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閩旭 陳念研 王 巧
(福州外國語學校)
新形勢下高中綜合素質評價的實踐與思考
陳閩旭 陳念研 王 巧
(福州外國語學校)
高中綜合素質評價已實施十多年,從全面開花到現在的漸入沉寂,如何將其納入高考體系成為近幾年的焦點話題。實施十多年,有經驗積累,有弊端顯現。顯然,僅將它作為高考的“錄取參考”已不夠,現在到了要變革前行的關口,只有將其直接納入高考,才能調協各方積極性參與其中,才能改變單一的考試評價制度,提升素質教育的質量。在改革中,可參考“綜合素質評價+高考成績”的混合錄取、“差額投遞”“推薦自薦”等方法。實現直接納入高考體系需要專家團隊頂層設計魄力,需要完善監督體制和違規的重典罰則,還需要信息化平臺的運用。
高中綜合素質評價;高考;直接納入
近來,有關高中綜合素質評價如何納入高考體系的說法甚囂塵上。高中綜合素質評價實施十多年以來,從最早的遍地開花到如今的漸入沉寂,它已到了需變革前行的時候了。2016年5月福建省頒布閩政〔2016〕20號《福建省關于印發福建省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指出“2016年秋季,在部分普通高中開展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改革試點;2017年秋季,全省普通高中新生開始全面實施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筆者認為,將高中綜合素質評價作為高校招生的直接依據之一,是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一個突破點,要做且必須做好。
高中綜合素質評價實施十多年以來,經驗很多,但疲態已顯,弊端已現。究其原因是它的結論僅供高考“錄取參考”,大大制約了評價實施和創新積極性,已到了非變革不可的時候了。國務院在國發〔2014〕35號《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提出:“2014年啟動考試招生制度改革試點,2017年全面推進,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國特色現代教育考試招生制度,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模式。”福建省教育廳相應的在2016年6月確定福州、廈門、泉州、三明市為福建省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改革實驗區,實驗工作自2016年秋季入學的高一新生開始實施,周期三年。可以說,現在全國各地自上而下,均在探索綜合素質評價改革的辦法。
高中綜合素質評價“直接納入”高考就是使綜合素質評價像高考成績一樣,作為高校招生的直接依據,實現與高考分數同樣的地位,實質性地影響學生的升學,而不是“錄取參考”。至于是以折算成分數或是以等級加評語的形式由各省市和高校依實際情況制定。
1.意見模糊,導致實施兩難陷入
在現行各級文件中,均以“錄取參考”綜合素質評價結果為說法,實際上對高考中如何使用評價結果持模糊態度,操作性不強。如果納入,評價的結果可能缺乏信度,最終大家評價都是好,無實際價值;如果不納入,評價走過場,形同虛設,素質教育的美好愿景又會落空。
2.可操作性不足
綜合素質評價的觀測點的賦值標準難以確定,賦值困難,評價結果合成也存在困難,這些均導致評價結果的可信度不足,如何將定量和定性的觀測點公平操作,這是一個難點。
3.可信度不高
因涉及高考,對每個考生而言均是高利害關系。家長與學生本人均是評價的主體,如何保證對自身評價的公平公正?
4.區分度較差
現在評價結果的呈現方式有兩種:等級和評語。評語無區分度可言;等級呈現的區分度稍好,但也是較差,區域、校際無統一標準。這直接導致大家都是好,幾乎沒有區分度,錄取時高校幾乎不看,這是自身存在問題造成的。
5.反作用
現在的評價實施中,存在突擊整理材料、走過場、弄虛作假等不良現象,學生在參與過程中,消極應付,對學生起到很消極的反作用。
1.加快專業研究,加強頂層設計
華中師范大學羅祖兵教授撰文指出:“在過去十年中,沒有提出過任何具有原創性的綜合素質評價理論。”十余年無大進展,缺乏專業研究和頂層設計是重要因素。因高考關系千家萬戶、地域差別大,只有高瞻遠矚的專業研究才能兼顧全局,只有頂層設計才能確保公平。
2.優勢素質呈現和個性化呈現
綜合素質有別于學科,具有整體性和個體性等特點,必須采取綜合性的評價思路,其內容應具有優勢素質和個性化呈現。較好的操作程序應是先由學生書面陳述除學科成績外還有哪些優勢突出的素質展現給高校并提供證據,然后由高校錄取人員依據自己所得信息和證據材料進行認定,得出結論。
3.差額投遞法
將綜合素質直接納入高考,關鍵在于找到具有可操作性的辦法,否則,再好的設想都會夭折。差額投遞法就是采取基于綜合素質評價的差額錄取的辦法,即在高招投檔時按照高校實際錄取人數的一定比例(如,110%、120%等)設定,然后由錄取高校根據自己的特色需求選擇綜合素質上達到自己需求的學生。
4.混合排名錄取法
實行“綜合素質+高考成績”混排的錄取方法,
到了初三上學期,大多數學生通過多次小組合作批改訓練后,基本上明確了一篇優秀作文應該達到的標準,也掌握了作文批改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技巧,這時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嘗試批改自己的文章,通過自評自改的方式達到自我發現、自我調整、自我完善的目的。自評自改法最好與小組合作法交叉進行。
1.強化自評自改意識
好文章是“改”出來的。托爾斯泰說:“不要討厭修改,而要把同一篇東西改寫十遍,二十遍。”曹雪芹“批閱十載,增刪五次”寫成文學巨著《紅樓夢》。教師可以通過探求名家作文成功經驗等活動,激發學生自評自改的積極性,讓他們明白自評自改的好處,強化自主評改的意識。
2.培養自評自改習慣
好習慣還在于養成。培養學生自評自改的習慣,首先,教師應敢于“放權”。即教師要能夠把“打分權”真正放心地交還給學生本人,讓他們在一次次給自己作文“打分”的過程中,靜心審視、反思自己的文章,逐漸形成“我要寫好作文”的強烈心理暗示,產生自我評判作文的“權力欲”,從而使得自評自改由教師布置的任務型作業轉變為學生樂于完成的自主型功課,成為學生心理需求與行為習慣。其次,教師應善于引導激勵。當學生完成一篇作文后,指導他們用規范的修改符號改正錯別字、錯用的標點符號、錯用的詞語、有毛病的句子、不銜接的語段,使之文從字順、言簡意賅。同時在精彩的詞句、文段下面畫上橫線,略作點評,增加分數,加以鼓勵,以此增強信心。有教師的方法引路、真誠激勵和學生個人的多次批改嘗試,自評自改不難內化外顯為學生作文的一個良好習慣。
3.提高自評自改能力
決定文章成敗的關鍵取決于思想內容。如審題是否正確、中心是否明確、材料是否典型、內容詳略是否得當、形象是否豐滿、情感是否真實等。學生如果能夠靜下心來,在以上方面深入品評,舉一反三,就可以將自己的寫作水平提高一個層次,并能從作文評改中找到樂趣。
總之,作文教學的探索與實踐經驗告訴我們,作文批改的方法不勝枚舉,不同的方法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在課改背景下,我們更加鼓勵小組合作法和自評自改法。這兩種方法從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為學生所接受和喜愛,切實提高學生的作文素養和寫作水平,值得我們嘗試運用。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