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春秋時期宋國右師、左師考

2016-03-03 22:21:21
邢臺學院學報 2016年2期

左 勇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天津 300350)

?

春秋時期宋國右師、左師考

左勇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天津300350)

摘要:春秋時期宋國有右師、左師兩職,作為師類職官,其職能涉及行政、祭祀、軍事、外交等,這在同時期的諸侯國中絕無僅有,極為特殊。通過研究比對金文和甲骨中的師類職官名稱和職能,可以發現宋國右師、左師職官來源久遠,它實際上是殷商官制的遺存,這也是其如此特殊的根本原因。

關鍵詞:宋國;右師;左師;殷商官制

春秋時期宋國六卿中有右師、左師兩職,常執國政,地位極尊。宋國右師、左師之官稱已經在金文材料、清華簡《系年》中得到證實,而右師、左師又活躍在春秋時期的外交舞臺上,右師華元、左師向戎弭兵之事每每為人稱道,研究宋國右師、左師對認識春秋時期的歷史具有重要價值。歷來學者研究宋國右師、左師多從任職情況入手,或有考訂其來源,但多為附帶議論,既零碎又粗疏,未能形成專篇,筆者由此收納各方材料,略陳管見。

一、宋國歷任右師、左師任職情況的再整理

清人顧棟高在《春秋大事表》中對宋國歷任右師、左師的任職情況作了整理:

僖公九年傳以目夷為仁,使為左師以聽政。文七年傳公子成為右師,公孫友為左師。文十六年傳華元為右師。成十五年傳魚石為左師。十月,左師奔楚,華元使向戎為左師。襄九年傳使華閱討右官,官疕其司。向戎討左,亦如之。杜預注:“閱,華元子,代為右師。”昭公二十二年傳仲幾為左師,樂大心為右師。杜注:“仲幾代向寧,樂大心代華亥。哀十四年傳左師向巢。十七年傳右師皇瑗。十八年傳皇緩為右師。二十六年傳靈不緩為左師[1]P1126-1127。

顧之整理范疇只限于《左傳》,而且存有缺漏,所以需要重新梳理。宋國左師最早可追溯到春秋伊始,《公羊傳》隱公三年載:“繆公逐二子,莊公焉,與左師勃。”[2]P4786左師勃是可考的最早的左師。宋國右師亦可以追溯到春秋早期,《世本》載:“莊公生右師戊,戊生司城師。師生仲江,江之孫左師幾。”[3]P125司城師即指宋國司城公孫師,左師幾即指左師仲幾,皆可從《左傳》中得到證實,所以右師戊之記載當亦不假,只是不知右師戊的具體任職年代,大體在宋成公在位時前后,亦屬于春秋早期。

此后右師、左師之世系可參考于上述顧之整理,筆者加以補充,并作簡述。《左傳》僖公九年載目夷為左師,僖公十九年稱目夷為司馬,左師傳于其子公孫友。《左傳》文公七年載公子成為右師,公孫友為左師;公子成始見載于《左傳》為文公二年,他率軍與諸侯會盟伐秦,推測此年他就已經為右師。《左傳》文公十六年載華元為右師,這也是他第一次見載于《左傳》,此年公孫友依然為左師,此后左師由公孫友之孫魚石擔任。《左傳》成公十五年載右師華元將左師魚石等人驅逐,并任向戎為左師。華元最后一次見載于襄公二年,此后右師由其子華閱擔任。《左傳》襄公九年載華閱為右師,華閱于襄公十七年卒,《世本》載:“元生右師閱及司徒臣,閱生臯比及右師合比、少司寇牼、右師亥,亥生無慼。”[3]P127元即華元,閱即華閱,右師合比即華合比,右師亥即華亥;《左傳》昭公六年載:“合比奔衛。于是華亥欲代右師,乃與寺人柳比,為之徵,曰:‘聞之久矣。’公使代之。”杜注:“亥,合比弟”,由此可推知華閱死后其子華合比繼任為右師,華合比出奔衛國后,同年華合比之弟華亥擔任右師。左師向戎最后見載于昭公四年,此后左師傳于其子向寧。右師華亥、左師向寧于昭公二十年作亂,兩年后被平定,《左傳》昭公二十二年載仲幾為左師,樂大心為右師。左師仲幾最后一次見載于《左傳》為定公元年,此后向巢擔任左師,向巢于定公九年始見于《左傳》,而被稱為左師卻要見于哀公十四年,然《左傳》定公九年載:“宋使樂大心盟于晉,且逆樂祁之尸。辭,偽有疾;乃使向巢如晉盟,且逆子梁之尸。”向巢為向戎之孫或曾孫(杜預以為向巢為向戎曾孫,《禮記·檀弓》孔穎達疏引《世本》以為向巢為向戎孫,未知孰是),樂大心為右師,右師不出使晉國,宋景公即命令向巢如晉行盟,推測此年向巢就已經擔任了左師,但不知定公元年至定公九年之間左師的任職情況。右師樂大心于定公九年被逐,此后皇瑗為右師。皇瑗始見載于《左傳》為哀公七年,而稱右師見于哀公十七年,皇瑗在此十年中八次見載,幾乎皆是統兵作戰,推測在此期間他已經擔任為右師,但不知定公九年至哀公七年間右師的任職情況。右師皇瑗死于魯哀公十八年,宋景公使其從子或從孫皇緩繼任右師(杜預以為皇緩為皇瑗從子,孔穎達引《氏族志》云皇瑗為皇父充石八世孫,皇緩為皇父充石十世孫,可見皇緩為皇瑗之孫,未知孰是)。至宋景公四十八年,《左傳》哀公二十六年載皇緩依舊為右師,靈不緩為左師。左師向巢最后之記載見于哀公十四年,至哀公二十六年靈不緩任左師共有十二年,不知在此期間左師的任職情況。

此外,建國以來發現了一些春秋晚期的宋國青銅器,其銘文帶有“右師”、“左師”。1986年在山東淄博發掘出一件有蓋銅鼎,即宋左大師鼎,蓋內鑄有10字,“宋左帀(師)巿睪(擇)左庖之鼎。”[4]P213此器斷代為春秋晚期,但左師巿與文獻上記載的左師姓名皆不能對應,推測他可能是介于向巢和靈不緩之間的一任左師,大致時間在魯哀公十四年至二十六年之間。關于右師,河南南陽博物館于60年代初征集到一件銅敦,即宋右師延敦,內有銘文:“朕右帀(師)延,隹(唯)嬴贏。”此器斷代為春秋晚期,據陳俊英先生考訂,“右師延”之“延”與“緩”音通,推定“右師延”即為宋國右師皇緩[5]P88。筆者以為右師延亦有可能是介于樂大心與皇緩之間的一任右師,大致時間在魯定公九年至哀公七年之間。戰國時期,左師、右師之官職繼續為宋國所保留,《莊子·養生篇》載:“公文軒見右師而驚曰:‘是何人也?惡乎介也?天與,其人與?’”[6]P127-129公文軒為戰國時宋人,右師當亦為宋國之右師,可見戰國時期宋國依然保留了右師、左師職,但是其具體世系則不得而知了。

故而宋國可考的歷任右師為:公子戊、公子成、華元、華閱、華合比、華亥、樂大心、(右師延)、皇瑗、皇緩;可考的歷任左師為:公子勃、目夷、子魚、向戎、向寧、仲幾、向巢、左師巿、靈不緩。從上可以看出右師、左師前期多由宋國國君的兒子或兄弟擔任,公子戊為宋莊公之子,公子成為宋莊公之子,公子勃宋穆公之子,目夷為宋襄公之兄,其后右師、左師多由一族世襲,如華氏、向氏、皇氏等,從此亦可以看出春秋時期宋國政治權力下移與卿大夫勢力崛起的態勢。

二、宋國右師、左師職位與職能的再考察

春秋時期宋國右師、左師位于六卿,并在六卿位次中居于前列,筆者認為宋國六卿中以右師職位最高,左師次之。關于宋國六卿位次較為完整之記載,《左傳》中總共有五次:

于是公子成為右師,公孫友為左師,樂豫為司馬,鱗矔為司徒,公子蕩為司城,華御事為司寇。(《左傳》文公七年)

于是華元為右師,公孫友為左師,華耦為司馬,鱗矔為司徒,蕩意諸為司城,公子朝為司寇。(《左傳》文公十六年)

華元為右師,魚石為左師,蕩澤為司馬,華喜為司徒,向為人為大司寇,鱗朱為少司寇,向帶為太宰,魚府為少宰。(《左傳》成公十五年)

宋公使公孫忌為大司馬,邊卬為大司徒,樂祁為司馬,仲幾為左師,樂大心為右師,樂挽為大司寇,以靖國人。(《左傳》昭公二十二年)

于是皇緩為右師,皇非我為大司馬,皇懷為司徒,靈不緩為左師,樂茷為司城,樂朱鉏為大司寇。(《左傳》哀公二十六年)

宋國六卿為右師、左師、司馬、司徒、司城、司寇,這已成為古今學人的共識,然而對于宋國六卿官位之尊卑排次,則古今學人意見不一,其觀點可分為三系:一、六卿有位次,其位次即如上所述;二、六卿有位次,但其位次沒有固定順序,大體上以右師為長;三、六卿沒有位次,共執國政。以上對于六卿位次不同的見解,其核心問題在于六卿中執政官的官職存在變化,一般情況下我們首先默認的是:擔任執政官的人職位一定最高。據顧棟高考證,《左傳》所記錄春秋時期宋國的執政官共有十五位:大司馬四位,太宰一位,左師二位,右師六位,司城二位[1]P1890-1891。就統計結果來看,右師的優先地位已然明顯,但如何解釋為何宋國其他職官能夠擔任執政官?

必須澄清的是,在春秋時期激變的政治環境和尚未成熟的集權主義官僚體制下,擔任執政官的官員未必身居高位。如《左傳》僖公十二年載:“王以上卿之禮饗管仲,管仲辭曰:‘臣,賤有司也,有天子之二守國、高在。若節春秋來承王命,何以禮焉?陪臣敢辭。’……管仲受下卿之禮而還。”管仲相齊桓公稱霸于諸侯,桓公稱其為“仲父”,但也僅位于下卿,次于高、國兩氏;秦五羖大夫百里奚亦是如此,《莊子·田子方》載:“百里奚爵祿不入于心,故飯牛而牛肥,使秦穆公忘其賤與之政也。”[6]P719到了春秋晚期,魯國陽虎甚至以“陪臣執國命”,“陽虎為政,魯國服焉”。以上諸例皆是以低職擔任執政官,可見在春秋時期的諸國官制中,握有實權與身居高位并不等價,相比之下宋國執政官的官職更替顯得更為固定、傳統。具體到宋國實際,左師公子目夷能成為執政官是因為他為宋襄公的庶兄,宋襄公為太子時甚至有意讓位于他;左師向巢能成為執政官全然憑借其行政資歷及其能力,且與右師華元私交篤深;司城(即司空,《左傳》桓公六年載:“宋以武公廢司空。”宋國避宋武公之諱,改司空為司城)子罕能成為執政是因為宋國發生火災,需要主管工程的司城統籌全局;而執政官太宰華督甚至不列于六卿。此外,右師不能連續擔任執政官亦帶有政治考量,如《左傳》昭公二十二年載六卿次位為“大司馬、大司徒、司馬、左師、右師、大司寇”,右師排位甚至比左師還要低,這是因為在此之前長期擔任右師的華氏一族權力膨脹,三世之中四人擔任右師,最后甚至聯合任左師的向氏作亂,早已為宋君所憂。由此可見,春秋時期宋國六卿中執政官在職官上的變化,與宋國六卿次位尊卑并不相悖,宋國六卿當以右師為最尊,左師次之。

關于宋國右師、左師具體的行政職能,傳世文獻、出土史料中皆無具體說明,只能依據于《左傳》的記載進行總結:

九年春,宋災。樂喜為司城以為政。使伯氏司里,……使華臣具正徒,令隧正納郊保,奔火所。使華閱討右官,官庀其司。向戌討左,亦如之。使樂遄庀刑器,亦如之。使皇鄖命校正出馬,工正出車,備甲兵,庀武守。使西鉏吾庀府守,令司宮、巷伯儆宮。二師令四鄉正敬享,祝宗用馬于四墉,祀盤庚于西門之外。(《左傳》襄公九年)

這是宋國各類官員職能的一次集中表述。從記載來看,右師、左師皆設有屬官,右師、左師負責國家祭祀,并與鄉正、祝宗構成上下級關系。將右師、左師合稱“二師”,兩者共同行使同一職能,類似于楚國的令尹、右尹,左司馬、右司馬,齊國的相、左相,大致可知是正次關系。此外,《左傳》成公十五年載華元曰:“我為右師,君臣之訓,師所司也。今公室卑而不能正,吾罪大矣。”右師掌“君臣之訓”,類似于《周禮》中的師保類職官,但宋右師權利更大,華元同年將其他五卿驅逐并重置,儼然是一朝之宰,如《左傳》僖公九年載:“宋襄公即位,以公子目夷為仁,使為左師以聽政。”《史記·宋微子世家》則載宋襄公“以其庶兄目夷為相”,可見在司馬遷眼中“聽政”的“左師”即為“相”,太史公之見解雖不可取,但這也從側面說明“二師”的輔政性質,類似于西漢初期之左右相。

右師、左師還主管著宋國的外交,“二師”朝聘、會盟、議和之事屢見于《左傳》,尤其是右師華元、左師向戎前后主持的兩次弭兵之會,是春秋時期最大的外交盛事。右師、左師還是軍事長官,此亦屢見于《左傳》,如《左傳》宣公二年載:“二年春,鄭公子歸生受命于楚,伐宋。宋華元、樂呂御之。”又如《左傳》哀公十四年載:“六月,使左師巢伐之。”右師、左師皆可統兵作戰;甚至右師、左師還負責一些非常具體的事情,如《左傳》宣公二年載:“宋城,華元為植,巡功。”右師華元親自巡視筑城情況,大致可歸屬于軍事活動。由上總結,右師、左師的職能大致可以分為行政長官、祭祀長官、軍事長官三大類,“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可見右師、左師的權柄之強。

三、宋國右師、左師職官來源的考察

右師、左師職官并非為宋國所獨有,《左傳》昭公二十五年載:“左師展告公”,“左師展將以公乘馬而歸,公徒執之。”左師展為魯臣,這是春秋時僅有一次非宋國左師的記載,魯國左師的詳情尚不清楚,但從表述看左師展似乎是魯君近臣,地位不高。就戰國文獻來看,《孟子·離婁下》載齊國有右師子敖[7]P5938,《戰國策·趙策四》載趙國有左師觸龍[8]P1121,然而春秋時卻不聞齊國有右師,晉國有左師,兩者雖皆為高級官員,但絕不能像春秋時期宋國右師、左師一樣執掌國政,同名但不同實。

宋國左師至少于魯桓公三年(公元前709年)設立,其起源應當更早,《白虎通·辟庸》載:“古者教民者,里皆有師,里中之老有道德者為里右師,其次為左師。”[9]P262此則記載與宋國右師、左師的實際情況相差甚遠,但大致能說明“兩師”來源較為古老。西周金文材料、流傳文獻中均未發現“右師”、“左師”,唯一相近的,金文中有“大左”、“左右師氏”之記載,見于元年師簋器銘:

郭沫若先生認為銘文中“大左”是一種官職,類似于宋國左師,《周禮》中所載“大右之官”類似于宋國右師[10]P4。筆者認為此觀點值得商榷,“大左”并不為西周官名,魯大左司徒元鼎銘載:“[魯]大左司徒元乍(作)善(膳)貞(鼎)”(《集成》2593,春秋早期),同組器魯大司徒元盂銘載:“魯大司徒元乍(作)飲盂”(《集成》10316,春秋早期),兩器“元”系一人,可見“大左司徒”與“大司徒”在官職上并無不同,“大左”不應為官職。銘文既稱“師”,當是指師類職官,金文中師類職官可分兩種:師氏、大師,“師”既然管理“左右師氏”,當是大師,所以筆者以為“大左”是大師站于左列之意。關于此,楊寬先生亦認為元年師簋銘中的“大左”即是指“大師之在左者”[11]P527,實乃卓見。然而,宋國的“左師”是否就來源于西周“備于大左”的大師?可以肯定西周大師與左師在地位上是相符合的,《詩經·小雅·節南山》載:“尹氏大師,維周之氐。秉國之均,四方是維。天子是毗,俾民不迷。”[12]P943太師輔助天子,管理舉國事務,足見地位之高。然而如果上述假設成立,那么西周必須存在著“備于大右”的大師來比對宋國右師,但目前并未見發現,唯一線索是張亞初、劉雨先生根據伯公父簠銘“伯大師”推測存在著“仲大師”之官職,西周大師可能設有兩人[13]P3,但這個觀點還是需要更多史料支撐。

師氏掌以美詔王。以三德教國子,……居虎門之左,司王朝,掌國中失之事,以教國子弟,凡國之貴游子弟學焉。凡祭祀、賓客、會同、喪紀、軍旅,王舉則從,聽治,亦如之。使其屬帥四夷之隸,各以其兵服守王之門外,且蹕[14]P1573。

左右師氏的職能包含于師氏的職能之中。聯系上文總結的宋右師、左師職能,右師所說“君臣之訓”與師氏“以美詔王”,“以三德教國子”相類,此外兩者皆掌“賓客會同”,皆參與祭祀,皆能統御軍隊,甚至師氏居于虎門之左,而《左傳》中亦載有“桐門右師”樂大心宋國“兩師”與左右師氏唯一不相稱的是職位高低:宋國“兩師”多掌國政,而左右師氏的地位則不及此,楊寬先生認為元年師簋銘中的“左右師氏”可能為“西六師”的軍官[11]P527,大體可以確認“左右師氏”是中級武官,與宋國右師、左師相差甚遠。

殷商亦有師類職官的設置。甲骨文中有很多職官“師”的記載,如“(師)”(《合集》3438)、“(師)戈”(《合集》5817正)、“(師)般”(《合集》6185)、“(師)人”(《合集》28064,無名)、“(師)貯”(《合集》28195)等等,可見“師”是殷商時期的常設職官。此外,甲骨文中亦有軍隊編制“左師”、“右師”之記載:

5、乙未[卜],貞:立事[于]南,右從[我],中從輿,左從曾?(《合集》5504,組)

6、乙未卜,[貞]:宰立事[于南],右從我,[中]從輿,左從[曾]?十二月。(《合集》5512,賓組)

以上卜辭的“右”、“中”、“左”就是指右師、中師、左師,右師配合“我”作戰,中師配合“輿”作戰,左師配合“曾”作戰,可見右師地位最尊,右軍的統帥亦必尊于左師。卜辭中的“右師”、“左師”的長官肯定是高級將領,而據甲骨、金文材料來看,商周的高級官員一般軍政并舉,羅琨先生曾論證商代某些方伯也任殷商師職[17]P376—377,方伯主持候國之政,這從側面說明了商代“右師”、“左師”的長官亦應當負責一定的政務。

以上所說“右師”、“左師”皆是指軍隊編制,然而商代是否存在名為“右師”、“左師”的職官?上述第2辭中的“右師”,也有指代人的可能性,“右師”可能就是官職。傳世史料也留下了一點痕跡可供參考,《尚書·微子》載有微子之言:“父師、少師!殷其弗或亂正四方。”[16]P375鄭玄注曰:“父師者,三公也,時箕子為之。少師者,太師之佐,孤卿也,時比干為之,死也。”關于此,《史記·殷本紀》亦載:“微子數諫不聽,乃與大師、少師謀,遂去。……殷之大師、少師乃持其祭樂器奔周。”有學者通過《史記》所載“太師”推測《尚書·微子》中“父師”即“太師”,又從“殷之大師、少師乃持其祭樂器”推斷大師、少師為樂師之屬,這種觀點值得商榷,目前卜辭中并沒有“父師”、“大師”、“少師”之記載,而且“大師”作為樂官是春秋以后之事,西周的大師地位極高,上文已有交待,《史記》之記載并不可信。筆者認為《尚書·微子》中“父師”極有可能就是“右師”,金文中“父”()與“右”()僅有一筆之差,后世人在傳承過程中出現訛誤,誤作為“父師”,從《尚書》的表述來看,父師的地位應當不低,鄭注或可備一說,父師由王族箕子擔任,似乎亦與春秋前期宋國右師由王族擔任相似。

由上筆者推測,宋國的“右師”、“左師”官職實際上是殷商制度的殘余。商亡后,商代的左師、中師、右師制度為周族繼承并加以改造,從泛稱的師類職官形成了具體以左右師氏為名的職官;另外,殷商后裔宋國也繼承了這一制度,在周人的統治下,宋國將殷商的師類職官同西周官制系統結合起來,形成了以右師、左師為首的六卿制度。到了春秋時期,宗周及諸侯列國的官制或多或少都發生了改變,然而奉行保守主義的宋國依然保留了一定的殷商舊制,右師、左師的官職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這也就是為何宋國右師、左師如此特殊之原因所在。

四、總結與思考

宋國右師、左師是殷商官制的遺留,作為殷商后代,宋人保留了對于故國傳統的認同感,設立以“右師、左師”為首的六卿制度,實際是殷遺人在周朝統治下的妥協與反抗。入周以來,宋人持有“我于周為客”的獨立思想,這也造就了春秋時期宋國獨特的政治、文化環境,與其他諸侯國相比,宋國總能表現出特色的一面,如“諸侯唯宋事其君”、“愚宋”等等,右師、左師亦屬于這一典型。

對于宋國右師、左師,若不考慮職官名稱,而就設置理念上來看,它實際是早期君主制國家左右輔弼制度的遺留。傳聞成湯時曾設置左右相,《左傳》定公元年載:“仲虺居薛,以為湯左相。”《史記·殷本紀》則載商湯舉任伊尹以國政,推測伊尹為右相,仲虺為左相,商代沒有“相”的設置,但此記載有其合理性:右相伊尹尊于左相仲虺,這符合了商代官制中“尚右”的習慣。[15]P3-13西周建國伊始也設置了左右輔弼,《尚書·君奭》書序載:“召公為保,周公為師,相成王為左右。”[16]P474召公、周公即為左右輔弼。康王時,《史記·周本紀》載:“成王將崩,懼太子釗之不任,乃命召公、畢公率諸侯以相太子而立之。”《尚書·顧命》亦載:“太保率西方諸侯入應門左,畢公率東方諸侯入應門右”[16]P518,可見康王初在位時是以畢公、召公位為左右輔弼;國人暴動之后,周公、召公為左右輔政;至平王東遷,周王朝繼續設置了左、右卿士以輔助王室。除此之外,左右輔弼制度也存在于其他早期文明國家,相當于西周時期的埃及新王朝就設置了兩位“維希爾”,執掌國政、祭祀、司法、財政等大權,一者主管上埃及和努比亞,權力較大,另一者分管下埃及和西亞,權力次之[18]P412-415。通觀以上諸多實例,雖然官稱不同,但是其本質都是左右輔弼,這是一種較為原始的官制,需要強調的是右師、左師的設置強調于二者合作行使職能,而并非意圖于相互制約。

參考文獻:

[1](清)顧棟高.春秋大事表[M].北京:中華書局,1993.

[2]春秋公羊傳注疏[A].阮元.十三經注疏[C].北京:中華書局,2009.

[3](清)秦嘉謨.世本[A].世本八種[C].北京:商務印書館,1957.

[4]山東金文集成[C].濟南:齊魯書社,2007.

[5]陳俊英.南陽市發現一件春秋銅敦[J].文物,1991,(5).

[6](清)郭慶藩.莊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4.

[7]孟子注疏[A].阮元.十三經注疏[C].北京:中華書局,2009.

[8]諸祖耿.戰國策集注匯考[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

[9](清)陳立.白虎通疏證[M].北京:中華書局,1994.

[10]郭沫若.長安縣張家坡銅器群銘文匯釋[J].考古學報.1962,(2).

[11]楊寬.再論西周金文中“六”和“八”[J].考古,1965,(10).

[12]毛詩正義[A].阮元.十三經注疏[C].北京:中華書局,2009.

[13]張亞初,劉雨.西周金文官制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1986.

[14]周禮注疏[A].阮元.十三經注疏[C].北京:中華書局,2009.

[15]朱彥民.卜辭所見“殷人尚右”觀念考[J].中國史研究,2005,(3).

[16]尚書正義[A].阮元.十三經注疏[C].北京:中華書局,2009.

[17]羅琨:商代戰爭與軍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18]劉文鵬.古代埃及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作者簡介]左勇(1992-),男,安徽安慶人,南開大學歷史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先秦史.

[收稿日期]2016-03-05

中圖分類號:K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4658(2016)02-0101-0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凹凸一区在线观看视频|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免费看 | 亚洲人在线| 日本三级欧美三级| 69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乱码视频| 亚洲国产AV无码综合原创| 人妻无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av一码二码三码无码| 91精品情国产情侣高潮对白蜜| 久久国产精品麻豆系列| 亚洲IV视频免费在线光看| 另类综合视频| 国产人妖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又粗又爽视频| 国产黄网站在线观看| a级毛片网| 都市激情亚洲综合久久| 99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亚洲成在人线av品善网好看| 亚洲精品少妇熟女| 亚洲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APP| 99热最新网址| 色综合天天视频在线观看| 香蕉99国内自产自拍视频|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免费的一页| 欧美专区日韩专区| 色综合狠狠操| 99久久国产精品无码| 狠狠色婷婷丁香综合久久韩国| 91香蕉视频下载网站| 婷婷丁香色| 欧美成人精品一级在线观看| 人妻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一区| 日本尹人综合香蕉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免费第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久久久亚洲色| 全色黄大色大片免费久久老太| 人妻少妇乱子伦精品无码专区毛片|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re丫丫一| 成年人福利视频| 丁香亚洲综合五月天婷婷| 亚洲一欧洲中文字幕在线| www精品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 91精品国产福利| 国产美女在线观看| 成人在线视频一区| 男女男免费视频网站国产| 红杏AV在线无码|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成人蜜芽| 毛片最新网址| 久久中文无码精品| 久久91精品牛牛| 欧美在线一级片| 亚洲精品福利视频| 国产91精品调教在线播放| 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五月| 午夜精品影院| 欧美日韩高清在线| 色综合色国产热无码一| 精品国产中文一级毛片在线看 | 久一在线视频| 国产91丝袜| 色综合热无码热国产| 色综合a怡红院怡红院首页| 一级毛片不卡片免费观看| 精品国产美女福到在线不卡f| lhav亚洲精品| 色综合手机在线| 午夜电影在线观看国产1区| 日韩 欧美 小说 综合网 另类| 国产成人免费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 午夜不卡视频| 国产自在线拍| 99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欧洲AV一区二区三区| 手机在线免费不卡一区二| 亚洲AV一二三区无码AV蜜桃| 国产成人亚洲欧美激情| 亚洲91在线精品|