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明予
(江蘇省蘇州市張家港市少年宮)
藝術的喚醒
——談古箏教學中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葉明予
(江蘇省蘇州市張家港市少年宮)
著名作家雨果曾經說過:“開啟人類智慧寶庫有三把鑰匙,一把是數字,一把是文學,一把是音符。”音樂教學不僅能夠開發學生智力,對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也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教育部在“新世紀教改工程”中把“新世紀人才培養要注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作為學生的培養目標,要求教師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更新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師在教授學生演奏方法、演奏技巧的同時,要讓學生通過創造性的音樂學習,借助多種方式,潛移默化提高學生的各項綜合能力,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和創造性思維。
古箏教學;綜合能力;培養
傳統的教學模式,一般都是老師講、示范,學生聽、模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沒有興趣可言,更無從談創新意識、創造才能。“啟其蒙而引其趣”,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獲取知識,筆者做了以下嘗試:彈奏樂曲前,先讓學生找出樂曲的重點節奏型,自主創編,進行節奏接龍,鼓勵新穎的創意;在課堂上開拓創新,大膽采用音樂知識卡片式競答,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通過自主視奏,讓學生提出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分組進行分析、討論,自主解決問題;激勵學生積極動腦、踴躍發言,每節課增設爭章環節,學生你追我趕,體會到成功的喜悅。這些點滴的滲透,改變了以往的學習模式,滿足了學生積極學習的心理需求,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在放松的狀態中輕松掌握了知識,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給了他們更廣闊的思維空間。
一位音樂家曾說過:“只有積極參與伴奏、重奏的藝術實踐,才能成為一名出色的獨奏演員。”教師讓學生學習齊奏、重奏、合奏等多種演奏方法,訓練學生的協調能力、配合能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更深層次探究音樂的魅力。
齊奏是學生合作演奏中相對簡單的音樂表現形式。在演奏的過程中,要求演奏速度一致、力度均衡、音高統一。筆者在課上,會拍攝學生彈奏的視頻片段,并讓他們自主觀察,尋找問題、解決問題。學生通過傾聽、觀察,不斷調整自己的演奏狀態。一次次的溝通交流,集體演奏日趨默契、出色。
當學生具備一定的演奏能力后,會進行重奏訓練。重奏要求對主旋律有精準的記憶,充分了解各聲部的旋律走向,才可以默契配合。剛開始選擇一些編配簡單、旋律熟悉的二重奏樂曲,再逐步過渡到技巧性強、有鮮明風格多聲部重奏樂曲。在教學中,筆者發現孩子們對重奏曲目的訓練的熱情更大于獨奏曲目,會主動要求集中訓練,短時間內就進步很多,能較好地駕馭樂曲。學生通過系統的重奏訓練,進一步培養了了解音樂、感受音樂的能力。
少年宮會定期挑選一部分學生參加民樂團的合奏訓練。合奏對學生演奏的音色和諧、音量均衡會有更高層次的要求。古箏在民樂團一般擔當伴奏聲部和少部分旋律聲部,需要根據合奏中配器、和聲的需要,對樂譜、指法進行小范圍調整,以保證能夠演奏出和諧、動聽的旋律。在合奏過程中,學生要隨時能根據樂句呼吸、旋律起伏進行音色調整、力度變化。合奏更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聽覺、視譜、樂感、表演、合作等多方面綜合能力。
通過學習齊奏、重奏、合奏這些演奏形式,給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轉化為主動探究知識,最大限度發揮他們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讓學生的潛能迸發出來,讓學生在主動探究中獲取知識,使他們真正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和“創造者”。
隨著中國素質教育的推進和教育改革的深入,“賞識教育”“成功教育”等思想深入人心。在教學活動中,“倡導尊重人的基本權利,強化學生的自我意識、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挖掘學生的潛能,為每一個學生提供發展的機會,堅持全面育人”。
音樂是聽覺藝術。學習樂曲演奏時,教師有感情的范奏,可以讓學生從節奏、速度、力度方面對音樂作品內容有直觀的認識,引起學生情感共鳴,引導學生更深層次地感受音樂情感、體會樂曲內涵,從而提高表演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更要真誠信任、尊重每一個學生,運用激勵性的語言、神態鼓勵學生,努力營造一種民主、輕松、愉悅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表演欲望。讓學生在老師的引領下愉快地學習音樂、盡情表現音樂。
當學生達到一定的演奏水平,教師要盡可能給學生提供展示的平臺和機會,讓課堂教學得以錘煉和升華。學生以演奏者的身份參與社區演出、少年宮學期匯報表演、新年音樂會等各種方式,為孩子們搭建展示夢想的舞臺。一次次的歷練,給了學生成功的體驗,激發了他們新的求知、表演欲望。
學生的表演能力在于教師對學生各方面的綜合培養,只要我們不斷努力探尋教學方式、方法,那么每個學生音樂潛能都能逐漸發出耀眼的光芒。
張黎莎.集體課與個別課結合的教學模式在少兒古箏教學中的應用[D].武漢音樂學院,2010.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