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金秀
(濰坊市技師學院 山東濰坊 261400)
高職院校工商管理學院建設與發展探析
夏金秀
(濰坊市技師學院 山東濰坊 261400)
在高職教育快速改革轉型發展的大背景下,面對工商管理專業的美好愿景與現實困境,只有認清工商管理專業現狀,理清專業課程體系結構,細分專業發展方向,打造專業核心技能,培養具有“一技之長”的技能型人才,并加強專業宣傳推廣,引領并創設新的社會職業,直接對接工作崗位,才能實現工商管理學科及專業的長遠穩定發展。
高職院校 工商管理學院 建設
作為新建的工商管理學院,要以就業為導向,強化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全面加強內涵建設,與對口企業合作構建課程體系,堅持通用和專業能力并重,培養真正含義上的雙師型教師,同時要注重建設開放共享的實訓基地,實現招生就業的良性循環,并不斷強化社會服務和對外拓展教學合作。
“工商管理”口徑非常寬泛,既是“管理學”學科門類中的一級學科名稱,又是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名稱。同時,工商管理所開設的課程還有“工商管理”“工商管理實務”“工商企業管理”等諸多名稱,因此,工商管理有學科、專業、課程三個層次。三者混淆,邊界模糊,層次混亂。[1]
第一,工商管理專業開設門檻較低,其師資基礎廣泛,經濟學、管理學大類學科普遍,甚至并非科班出身的“半路出家”的轉型教師稍加進修或自學后也被允許從事工商管理類專業教學。第二,教學場地要求不高,絕大多數課程在普通教室即可完成,無需實驗室、實訓場等場館設施。第三,其運行成本較低,和絕大多數社會科學專業類似,幾乎無實驗實習耗材和其他經費支出。第四,工商管理為新型交叉學科,學科基礎薄弱,管理學科理論體系主要照搬西方,未能與中國獨特的管理思想相融合,尚處于探索期。[2]
工商管理專業畢業人數眾多,在就業競爭無比激烈的大環境下,人才市場需求早已飽和,形成強烈的勞動力供給多、需求少的矛盾。工商管理的專業特點,要求學生廣泛涉獵各行業知識,擁有豐富的知識基礎,但正因如此,導致學生樣樣通,但樣樣都不精,優勢變成劣勢,最終使畢業生知識結構大而全、泛而濫、松而散、廣而雜,沒有專一精深的一技之長。
社會分工使人類極大提高了勞動效率,促進了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在生活、工作節奏如此之快,社會分工日益精細的互聯網大數據時代,工商管理專業培養的學生完全找不到與其直接對接的工作崗位。不像師范專業對接教師職業,會計專業對接會計職業,法律專業對接律師、法官等職業這樣直接,它不能對接局長、處長,也不能直接對接經理、主管。“它”在機關是“打印復印的”,在企業是“跑腿送信的”。這樣的實際案例不勝枚舉,比比皆是,所以專業“無崗而設”是外因,“無長可專”是內因。
培養目標的定位是否準確,直接關系到所培養人才的質量。高職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應用型人才是它的培養目標。因此,工商管理類專業的培養目標應定位在培養適應現代管理需要的、具備從事基層管理工作、直接面向生產第一線的應用型管理人才。這樣的定位既使職業院校的畢業生避免了和本科院校畢業生在人才市場上“狹路相逢”,又有利于培養以實踐性、職業性為取向的創新型管理人才。
現行的工商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設置大都廣博龐雜,管理學大類里幾乎無所不包。工商管理專業一般要開設如工商管理、戰略管理、行政事業管理、財、稅、法、營銷、廣告、心理、行為、社會、經濟等多學科、多方面的課程,內容豐富,但缺乏重點,加之要開設的公共課程,整個工商管理專業課程設置層次重點不突出,導致專業缺乏核心課程與核心技能,學生不具備專業核心競爭力。因此,應結合工商管理專業的細化方向,窄化知識結構口徑,課程設置改橫向為縱向,變廣博為精專,重新構建核心課程體系,并以核心課程為基礎打造專業技能,使畢業生擁有“一技之長”。
根據社會人才需求狀況,以前瞻性視野,調節和控制工商管理專業招生規模,盡量使其保持供需平衡。供大于求時,教育主管部門應適時適度減少招生規模,反之則可擴大,避免嚴重的供大于求或人才短缺狀況,既保持適度的專業人才競爭,又避免人才資源的嚴重浪費。[3]
作為一個現代工商管理人才,要求其具有較強的開拓創新能力、應變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和說服能力,這些能力素質往往需要在大量的實踐環節和社會工作中加以鍛煉和培養。工商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主要以實習、實訓兩類實踐教學為主。可將實習實訓期分為三部分:一是與社會調查結合起來,安排在暑假進行;二是認識實習與市場調研,促使學生在與社會接觸中鍛煉其實踐活動能力;三是聘請優秀企業家做兼職教授或專業指導專家,每年給學生做一到兩次專題講座和報告會。另外,應重視實習基地建設。首先,應爭取當地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的支持,建立學生實習基地。其次,為了確保實習取得實際效果,可與當地組織部門聯系,選擇一部分素質較好的學生到企事業單位實習。
一是學校與地方有關企業簽訂協議,建立教師實習基地,有計劃地選派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增加實踐知識;二是重視引進企業科技人才充實師資隊伍,優化師資隊伍結構。
要加強專業宣傳,引導學生及家長理性認識“專業特色”及畢業后的就職方向。打破“官本位思想”,明確“工商管理”是技術技能專業。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職業向往、專長及興趣愛好報考專業。工商管理專業也要根據專業方向,適度區分并限制文、理科學生報考。同時,加強畢業生就業引導,讓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根據自身實際,獨立思考,做出就業選擇。
高職院校工商管理學院的辦學宗旨是以就業為導向,為企業和地方經濟發展培養適應于基層經營管理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為了實現這一培養目標,高職院校工商管理學院必須抓好自身的建設和發展,即加強內涵建設,強化校企合作,彰顯辦學特色。
[1]梁秀文,郭玉梅.高職經濟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模式與考核方法初探[J].職業技術教育,2014(8).
[2]楊建立.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實踐探討[J].教育與職業,2013(9).
[3]沈愛華.工商管理類專業建設與發展的基本思路[J].鹽城工學院學報,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