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兆鳳
(南京市六合區龍池初級中學)
從學生生活的小事出發
——一節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教學案例
蔡兆鳳
(南京市六合區龍池初級中學)
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很多有條件的學校都已經開設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程,不過像我們這樣的農村中學還沒有條件開設這門課程。作為班主任,我針對班上學生的共性需求,利用班會課上過幾節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效果都還不錯。接到通知要去另外一所農村中學上一節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示范課,我猶豫了很久,沒有教材、從沒有接觸過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學生,我該上什么、怎么上?
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程并不是旨在向學生傳授知識,而是側重學生心理素質的全面提高,重在幫助學生調整認知方式、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整個學習過程以學生的體驗學習為主。可是學生在一群學校領導和陌生老師的“陪伴”下、在一位陌生的老師帶領下去上一節從未接觸過的心理活動課,我該怎么讓學生放松下來、參與進來,進而做到真正的體驗學習?我想這節課的主題一定要很貼合學生的實際需求,聯想到入冬以后班上有學生會上學遲到、作業寫不完,我問他怎么了,他說:天太冷了,被窩太舒服了,賴著賴著遲到了。我決定這節課的主題就定為“走出舒服圈”。接下來怎樣才能讓學生愿意相信我,和我一起進行體驗學習并挑戰自我呢?我決定還是從學生生活中最普通的事件開始,就從播放情景劇《冬天起床前的掙扎》開始這節課,從而拉近我和學生的距離,開始一段體驗學習。
上課的前一天正好下了雪,我也是費了一番周折才到達上課的學校,課堂開始,我先簡單介紹了自己,然后說:“我來自二十里外的另一個鄉鎮,今天太冷了,路也太難走了,早上躺在溫暖的被窩里,我為自己想了幾十個不用起床的理由,差一點就沒能趕上這節課。”這時我發現有學生開始笑了,我接著說:“最近天這么冷,大家每天早晨是不是也很舍不得離開溫暖的被窩,總是想要一賴再賴呢?”我看到很多學生都在點頭,還有一部分學生附和我說“是”,還有幾位學生開始交流了,我接著說:“我拍了一段我班上學生早晨起床的視頻,大家先看一下和自己像不像。”于是我開始播放情景劇《冬天起床前的掙扎》,我發現每個學生都在觀看投影屏幕,不時有學生點頭、哄笑,大家都感同身受。(此舉目的:平等交流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從學生生活中真實的小事出發,營造出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
情景劇播放結束,我請一位學生說一下他的感受,然后我趁機提出了“舒服圈”這個概念,然后我請大家一起尋找自己“舒服圈”時,學生都很積極,每個人都在卡片上寫下了自己的“舒服圈”,多數人都寫下了不止一個,因為課堂的氣氛比較輕松,當我問有沒有人愿意在班上說出自己的“舒服圈”時,真的有五位學生愿意向全班人說出自己想要走出的“舒服圈”,然后我帶著全班人一起選出了其中的兩個“舒服圈”,全班學生一起想辦法走出這兩個“舒服圈”,大家都很積極地分享自己的經驗和方法,學生都很投入、很積極,都有了自己的體驗和收獲。本節課是通過學生生活中真實的小事情開始,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營造出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進而讓學生愿意積極投入到課堂中,愿意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體驗學習,愿意挑戰自己,改變自己,走出自己的“舒服圈”。
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程旨在幫助學生全面提高心理素質,重在幫助學生調整認知方式、獲得積極的情意體驗,整個學習過程以學生的體驗學習為主,卻常常因為學生沒有真正參與進來、不愿意也不敢發言和分享,而達不到課程目標和效果,變成了單純心理知識的說教。通過這節課的教學與反思,我認為:
1.民主、和諧、寬松、溫馨的教學氛圍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程的起點,是激活或喚醒學生心理活動的關鍵點,也是誘發學生積極行為的外在因素。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課題導入對一節課能否成功起著關鍵作用。從學生生活中最普通的小事出發,創造出學生愿意參與的情景,激發學習興趣、啟發其思考,學生就很積極地投入到活動中。
2.教學內容要貼近學生的實際需求。教學內容的選擇要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還有學識水平以及已有的生活經驗,要能找出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和關心的熱點問題或是學生當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然后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然會投入地參與、積極地探討體驗,從而獲得心理上的成長。
3.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程開設雖然還是會遇到種種困難,對很多農村學生來說還是陌生的,但只要有老師愿意努力,愿意真正從學生的心理需求出發,愿意引導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體驗,還是可以發揮作用,切實幫助學生在心理上更好地成長。
真心希望在學校可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這門課程,至少班主任可以利用班會課開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幫助學生調整認知方式,獲得積極情感體驗,促進學生心理素質的全面提高。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