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偉
(黑龍江省評劇藝術中心 黑龍江哈爾濱 150001)
評劇生行表演藝術分析
程 偉
(黑龍江省評劇藝術中心 黑龍江哈爾濱 150001)
評劇是廣泛流傳于河北的戲曲劇種,從唐山落子發展而來。評劇生行的真正發展是從建國后五十年代開始的,它包括老生、小生、武生三類,分別扮演了不同年齡、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男性人物。隨著時代的發展,評劇也在不斷的豐富自身的藝術形式和創新戲曲內容,不斷提高自身的審美價值,如今已成為深受北方多數地區人們喜愛的劇種。
評劇生行 表演藝術 分析
評劇藝術是主要以演唱來表現劇情和塑造角色的劇種,因此評劇生行也必須具備良好的唱功。評劇藝術有較強的生活氣息,唱詞淺顯易懂、表演形式靈活豐富,比較符合北方大眾的生活狀態,容易被廣大北方觀眾接受和喜愛。評劇中的生行發展迅速,在唱腔和表演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
在評劇生行表演藝術中,小生與其他劇種同樣用“行動的藝術”,即一連串的動作來完成角色任務。評劇小生行當中的唱腔和念白采用的是普通話大嗓(本嗓)來表達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完成表現人物的最高任務。比如評劇小生表演藝術家張德福在念白、唱腔方面經過幾十年實踐已經形成了自己獨有的張派風格,他聲音高亢、甜潤、明亮,在《無雙轉》中用唱腔突出一個“怨”字,通過三怨體現了對無雙怨中有愛、愛中有怨的情緒,體現了張派獨有的演唱風格。[2]
評劇小生的指法多用“凡指、沖天指”(單指)。除了武生用劍指外,小生多數用的是單指。但是有些小生的指法并不規范,在用“凡指”時常常把小指伸直,很像旦角中的“蘭花指”,看起來有些“媚”,缺乏陽剛之氣。小生指法應該是指上翹拇指在中指甲二分之一處,無名指和小指應當彎曲,這樣才能表現出小生的陽剛美。評劇小生在表演時要“美”,摒棄“媚”。這主要針對于評劇小生里的扇子生和文武小生。比如劉小樓先生在《人面桃花》和《柳毅傳》里的小生角色表演,從唱腔到扮相、身段,他對不同的角色的演繹都展現出了濃厚的美學價值,沒有絲毫媚氣,表現出了評劇小生的陽剛之美。
評劇武生一直在尋求自身的武戲特色,它吸收了地方戲和京劇的武生特點,在舞臺表現上通過年輕的男性來更好的表達“武”的剛猛之氣。傳統評劇武生主要以扎大靠、功架等形式來表現。比如京劇《長坂坡》里的趙子龍就是以短打武生常用的緊身短裝作為舞臺表現形式。評劇中武生的表現形式,很多都是借鑒了京劇中常見的表現形式。但是現有的評劇武生,并不只是照搬其他劇種的故事表現。它在博采眾長的前提下,更好地突出展現了評劇的自身特色,演繹出了評劇武生不同環境下表現出來的故事含義。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通過評劇武生的成功實例來看,只有扎實的基本功才能讓表演具有較高的藝術性,才是促進評劇發展的根本因素。演員在有扎實基本功的基礎上,還應當保持一定的想象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不斷發展創新,防止閉門造車的現象出現。評劇武生的表現與發展還應該注重對民間藝術的借鑒改良,讓民俗性的表現特征通過評劇自身得到表現,使評劇武生這個行當更具表現意義,形成自己獨有的藝術表現風格。比如評劇著名表演藝術家趙連喜在學藝期間,重點學習了三節棍和大刀箭以及花槍等,掌握了扎實的基本功,為武生表演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除此之外,他還吸收了喜劇方面的表演技巧,從而使自己的人物表現更加生動可愛,既拓寬了自己的戲路,又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在評劇傳統戲劇中,老生的行當比例占得比較少,是一個尚待發展完善的行當。老生只有在少數的幾部戲劇中有少量的唱段,比如《打金枝》、《茶瓶記》、《黃氏女游陰》等。但是老生行當在評劇現代戲中的發展比較迅速,形成了由敘事、抒情與戲劇性板式變化構成的唱腔系統,對人物情感變化的各個方面都有較好的表現。評劇老生行當為了豐富唱腔進行了各種借鑒和嘗試。比如借鑒了“女腔慢板”、“移植反調”以及“男腔轉調”等,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評劇老生演唱藝術的發展較快,其中馬泰先生在全面繼承評劇唱腔的基礎上,還進行了大膽的創新。他不但借鑒了京劇等劇種的發聲和吐字技巧,還吸收了西洋聲樂的演唱方法,使唱腔音質更加脆亮、結實,音色柔和圓潤,能把高中低幾個音部的旋律處理的韻味十足。馬太先生在現代劇《金沙江畔》和《奪印》中成功飾演了何文進與譚文蘇,充分展現了角色的人物特征,形成了自己獨有的老生表演風格。另外,在評劇舞臺上有很多的年輕老生演員已經嶄露頭角,成為評劇老生行當發展的主力軍。比如天津評劇院的王文濤扮演的傳統評劇《朱痕記》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劇中王文濤結合了評劇中老生與武生的特點,生動的塑造了劇中人物形象,深受觀眾喜愛。
總之,評劇生行隨著現代藝術的發展正在不斷的發展創新,我們要在繼承評劇自由的傳統藝術基礎上,通過吸收和借鑒其他戲劇和民間藝術的精華成分,對評劇生行進行豐富和改良。演員要苦練基本功,努力嫻熟的把各種男性角色生動的展現在舞臺上。
[1]張杰.評劇生行唱腔發展的概況[J].戲劇之家,2016,(10):30.
[2]程偉.評劇武生的舞臺表現及藝術漫談[J].戲劇之家,2016,(1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