用類文本的教學一直是困擾師生的一個難題,主智的特征決定了其不如文學性文本受青睞。對于實用類文本的教學,需要肯定其教學價值;厘清實用文本的考察方向;掌握實用類文本教學的策略。
中學 實用類 教學
“實用類文本”這一概念被正式使用是在2003年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科普文章、新聞等文本被歸為一類,以區別于文學類文本。但對于實用類文本的明確界定卻一直沒有定論,實用類文本作為新課標中的一個新的概念,其外延范圍并不好確定。《語文教學能力實訓教程》中對于其的界定為:“實用類文本是區別于論說類文本與文學類文本的一種文本類型。實用類文本在中小學語文教材中主要包括說明文、新聞、書信、報告等,其中又以科普說明文為重點。實用類文本包括應用文,應用文是實用文的一種。”考綱中也多次調整其范圍。2007年的高考大綱中,其范疇包括訪談、調查報告、新聞、傳記、社科論文、科學小品等;2008年則刪除了其中的訪談和社科論文,把調查報告改為報告,科學小品改為科普文章;2009年則是在2007年考綱的基礎上去掉了其中的科學小品。從2010年至今,考綱中的實用類文本基本確定,包括傳記、新聞、報告、科普文章。
當前的語文教學中,實用類文本的教學一直是不受重視的,不僅學生不愿意學,覺得枯燥無聊;老師也不愿意教,認為內容死板,除了大量重復的應試策略之外,似乎就沒有值得教的地方了。準確把握實用類文本的教學內容,是扭轉此現狀的關鍵所在。對于實用類文本的教學,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把握。
實用類文本,顧名思義,其價值指向在于“實用”二字。與文學類文本相比,實用類文本更加貼近我們的生活,輻射面也更為廣泛。在現實生活中,不是每一個人都會去看小說,讀散文,品詩歌,但是每一個人都在接觸著實用類文本,看報紙,買了家電之后研究說明書,工作中寫報告總結等,均在此范圍之內。所以在意識觀念上,我們要充分肯定實用類文本的價值與地位。
當前語文教育中,對于實用類文本的閱讀教學,學生往往不知道學什么,老師也不清楚到底要教什么,所以不管什么類型的文章,都是在重復應試策略的訓練。課標要求“能閱讀實用類文本”,說明在實用類文本的考察中,閱讀始終被放在首位。靳彤認為:“實用文的閱讀教學目標在于篩選信息,進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養成科學求真的態度與習慣。”巢宗祺也提出類似觀點:“實用類文本的閱讀教學,應該側重于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應用能力,著重體現其實用性和應用性的特點,培養學生準確解讀文本內容和正確篩選文本信息的能力。”提取篩選信息的能力是實用類文本的主要教學目標。從社會發展的趨勢看,知識大爆炸,更新速度前所未有,如何快速準確地搜索并提取信息的價值已經超過了掌握既有知識的價值。對期刊論文的搜索來看,很多是將重點放到了到答題技巧、備考建議等應試層面,可以說實用類文本真正的教學價值并未被很多人接受。
即使是從功利的考試指向出發,教師所謂的說明文的應試訓練,真的是行之有效的嗎?從筆者對初中八年級上和高一年級說明文教學的調查來看,教師所教的往往是脫離文本本身來習得的,甚至是學生不看文本就可以回答的,可是這些套路真的是有效的嗎?從聽課以及學生訪談來看,這一類型的教學模式是相當普遍的:“‘幾乎’這個詞語不能省去,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這里運用了打比方的說明方法,使語言生動形象。”“這里運用了列數字的說明方法,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這些話學生閉著眼睛就能回答,完全不需要再回歸到文本里去,當然有時候為了更完美一些,教師會要求學生在上面的基礎上再點一下文章內容。可是即使學生將這些內容背得滾瓜爛熟,這些真的就是學生要學的嗎?學了這些真的就能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嗎?《考試大綱》對于實用類文本閱讀提出了以下總體要求:“閱讀評價中外實用類文本。了解傳記、新聞、報告、科普文章的文體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分析思想內容、構成要素和語言特點,評價文本產生的社會功用,探討文本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由此而見,對實用類文本的考察范圍是比較廣的,從內容到形式再到思想都應該是涵蓋范圍。
以2014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卷和2014年浙江省語文高考卷為例:
13.下列說法不符合文意,請指出并簡述理由。(4分)
①文中用“天涯若比鄰”來形容網絡和手機的出現能夠快捷的使原本虛擬的世界變成現實的世界。
②網絡的發明,原本是為了方便工作、學習和生活,但事實上卻影響了工作、學習和生活。
14.第二段中列舉了一些在網絡應用中的“常見的情形”,其作用是什么?
15.根據全文內容,概括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觀點。
16.請你對“韓國一些最簡單樸素的傻瓜手機和電腦開始重新回到人們手中”的現象做簡要評述。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題。(9分)
8.下列對同濟大學這位教授的視覺感受的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
A.這種視覺感受是觀看者以專業的敏銳視覺來感受世界的結果。
B.雙子大樓被襲擊而倒下的畫面深深地刺傷了這位教授的雙眼。
C.世貿大都的標志意義是這位藝術設計教授理解美國疼痛的關鍵。
D.這種視覺感受現象可以看做是貢布里希所指的“圖式的透射”。
9.下列說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本文認為視覺文化時代的視覺觀看,是一個需要系統研究、深刻反思的復雜文化現象。
B.本文引入多個學科的知識,從多維視角來考察視覺文化與現代社會各方面的廣泛聯系。
C.隨著社會的演進和科技的發展,后工業社會必然產生只有“純真之眼”的影像文化文盲。
D.為了商業利益,視覺文化時代的圖像生產必須平面化、碎片化,才能契合視覺快感要求。
10.文中既說視覺文化中的觀看是“主動發現的過程”,又說“景象社會”把“人的主動的創造性的活動轉化為被動的行為”,看似矛盾,其實并不矛盾,為什么?(3分)
試題的類型主要有選擇題、簡答題、論述題這樣三種形式。從考題上看,那種機械式的試題類型早已被拋棄,目前的實用類文本閱讀能力的考查,不僅在題材內容上緊貼時代熱點,而且在形式上更加注重對信息的提取和篩選能力,并注重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而從閱卷失分上看,學生在這一部分的得分往往不高的原因在于回答不全面,往往發生信息的遺漏,或者是概括有偏頗。按點采分的情況下,即使你對于分點的展開如何全面到位,但在大點上的遺漏是答題失分的硬傷。所以教師在課堂上真正需要的是訓練學生提取篩選信息的能力。“在試題分布上,以簡答題和論述題為主;在題干語表述方式上,更突出其導向性、提示性與一定程度的開放性的融合;在題型的考察功能上,閱讀能力層級測試更明確:在命題導向上,不僅關注理解分析‘是什么’‘為什么’等問題,更重視解決‘怎么辦’‘怎么做更好’等問題”。[1]
在掌握實用類文本考查方向的基礎上,如何有效展開實用類文本教學還是讓不少教師頭疼不已。其在教材中主要有以下類型:科普文章;人物傳記;新聞通訊;報告文學。根據王榮生教授的觀點,實用類文本是相對于訴之于情的文藝性文體的訴之以理的文章。在教學中必然不能營造出如教授文學性文本那種煽情的氣氛,也不存在經典“定篇”,所以更多地是當做“樣本”來學習,從中獲取操作性的技能。但即使如此,課堂教學上仍然要把握兩個重點:首先圍繞“這一篇”展開,課文是課堂教學的載體,不管任何形式的文本,都要圍繞文本展開;其次將課堂語境區別于社會生活語境對待。閱讀語境是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日常社會生活中的閱讀是為了實現文本的社會價值,重在提取為我所用的信息,而教學情境中的實用類文本閱讀則是針對于文本的教學價值而言的,培養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對現有教材分析可知實用類文本數量上雖然不能等同于文學性文本,但是所選文本都重視了嚴密性與可讀性的統一。
下面以說明文《生物入侵者》的教學為例,探討備教策略。
教學目標
1.梳理文章脈絡,了解本文的邏輯順序;
2.能品讀文本語言幽默化的表達和書面化的表達;
3.能運用本文所學的說明順序和說明語言進行說明文語言表達運用訓練。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請學生回憶說明文需要掌握哪些學習內容?
預設:學生一般都能回答出說明對象、說明方法、說明語言。
二、提取信息
1.請大家迅速瀏覽課文,回答下面三個問題:
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課文介紹了哪些“生物入侵者”?
課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追問:在這些說明方法里,本文側重的是哪種?
準備:舉例子,并且處理地詳略得當。
2.課文分別介紹了“生物入侵者”哪些方面的知識?請你簡要概括。
定義——危害——原因——對策(邏輯順序)
三、說明語言的賞析
1.針對本文的語言,你發現有什么特點嗎?或者說有哪些語言表達是比較吸引你的?
引導:比如“生物入侵者”這個說法就非常吸引人。
幽默化的語言表達:
專家們把這種原本生活在異國他鄉、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中的“移民”稱為“生物入侵者”。
魚蝦可能隨著水流游到大江大河中安家落戶。
這些混雜在倉底貨物中的“偷渡者”并沒有引起當地人的注意,它們被隨便丟棄在五大湖附近的水域中。
這里竟成了斑貝的“天堂”。
斑貝的數量便急劇增加,五大湖內的輸水管道幾乎全被它們“占領”了。
二戰期間,棕樹蛇隨一艘軍用貨船落戶關島。
事實上許多“生物入侵者”正是搭乘跨國貿易的“便車”達到“偷渡”目的的。
很難保證沒有漏網之“蟲”。
一些產自他鄉的寵物,如蛇、蜥蜴、山貓等,往往會因主人的疏忽或被遺棄而逃出藩籬,聚嘯山林,為害一方。
書面化的語言表達:
如果一個物種在新的生存環境中不受同類的食物競爭以及天敵傷害等諸多因素制約,……
人們為了清理和更換管道已耗資數十億美元。
由于引進五彩斑斕的觀賞魚而給某些地區帶來霍亂病源的消息時常見諸報端。
令人始料不及的是……
人們仍將束手無策。
……
1.同學們,這篇《生物入侵者》中舉的例子都是比較早的例子,那么這篇文章還具有現實意義嗎?
同學舉例現實中的生物入侵者。
2.教師引出這段時間熱門生物——亞洲鯉魚。
定義:“亞洲鯉”實際上指的是亞洲系的淡水魚,是對青魚、草魚、鳙魚、鯉魚和鰱魚等8種魚的統稱,其中花鰱和白鰱占了多數。
起因:30多年前,美國南方的一些水產養殖場浮游植物、微生物泛濫成災,美國美國政府就為此引進了喜歡吃微生物、浮游植物的亞洲鯉魚。但是洪水泛濫讓鯉魚有了入侵其它河流的機會,于是在美國泛濫成災。
課堂練習:
《生物入侵者》這篇文章中我們不僅學習到了“定義——危害——原因——對策”這樣的邏輯順序,而且品味了文章的語言,幽默化和書面化的語言表達讓我們原本印象中死板的說明文都變得多姿多彩。現在請大家參考給大家的這些資料,結合我們今天學習的邏輯順序,最好用上幽默化、書面化的語言,來對“亞洲鯉魚”這個生物入侵者進行描述。
操作:請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樣件:
30多年前,美國南方的一些水產養殖場浮游植物、微生物泛濫成災,美國政府為此制定了“專業魚才引進計劃”,喜歡吃微生物、浮游植物的亞洲鯉魚,被當成了專業“魚才”引進到美國魚塘。剛開始時,亞洲鯉魚老老實實地待在魚塘里,替美國人“打工”。但一有機會就趁著洪水泛濫的機會,成功“越獄”,并沿著密西西比河一路北上。
亞洲鯉魚適應性超強,食量驚人,每天都要吃掉相當于自身體重一半左右的食物,能輕松地長到一米多長,100斤重。此外,每條雌性亞洲鯉魚能產卵300萬枚。在伊利諾伊河內,每英里平均竟生活著上萬條亞洲鯉魚,它們從本土魚口中大量搶奪食物,害得美國當地魚無法生存,被美國官方稱之為“最危險的外來魚種”。
最開始美國政府采用的是往鯉魚密集的水域投毒,但中國鯉魚百毒不侵,反而是美國本土魚類被毒死不少。之后,美國嘗試著在水中架設防魚電網,但他們沒想到鯉魚會跳。
美國政府鼓勵民眾消滅鯉魚。一些美國人發明了用弓箭射魚的運動,但跳出水面的鯉魚具有攻擊性,一位女射箭手曾被重重地來了“一巴掌”。
目前,美國專家來中國取經學吃魚,希望能順利解決這一問題。
——選自《重慶晨報》,有修改
說明文的教學常常走在一條畸形的道路上,好像所有的說明文都要從說明對象、說明方法、說明語言這三個方面入手,而這三個方面的內部則更多地是僵硬的、死板的教學,如說明方法無非就是那么幾種,每種的作用似乎也可以脫離文本回答;說明語言則必定準確平實,枯燥死板。造成的結果是,不但是學生不愛上說明文課,教師也是一看到說明文就頭疼。
說明文其實是最貼近生活的一種文體,對學生而言最需要掌握的是提取信息的能力。所以本課的教學設計中首先是對學生信息提取能力的考核。提取信息這一環節所花費的時間并不太長,什么是“生物入侵者”?課文介紹了哪些“生物入侵者”?課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這幾個問題屬于老套型問題,但卻是對文本信息篩選能力的一個重要考查,學生只要在認真閱讀的基礎上并不難把握。接著又用“課文分別介紹了‘生物入侵者’哪些方面的知識?”這一問題導入對邏輯順序的理解,對于常態課,可以利用這一部分對邏輯順序進行進一步的拓展。
以上內容是針對說明文教學中經常性會遇到的教學片斷,但本設計中并不將其作為本節課的重點。即使是同一種類型的說明文,教師也應該對于每篇課文選擇最佳的教學落實點,而筆者認為本篇中最有特色的是說明語言,說明文的語言并不是用“準確平實”這樣簡單的詞語就可以概括的,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語言風格,說明文也不例外。在本篇文章中,語言的幽默化風格以及書面化風格特別明顯,所以要引導學生注意本文風格,幫助學生更好地欣賞說明文語言。
最后,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本節課內容,結合最近熱門的“生物入侵者”——亞洲鯉魚,進行學生的讀寫訓練。嘗試著借鑒本文的說明順序以及說明語言的特色,也寫出一種“生物入侵者”。
面對實用類文本,除了涉及這一類文本所共有的特征之外,更重要的是敏銳地發現“這一篇”的獨有魅力,如《蘇州園林》和《故宮博物館》,都是介紹建筑物的名篇,但是這兩者的側重點是完全不同的,葉圣陶在《蘇州園林》中甚至連有名的拙政園、獅子林都沒有介紹,這篇文章的目的乃是教會我們如何欣賞蘇州園林的美,而不是一本導游手冊;但《故宮博物館》卻恰恰就是一本導游手冊,故宮的布局如何,什么殿里有什么,看著這文字就像隨著作者的筆墨親身游歷了一番故宮。正因為目的不同,所以內容的側重點完全不同,這也深深影響了文章的遣詞造句。《蘇州園林》的筆墨充滿了典雅的文化氣息,而《故宮博物館》透露出的是莊嚴。所以實用類文本的教學應主要從語言、內容、結構這三個維度進行把握,細化來看,針對這一篇,不求全面,但要抓住顯處來講深講透。
注釋:
[1]王云飛:《高考實用類文本閱讀的命題形式及變化》,語文考試指導,2013年,第02期。
(李姍姍 浙江金華 浙江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321000)
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浙江師范大學教育學一級學科基地研究生創新課題項目[項目編號:JXYSSS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