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寧
(廣東省廣州市第四十七中學匯景實驗學校)
引領學生讀懂小說人物語言的時代烙印
何寧
(廣東省廣州市第四十七中學匯景實驗學校)
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的媒介,是在特定的環境中,為了生活的需要而產生的,在日常生活或社交活動中,人們不僅用語言傳遞信息,還用語言同他人交流,從而建立和保持一定的社會關系。同時,語言這種文化現象是不斷發展的,其現今的空間分布也是過去擴散、變化和發展的結果。所以,只有擺在時空的環境里,我們才能全面地、深入地了解其與自然環境及人文環境的關系。
文學作品中人物語言不同于作者的敘述語言,也不同于文學作品中人物的內心獨白。它是通過人物的對話來發揮它的作用的。它需符合人物獨特的身份、地位、年齡、職業、心理狀態、文化教養等,能增加故事的真實性、可信性,能塑造人物形象,刻畫人物性格,表現人物之間的關系,揭示人物的身份與社會地位,并在敘述故事情節、推動情節發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人物語言以上這些性質,是我們在小說人物語言教學中最注重分析的。但是,我們不要忘了,人物語言必然與政治、經濟、社會、科技,乃至文化本身產生相互的影響,所以特定的環境必然會給語言打上特定的烙印。能辨識這些烙印,也就了解了小說揭示的社會矛盾和現實生活,為我們理解小說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寫作目的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如《故鄉》中閏土的話:“非常難。第六個孩子也會幫忙了,卻總是吃不夠……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錢,沒有定規……收成又壞。種出東西來,挑去賣,總要捐幾回錢,折了本;不去賣,又只能爛掉……”閏土的話既反映出當時軍閥割據、戰亂不息的社會動蕩景象,也描繪了當時農村經濟凋敝,苛捐雜稅繁多,農民入不敷出的困苦生活。揭露了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帶來的災難,從而表現了作者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和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愿望。
又如《智取生辰綱》中“楊志道:‘如今不比太平時節。’都管道:‘你說這話該剜口割舌!今日天下怎地不太平?’”北宋末年的宋徽宗時代,正是中國人民內憂外患最嚴重的時代。國內的政治環境,基本上是“君昏臣奸”,苛捐雜稅極重,巧立名目,民不聊生,百姓身受多重壓迫,許多人鋌而走險,盜賊四起。這和當時表面的繁華、文學藝術的燦爛,形成極大的反差。因而,楊志才會說“如今不比太平時節”。而老都管是蔡京女婿梁世杰家的管家,是統治階級的代言人,他斥楊志“該剜口割舌”“今日天下怎地不太平?”小小的管家敢倚勢如此張狂,可見當時大小官吏的專橫霸道,尖銳的階級矛盾已不可調和。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和統治階級的罪惡,寫出了“官逼民反”“亂由上作”的歷史真實。
再如《范進中舉》中胡屠戶在范進中了秀才后說:“比如我這行事里,都是些正經有臉面的人,又是你的長親,你怎敢在我們跟前裝大?家門口這些做田的、扒糞的,不過是平頭百姓,你若同他拱手作揖,平起平坐,這就是壞了學校規矩,連我臉上都無光了……”胡屠戶這番話揭示了范進地位卑微,受人歧視,正印證了那個“百無一用是書生”的時代風氣,因而“學而優則仕”框定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范進中舉以后,胡屠戶說“姑老爺今非昔比,少不得有人把銀子送上門來給他用”,中舉帶來的天壤之別的變化著實令人羨慕和神往。和范進中舉前母親和妻子餓了幾天無人過問相對比,反映出科舉制度時期人們的丑惡嘴臉,顯現世態炎涼。故而有力地抨擊了封建科舉制度毒害知識分子的罪惡,辛辣地諷刺了科舉制度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深刻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現實。
再如《孔乙己》中中秋前的兩三天,掌柜想起孔乙己長久沒有來了,還欠十九個錢時,酒客與掌柜的對話:“他總是偷。這一回,是自己發昏,竟偷到丁舉人家里去了。他家的東西,偷得了么?”“后來怎么樣?”“怎么樣?先寫服辯,后來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來呢?”“后來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樣呢?”“怎樣?……誰曉得?許是死了。”由“是自己發昏,竟偷到丁舉人家里去了。他家的東西,偷得了么?”兩句可見,孔乙己的偷竊問題不在于偷的書,而在于孔乙己的地位卑賤(沒有考上秀才,喪失了做人的尊嚴),舉人的官職不大,但是很有權勢,所以別人都怕他,連小偷也不敢去。同樣是讀書人,因為科舉制度,境遇卻天差地別:丁舉人爬上去了,成為殘暴的統治階級中的一員,擁有了財富,將原本讀書人的清高拋之腦后;孔乙己沒有爬上去,成為眾多落魄讀書人中的一個,受到他人的欺凌和嘲笑,變得自命清高,迂腐不堪。“打折了怎樣呢?”“怎樣?……誰曉得?許是死了。”這種語言上前后的對比暴露了當時勢利、冷酷、虛偽、階級對立十分嚴重的社會環境,更讓我們看到了人性的扭曲和冷漠,封建制度的腐敗和黑暗,預示著人物悲劇的必然性。
再如《變色龍》中赫留金說:“……要是我說的“學”提供相應的環境。如微課,是指以微型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針對某個學科知識點(如重點、難點、疑點、考點等)或教學環節(如學習活動、主題、實驗、任務等)而設計開發的一種情景化、支持多種學習方式的新型網絡課程資源。利用微課進行實驗教學,可以使學生參與到實驗的實踐中來,同時又發揮了信息技術的輔助作用。如“光合作用的實驗驗證”一節中,將班上學生分為若干個實驗小組,分別探究“綠葉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實驗”“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光合作用釋放氧氣”和“植物進行光合作用需要葉綠素”等實驗,分別錄下所進行的實驗操作和實驗結果,最后制作成幾分鐘的微課,作為實驗演示視頻供課堂使用,由于是學生自己操作,比較能夠吸引學生的眼球,同時也比較容易促進學生的思考,并對實驗操作過程的不嚴謹之處和實驗方法等的改進進行討論和總結。這樣做既讓學生體驗了實驗操作,又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同時微課也可以成為很好的課程資源。
傳統的生物第二課堂常常是讓學生利用課余的時間進行與生物有關的實踐活動,而這種實踐活動往往會受到各種因素的限制,如時間、資金等,但是利用網絡平臺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因為網絡可以給我們提供大量的生物資源,如海洋世界http:// ocean360.net,人民教育出版社http://www.pep.com.cn/czsw,植物分類專區http://www.nature.sdu.edu.cn/artemisia/default.php,中國科普博覽http://www.kepu.net.cn/gb/index.html等,這些網站上的資源豐富,知識多樣化。學生可以通過網絡進行生物課題的研究,生物論文的撰寫和實驗設計等,利用現在的微信平臺學生可以將自己的學習成果分享,并進行交流;而教師可以在平臺上進行傳閱和點評。在信息技術的應用下開展生物第二課堂,不受時間,空間和資金的限制,同時豐富了活動的內容,拓寬了第二課堂的教學范圍,增強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課堂教學和信息技術的有效結合使教學模式發生改變,課堂內容呈現豐富多樣,不僅拓寬了教學空間,同時也拓展了學生的視野,但是信息技術運用的同時信息量也增大,有的老師流于形式,播放課件過程中,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很短,未能真正夯實基礎。有的老師上課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一節課下來播放大量的圖片,使得學生眼花繚亂,看似很熱鬧,實則造成學生知識結構上的混亂,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師備課時,沒能抓住知識的重點,有點喧賓奪主的傾向。有的老師不對網絡資源進行篩選就應用到課堂的教學中,只能是事倍功半。
綜上所述,生物教學中對信息技術的應用不能只是簡單地收集圖片和影像資料用于上課播放,要能夠結合當前的知識進行合理設計,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增強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和互動,同時還要體現知識的整體結構。此外,如果什么課都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也是無法適應學生好奇、求新的心理特點,所以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有效地選用,適時適量,信息技術就一定是教師的得力助手,而不是生物教學中的點綴。
[1]高小其,婁愷.新疆地區地震前后泉水中微生物異常反映的研究[A].中國地震學會第14次學術大會[C],2012:269.
[2]劉慧.淺談高中信息技術的教學[J].中華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12):128.
[3]劉恩山,肖堯望,鄭春和.生物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53-55.
[4]林玲.微課在高職生理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7):10-11.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