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友堂
(黃雙九年一貫制學校 湖南洞口 422317)
小學科學教學與傳統理論教學的創新實踐研究
黃友堂
(黃雙九年一貫制學校 湖南洞口 422317)
本文分析了傳統理論教學模式及其特點,闡述了傳統理論教學的弊端,提出科學教學的重要意義及創新實踐,旨在幫助小學教學在科學教學上不斷深化,幫助學生培養科學素養,使學生全面發展,實現教育的最終目標。
小學科學教學 傳統理論教學 創新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及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改革的發展,現代教育技術及教學模式改革逐漸被所人們重視,教學模式作為一套完整的方法論體系,是在某種教育哲學思想上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將某種特定的功能水平作為活動目標,在開展具體的教學活動時,依據穩定的結構程序,遵循適當的操作要領,合理調配教學活動中的各種因素,使得教學活動在規定程序下展開,保證教學目標得以實現。
小學教育作為教育活動中的基礎教育,對于學生思維模式及價值觀形成具有重要意義。就目前我國小學教育現狀而言,傳統教學模式的使用依舊頻繁。所謂傳統教學模式,即接受教學模式,就其起源而言,傳統教學模式發端于赫爾巴特及其弟子提出的“五段教學”,在凱洛夫等人改造完善之后逐漸傳入我國,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以激發學生動機、復習舊課、講授新知識、鞏固運用、檢查評價為基礎的傳統教學模式,在這種接受式教學模式的影響下,作為學習活動主體地位的學生處于被動的地位,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及創造性降低。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其優點在于極大的發揮了教師的主體地位,便于教師及時的掌控課堂現狀,便于教師組織、管理教學活動。但同時,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主動性及積極性不足,使學生喪失主體地位,由于是對于小學生而言,其正處于思維模式初步形成的階段,在小學教育中傳統教學模式的使用,禁錮了學生的想象力及創造力,造成學生思維模式僵化,不利于其全面的發展。在小學教育中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下,學校過分強調學生對于學習任務的消化與熟記,將學生作為前人知識與經驗的存儲器,限制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使絕大部分學生形成一種不愛思考“為什么”的習慣,限制了小學生創造性思維、逆向思維及發散思維的形成。同時,這種教師處于主導地位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盲目崇拜教師及書本,形成固化思維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的影響下,教育活動無法培養出創造性、創新性人才。
在小學教育活動中,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滿堂灌”的做法,使得學生習慣于只聽不動腦的被動局面,教師的主導地位壓制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學生覺得學習苦、累、煩,課堂氛圍單調沉悶,學生學習效率低下。同時,學校過分強調成績,造成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的現象產生。
隨著教育實踐的改革與發展,科學教學方法逐漸被引入學校教學實踐中來,所謂科學教學方法,是指教師與學生為了完成共同的科學教學目標,實現共同的科學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用到的所有科學教學方式的總稱。科學教學方法對于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科學教學中最為顯著的特點在于教學過程中的雙邊參與性,即教師通過與學生的互動,培養學生的自我意識,使學生的情緒體驗不斷增加,通過情感參與的方式提升學生的自我效能感。由于科學教學強調活動性、注重過程性,因此,在教學實踐中,系統性的活動課程對于學生開展各種探究活動具有重要的幫助意義。學生學習過程中學習體驗的獲得主要是通過各種有效的探究活動來實現的,科學教育以幫助學生獲得體驗、形成態度、養成習慣為主要目的,科學教學有助于學生情感體驗的獲得。同時,在科學教學中,由于教學方法的靈活及開放性,使得學生認識問題、交流思考的角度及方法趨于多樣性,有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
結合教學實踐,小學科學教學的創新與實踐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創設生活化的情境教學,基于小學生好奇心、求知欲強的特點,在課堂教學中,為避免學生積極性不高、課堂氛圍單調的局面產生,教師要結合具體的知識,引入生活中的案例引導學生,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通過生活化探究材料的應用,使得學生對于枯燥的課本知識產生濃烈的學習興趣,激發起學習的主體地位。這種生活化的知識具有化復雜為簡單的功效,方便學生理解較為抽象的理論知識。其次,在教學實踐中,要依據學科具體特點選用科學的教學方法,深化教師認識,要求教師樹立科學的科學觀、方法觀、試驗觀、態度觀,教會學生以科學的精神開展探究、實驗、分析、歸納、總結集合作活動,幫助小學生樹立參與、動手、分析、歸納、吸收、創新的科學學習態度。采用“三述”教學法,即背述、串述、推述的方法,分別對基礎知識點、橫向聯系的知識點、縱向聯系的知識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最后,注重小組討論、換位思考學習方法的引進,在課程設置一學習中,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有助于學生間優勢互補,幫助學生拓寬知識面,開發其思維模式,小組討論的學習方式同時有助于教師更好的掌握課堂動態,把握學生對于具體知識的理解程度,基于小學生活潑好動的天性,小組討論對于開發學生的創造力及想象力具有重要意義。在小學教學中,對于晦澀難懂的學科知識,要引導學生深入生活實際,理解把握具體知識點,借助網絡及多媒體工具,運用科學短片、科普知識開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用圖片、畫面等可感知的形式幫助學生理解課堂知識,加深學生的理解程度,避免刻板記憶,使學生學以致用,幫助小學生培養科學的學習方法,提升其科學素養,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
綜上所述,在小學教學中,受傳統教學的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學習效率低下,這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及學生科學學習方法的培養。科學教學的創新與應用,使得教學活動更加靈活多變,這對于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促進小學生科學素養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1] 秦丹淳.小學科學教學與傳統理論教學的創新與實踐[J].教師博覽(科研版),2013,(5):14.
[2] 張力.小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探討[J].文理導航(下旬),2016,(9):79-80.
[3] 孫麗敏.適應當代教育理念的小學教學空間設計應用分析[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5,(4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