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
(貴州省赤水市第一中學)
淺議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實效
陳靜
(貴州省赤水市第一中學)
信息技術課是利用現代技術最廣泛的一門學科,但是實際上,學校、學生家長、教師甚至學生本身來說,他們對信息技術新教學很難產生興趣乃至不重視這門課程,導致了信息技術新教學在傳統的高中教育中得不到應有的待遇,地位很低下。新課程理念要求我們每位教師改變傳統教學方式,改革教學手段,利用現代教育科技,建構新型教學模式,要求我們的教師與學生在信息技術教育方面改變觀念,與時俱進。那么,如何使信息技術教學在我國普通高中發揮積極作用呢?
高中信息技術教師的構成比較多元化,老教師占據一定比例。老教師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較深,和年輕教師相比,很難迅速轉變教學理念,因此,加強教師信息培訓尤為重要。長期以來,應試教育理念在中學課堂根深蒂固,高中階段學生面臨高考壓力,破除應試教育的桎梏難度頗大。在此背景下,學校、教師和家長應加強溝通和合作,教師作為一線施教者,應自覺摒棄灌輸式教學模式,努力創設互動式信息課堂。要創設互動式信息課堂,教師應加強學科之間的整合,杜絕單一的教學思維,實現信息技術和音樂、美術、英語等學科融合,多方位、多層次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
在傳統信息技術教學中,主要是以教師講授為中心,對教學信息進行加工和處理后,通過語言、計算機呈現給學生。在這種情況下,學生主動性、創造性受到極大的壓制,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精神。教師要改變過于強調知識傳授的傾向,不斷自我學習,轉變教學觀念,總結以往的教學經驗,結合新課的目標和內容,以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為主線,同時兼顧學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我嘗試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和基于問題解決的主題活動教學法,注意教與學的創造性,努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注重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盡量呵護學生的創造靈性。比如,我上信息技術(必修)——信息技術基礎的第一章第一節“信息及其特征”,給學生設計“上傳下達”的游戲,把學生以五人為一組,引導學生了解“信息”的定義,并進行討論,通過分析信息的傳播過程最終得出信息的基本特征,最后選幾名代表進行總結發言。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僅僅是學習的促進者和引導者,對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技術支持,注重對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有利于培養學生與人交流、與人合作的能力,使學生在活動中體驗與他人分享自己學習成果的喜悅。
教育專家加德納認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在一個人身上的表現是不均衡的。”由于學生的記憶力、觀察力、注意力、思維力、想象力、智力水平等不一樣,這就造成學生學習的差異性,這一點在信息技術學科中體現得尤為明顯。由于學生的學習基礎、生活環境、興趣愛好等方面的差異,學生的兩極分化現象比較嚴重。所以,在信息技術課堂中經常出現學得快的同學“吃不飽”、學得慢的同學“吃不了”的現象。在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教師需要同時照顧到班級中好、中、差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學活動往往開展得很被動。利用微課實施分層教學則可以有效緩解這個問題,微課的教學是以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進行的,每個層次的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可以學會的、能夠學好的內容進行學習,最大限度地尊重學生的個性,滿足每個學生的不同需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分析,根據知識點難度的不同,分別制作成微課,提供給學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掌握程度有選擇性地進行學習。例如“數據排序”這個知識點,分為一般排序、自定義排序、高級排序三個不同難度的操作技能。一般排序是基礎性的操作技能,掌握相對容易;自定義排序步驟比一般排序步驟增多,難度有所增大;高級排序是難度最大的,需要有較好基礎的學生才能掌握。對那些初學的學生,可以選擇從最基礎的一般排序開始學起;而那些基礎較好、早已掌握一般排序技能的學生,則可以跳過一般排序,從自定義排序開始學習,在掌握了自定義排序后還可以挑戰高級排序。這樣,在教學過程中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可以有自己的學習目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學生兩極分化的問題。在教學開始的時候,把學習目標告知學生,然后讓學生根據自身學習節奏,自定進度完成學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隨時對視頻進行播放、暫停、倒退、快進和重播等操作,直到把這個知識點完全理解。如果課后又遺忘了,也可以隨時播放微課進行復習。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其適應未來的發展。
現階段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開始深刻地影響著全世界人們的社會生活方式,而現在學校傳統的概念教學不僅引起了學生對信息技術產生抵觸心理,還阻礙了社會信息化的發展。美國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認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因此,當今的教育不能再使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需要把教育的目標轉為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能夠獨立思考、自我管理、自我監控、自我評價、自我改進,在走出校門以后能夠適應未來的社會。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