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江蘇省昆山市玉山中學)
論“以學生為本”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評價標準
李莉
(江蘇省昆山市玉山中學)
重點針對“以學生為本”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評價標準進行論述,主要就當前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評價標準中存在的問題,“以學生為本”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的特征及標準的構建等方面進行具體闡述。
以學生為本;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評價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處理好講授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系,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合作交流,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體會和運用數學思想與方法,獲得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
課堂教學的最終目標是推動學生的綜合發展。而作為初中數學教學管理中不可或缺的課堂教學評價同樣需要以學生為核心。因此,在初中數學課堂管理中,我們應構建“以學生為本”的教學評價標準,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雖然新課程標準提出數學課堂要“以學生為本”,但是在當前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評價中存在很多與課程標準不符的情況,具體表現主要有以下方面:
1.教學評價的意識跟不上時代發展
教師在實施課堂教學評價的時候,更多考慮學生的課堂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情況,比較忽視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注重成績,忽視數學能力和數學素養的培養。
2.教學評價標準缺乏專一性和學科性
據了解,現今很多學校不同學科使用的教學評價表格是一樣的,根本沒有表現出學科特征,所以沒有很強的專一性和有效性。學校雖逐漸改進了相關評價標準,但所有科目的教學評價表格都是一樣的。
3.教學評價更多關注結果而忽視過程
教學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發展和變化。但在具體課堂教學中,因為受中考指揮棒的影響,教師比較注重教學效果,看重學生教學內容是否掌握,自己的教學任務是否完成,而新知識獲取過程中的觀察、實驗、猜想、驗證等活動卻不受重視,知識的引入過程往往只是走形式。但這些知識的探索過程其實非常鍛煉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數學思維。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學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以學生為本”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評價標準,須秉著以學生為本的觀念,把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當成教學評價的終極目的。評價的標準是將學生的“學”看成中心,設置促使學生學習與各種能力發展的標準,帶領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而且,課堂教學評價的結論也可促使老師建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觀念,有利于提升老師的專業素養,進而完善課堂教學。“以學生為本”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評價標準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1.凸顯學科課堂的區別
學科的不同,就意味著有不一樣的學習內容、學習標準與學習需求。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逐漸抽象概括而形成的方法和理論,它與自然、科技、人文、社會科學等學科相通卻又不同。所以,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其課堂教學評價標準同樣具有顯著的不同。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評價要側重課堂對學生數學素養和數學能力的培養,強調課程內容在發展學生數感、符號感、空間觀念、統計觀念以及應用意識與推理能力的作用,注重學生數學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的進步和發展。
2.彰顯課堂教學的互動
從“教學”二字可以看出,這是個包含“教”與“學”以及二者互動程序的完備體系。“以學生為本”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評價標準要突出對過程的評價。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老師和學生間進行深度探討、相互交流溝通,其目的是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學習。老師要鼓勵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自由表達自己的看法,鼓勵學生敢于向教材及老師的教學提出疑問。老師可定期讓學生對自己的教學方式進行評判,從而改進并完善,找出最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
3.關心學生的個人成長
當前初中學校內,更多是對學生各科成績的關注,而忽視學生個人成長與綜合實力的培養。這種應試教育下培育出來的學生往往屬于考試型的高手,其他技能十分欠缺,動手能力也很差,并不符合當今時代的發展。因此,“以學生為本”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評價,要求把學生的發展當成根本,關注學生的數學素養和數學思維的成長,真正實現學生自身素質的提高
4.關注評判標準的多元化
當前學校的課堂教學評價主要圍繞的是對教師課堂教學的評價,以及教師對學生課堂效果的評價。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此在課堂評價中學生也不應該總是處于被動者的地位,在課堂評價中也應該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現評價的多元化。
多元化的評價要包括師生的民主參與和自我反思。教師在評價學生學習時,不應該只局限于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可以讓學生開展自評和互評,更可以讓家長參與評價。評價教師的工作情況時,也應該考慮他評者和自評者的意見,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的作用,鼓勵教師和學生民主參與、自我評價和自我反思。
“以學生為本”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評價標準,應將學生當成教育的根本,一切為了學生,同時關注老師的導向作用,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實現積極性格的培育、綜合素養的發展。該評價標準的構建主要通過“以學論教”“以學論學”的原則體現出來
1.以學論教
以學論教的評判標準,不但關注老師的教學方式,但更多是對于學生學到東西的重視。這種方式體現的數學課堂教學評價,是通過展現學生的學習與進展情況,來映襯老師的教學實況,從而表現出教學的根本。通俗講,以學論教便是用學生的學來判定老師的教。此處的“學”,包含兩種含義,一種指學生數學知識是不是學得很輕松自由,重點指課堂教學上的情緒和交往情況;另一種指學生是不是學會了知識及學習的方法,指教學的目的實現及思維情況。
以學論教標準的最終目標是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以及老師的專業進步。該評價標準的具體對象目標是學習和教學的展開及結果,而不是指哪一個人,所以說,其評判的關鍵點不是評判老師,而是對于數學課堂中出現的教學問題進行診治,從而實現教學的最終目的。通過該方式對于初中數學課堂進行評判時,不僅要關心老師的做法,還要重視老師引導學生學習的方式以及最后的效果,由此體現出學生學習的成效。
2.以學論學
以學論學指的是用學生自身的學習情況來評判學生最終的學習成效,從而評判全部的教學水平。該評判標準是對于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的深度彌補與改善,其有助于鍛煉學生的創意,形成良好的創新觀念,提升綜合素養。此外,以學論學的課堂評價標準更多關心的是學生課堂表現,善于帶領學生獨立思考問題,激發學生對于學習的積極主動性,重視對于學生自我性格的培養及創新意識的開發。
同時,以學論學的評判標準有助于學生更好地追求學習方式的多樣化。針對學生學習來說,以學論學看重的是評價標準的多樣化,為了促使學生實現全面綜合發展。以學論學還凸顯出評判必須維護學生的自信心與尊嚴,彰顯出對于學生性格的關心和尊重,重視所有學生的要求,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由前面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出,課堂教學評價的對象是課堂教學系統,這一復雜的系統由教師、學生、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及教學過程中實施的諸多要素構成,但核心要素是教師與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活動、關系及變化,其中又以學生這一學習主體的活動最重要。因此,在具體的課堂教學評價實踐中,評價者要以學生發展為本,從一切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角度出發,去審視教學中學生、教師的活動狀態以及教學過程的發展狀態,從而構建新型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真正做到有效溝通數學教學的理論與實踐,深化新課程的改革理念,真正實現“以學生為本”的初中數學教學。
[1]張偉,龐麗麗.“以學生為本”的課堂教學評價標準探析[J].教育與職業,2014(3):100-102.
[2]李鈺.淺談初中數學課堂評價[J].商南教育信息網,2015(12):29.
[3]吳國譽,王春楊,彭秀芳.以學生為本的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教育探索,2015(10):19-23.
[4]張浩.淺議以學生為本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1):181-182.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